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808 0
2011-11-17
在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承诺继续保持战略投资者身份(持股比例不低于5%)之后不足三个月,美国银行突然将持股比例降低至1%;而此前一天,高盛也第三次减持了工行。  就在这些美资金融机构纷纷战略撤退之际,淡马锡逆势增持建行,持股比例或达到10%以上,取代美国银行成为建行的第二大股东。
  事实上,外资银行在此时突然撤退,并非偶然。G20峰会公布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之后,令原本已经因欧债危机和次贷危机伤筋动骨的全球各主要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面临更为严峻的资本压力和财务困境,所以他们只得选择撤退以先求自保。
  与此同时,据此认为外资银行看空中国银行业的言论也啧有烦言。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房地产行业泡沫可能破灭。从长期看,中资银行已经结束了高速增长的周期,甚至将面临系统性风险。
  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中资银行的确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但外资也并非铁板一块。在美国银行战略撤退的同时,淡马锡一再接盘,持股比例甚至较上市之初翻了一番,至少说明,一些国际投资者对中资银行还是有信心,也有兴趣的。
  一家外资银行高管就直言,中国银行业的前景再差,与比他们入股之初相比,也可谓天壤之别。“当时他们都不担心,现在没有理由更担心”。他认为外资银行的集体撤退,并非投资对象出了什么问题,而是自己的日子过不下去。
  首先是自身难保,受制于资本充足率和股东回报的双重约束,外资银行的决策层不得不先考虑如何活下去的问题,既包括机构自身的财务压力,也包括管理层自身的业绩表现。其次是目前的投资收益已经相当不错,激流勇退胜于继续恋栈。第三,是因为这些外资银行都感到最初的战略投资,至今充其量只是财务投资,想要借此实现的其他诉求,眼下只是痴心妄想,所以不如及早获利了结,还可以降低资本占用。目前各家金融机构都要面临风险加权资产回报的考核,风险资产的规模越大,回报就越低,所以尽早收回投资,有利于将公允价值收入变为实际的投资收益,还可以减少资本占用,提高资本充足率水平,从财务角度十分划算。
  事实上,在总结此轮引资得失之后,中资银行该如何走下去,恐怕才是更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个同样不容忽略的事实是,随着外资股东的纷纷撤退,主要商业银行股权多元化的努力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制衡,面临更多挑战。外资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在中资银行海外上市过程中,提供了信誉背书,并在零售银行、风险控制、人才培训等方面,进行了有限的技术输出,完成了当初引资时所赋予他们的历史使命。
  在战略入股后期,这些银行在公司治理和业务发展商所能够发挥的作用已经十分有限,所以他们的撤退,对中资银行的经营发展而言,无伤大雅。但没有了外资股东的制约,如何巩固上一轮银行业改革的成果,完成向现代商业银行的转型,真正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现代公司治理机制,恐怕都值得研究。而没有了外资股东约束之后,地方ZF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和干预,会不会又重新浮出水面,同样值得关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