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经济学方法论之思考
方法论考虑的是如何为科学命题及其体系的有效性提供一般的根据,它本身既不是一种严格的科学学科,也不是一种严格的哲学学科。任何理论都是由逻辑推理和陈述事实两个部分组成的(帕累托)。田国强的研究方法中五大部分——界定经济环境,设定行为假设,给出制度安排,选择均衡结果和进行评估比较——也可体现在逻辑推理和陈述事实两个方面。界定经济环境,给出制度安排这些都是陈述事实,设定行为假设,选择均衡结果和进行评估比较式逻辑推理的过程。在林毅夫看来,任何理论要成为一个科学理论,必须具备两个一致性:一个是内部逻辑一致性,另一个理论推论与解释现象的一致性。这也和帕累托所说的是异曲同工。故经济现象千差万别,而经济学方法有其独有的特性,是保持一致的。
作为一个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一名研究生,我写的内容可以不去构建任何数学模型,可以不跟经济管理挂钩,但我们做的研究问题或者理论是以农业、农民和农村服务为目的,能够解释、预测农村的现象。通过这三篇文章的对比,田在国外参与学习的时间较多,而另外两位主要在国内学习。国外重视的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思想,我们这边一味强调模型或者实证,而理论脉络都不懂,怎么可能驾驭一种问题呢?对理论知识没有“内化”,如何将其“外化”。我们的学习不应该本末倒置,舍本逐末,这是一种不理性的行为,经济学不是建立在“理性”之基础之上的学科嘛?谈到学习以及我们日后将要何去何从,可能又要跟这次的读后感有一些偏差了,言归正传,我在结束本读后感前,还是谈谈如何利用经济学方法论来研究三农问题的框架
研究三农问题首先应该确定三个方面what,how和why。what,你看到了什么现象?比如,有些村落发展的快,有些慢,而这些村落地理位置都比较接近。然后,看how。比如,这个村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发展的,是如何一步一步的到现在的状态的。最后是why,知道了现象和过程,就问为什么会这样呢?what 和How是对事实的陈述的过程,why是一个逻辑推理的过程。如果在why过程中出现困难,可以适当进行去情景化处理,来做进一步的推理和预测(what,how and what是一位师兄给我的建议,拿来这里用一下)。记得有一位学者分析过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区别,这可可以说明了去情景化的好处。这句话大概是这样的意思:经济学是用部分变量推出了较好的结果,社会学则是用比较全的变量而做出错误的预测!
道德经的“道可道,非常道”,说明了写在纸上的理论,并不是真理本身。如果想作为一个真正悟道者,或者把握方法论者,必须做到“常无”,才能“观其妙”。悟道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亲身的实践工作,我们该何去何从?马克斯韦伯已经证明了在可续种相对性的主要成分中,对行动分析的最为重要的成分就是价值成分。这也即为什么经济学比社会学更具有吸引力的缘由吧。你的理解、价值和手段——目的图式会给你指引,外部规范一致也有偶然性的机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