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GDP3000美元是个坎
【经济闯关】
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
有这么一个怪圈,世界上有很多国家都经历过由低等收入跃至中等收入的起飞阶段,但一旦到达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3000美元以后,就会在向高收入国家的发展中陷入长期停滞,很难突破人均GDP11000美元的大关。这就是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
多国掉进“陷阱”怪圈
泰国、菲律宾、墨西哥等无不在经济势头最好的时候陷入这一“怪圈”,有些至今无法自拔。而美国突破怪圈用了18年时间。中国在某些方面与这些国家惊人相似,但是却有着本质不同。在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后,中国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就成了未来五年十二五规划中迫在眉睫、不得不深思的话题。
“中等收入陷阱”这个怪圈是否将在中国上演,中国如何应对?随着政府工作报告的公布,这个话题跃到了台前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预期目标是8%左右。
“我们就是要有意控制一下经济增长速度,为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腾出空间。”全国人大代表、经济学家辜胜阻一语中的。
“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速年均达到11.2%,而城乡居民消费的年均实际增速都低于10%,二者之间的剪刀差较大。
“我国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要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必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加快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经济增速目标的设置,需要体现‘国强更要民富’的取向。”重庆市发展改革委主任杨庆育代表说。
“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合理调节高收入者收入,我们才能避开‘中等收入陷阱’,向着高收入国家迈进。”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强调。
“‘中等收入陷阱’这个关口,我们在‘十二五’期间一定要闯过去!”3月3日下午,全国政协委员、工信部原部长
李毅中在两会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5日公布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提“两个同步”,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这道坎成为热议话题。
业内中外专家表示,中国要想成为下一个突围者,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这个转变需要大概十年左右。
中国会掉进“陷阱”吗?
有风险能应变
对外经贸大学世界经济研究室主任蓝庆新认为,目前中国今后的五年内还是存在着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
不过,世界银行东亚区首席经济学家、“中等收入陷阱”一词的创造者之一霍米·卡拉斯认为,中国政府很有远见,而且在从出口主导向内需市场发展的经济增长战略上中国表现积极。因此在避免“中等收入陷阱”上应该有很好的前景。
闯“陷阱”有哪些挑战?
中产偏弱创新不强
霍米·卡拉斯对东亚地区诸多国家陷入“平等收入陷阱”深有感触,他向记者坦言,尽管中国很有希望避免“陷阱”,但是要完成经济战略的转变很不容易。
他指出,中国现在面临的挑战是,即便是现在看到了存在的危险,但是还将耗费很多年的时间去“壮大其中产阶层”队伍,以拉动中国强大的经济运行。
而美国财政部驻华经济与金融特使杜大伟则分析说,中国现在面临的挑战是在达到中高等收入水平的时候,如何建立一个“创新”的良好环境。
闯“陷阱”需要多久?
可能要十年左右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兼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苏海南认为,如果今后能够较长时期大体保持人均GDP年均7%-8%的增速,那么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后期即2024年左右,我国就能进入高等收入国家行列了。蓝庆新则预计,到2015年,中国可能出现一个调整期。
综合两位专家的预测,他们不约而同给中国突围“中等收入陷阱”设置了十年左右的期限。
剖析
我国至少面临5处症结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指出:从中等收入国家到高收入国家转变的过程充满了陷阱,中国要冲入高中等收入国家,至少面临五大症结。
1“收入分配”
中等收入国家的长期徘徊,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造成了各种各样的后果,如社会动荡、社会不公平等。
2“城市化”
在中等收入向高收入国家的进程中,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城市化的过程,而城市化搞不好也是一个巨大的陷阱。
我们怎样让农民逐渐成为城市的居民,真正实现城市化的过程,我们的政策、房地产政策、教育、卫生等等怎么设计,来避免形成贫民窟。
3“金融风险”
在未来,全世界资本市场开放,而这是容易产生陷阱和危机的地方。
很多国家正是反复的出现金融危机才使自己的收入上不了高收入国家的台阶。金融改革不仅是要防止金融危机,而且与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调整过程有关系,怎样设计我们在新形势下的向高收入国家进军的金融结构一定是未来非常巨大的挑战。
4“产业升级”
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国家的发展过程中一定会出现大规模的产业转移。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就有一部分的产业要转移过去。在转移的过程中可能有两个可能性,一个是顺利转移。另外一个可能性,当地产业的空洞化,产业都转移出去了,当地的企业更新换代不够,我们的金融对这种升级换代支持不够、我们的创新不够、我们的人才储备不够。
5“社会保障”
如果要从低收入的国家跨入高收入国家的门槛,每个人的劳动生产率至少要增加五倍以上,这是一个教育不断提高的过程。我们的卫生服务怎么设计,当一个国家进入中等收入国家扶贫线也要提高。从绝对贫困到相对困难,国家和社会应该如何投入,这些都要重新考虑。没有一个很好的社会保障,社会不可能很好发展。
破解
持续发展动力在城市化和创新
如中国人均GDP保持6%增长,就可在未来20年左右步入高收入国家。城市化和创新将是未来中国经济实现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
动力1:城市化成都模式是战略案例
中国人民大学城市规划与管理系主任叶裕民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推进社会和谐、平稳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向工业化后期平稳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两会前夕,人民日报2011年2月28日头版头条文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成都统筹城乡综合
配套改革试验的调研和思考》,为我国“十二五”时期“重民生、促和谐、调结构,推动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的主题提供了综合性实践案例。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国家及时启动以人为本、重民生、促和谐、以转型谋发展的全新战略,其首要依托就是统筹城乡发展。
动力2:创新需要打破垄断和壁垒
中投董事长楼继伟称,创新是一项高风险的投资,它需要一个有效的金融市场来分担这些风险。实现创新还需要一个好的竞争环境,保证企业的自由进入和退出。国内一些基础性上游行业和服务业部门,存在较多的行政性垄断和管制壁垒。此外,还有一些地区性的和针对不同所
有制的进入壁垒。要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制定一套综合的国家竞争政策框架,保证整体经济的长久活力。
在财政政策方面,应该进一步深化税制改革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物业税(房地产税)的开征将为地方政府提供一个稳定的收入来源,有助于减少政府行为的短期化倾向。
华西都市报全国两会报道组记者陈诚杨东阮长安
胡晓李寰
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978年的55倍
(单位:元)
2015年32939
2014年29654
2013年26645
2012年23898
2011年21399
2010年19109
2009年17175
2008年15781
2007年13786
2006年11760
2005年10493
2004年9422
2003年8472
2002年7703
2001年6860
2000年6280
1999年5854
1998年5425
1997年5160
1996年4839
1995年4283
1994年3496
1993年2577
1992年2027
1991年1701
1990年1510
1985年739
1980年478
1978年343
注:2011年(含)后的数据为预测数据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