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2455 1
2006-12-15

未来30年,中国将以每10年纯增1亿老年人口的速度加速老龄化进程,这对现行的养老体制和养老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

数字滚雪球

昨天,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李本公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老龄化数据显示:到2005年底,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经达到1.44亿,占总人口的11%。

老龄化的加速发展导致的结果是,赡养比(在职职工和退休职工的比例)快速下降。李本公介绍,在1990年的时候,我国赡养比是10:1;2003年这个比例下降到3:1;据预测,到2020年还要继续下降到2.5:1。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李绍光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也表示,老龄化的快速到来,加上中国计划生育这个特殊的国情,城市已经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中国家庭将成为“421”的模式,这意味着两个成年人要赡养四个老人还要抚养一个孩子。

四大压力

李本公说,由于中国人口老龄化具有的规模大、速度快、不平衡和“未富先老”等特点,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中国将面临四个方面压力。

首先是养老保障负担日益沉重。2004年,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支出总额达到3502亿元,比2000年增加了65.5%,中央财政对基本养老保险的补贴支出攀升到522亿元。离休、退休、退职费用也呈现连年猛增的趋势。政府、企业、社会都已经感到养老保障方面的压力正在显著加大。

其次,老年人医疗卫生消费支出的压力越来越大。据测算,老年人消费的医疗卫生资源一般是其他人群的3~5倍。2004年,中国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达862亿元,占基金收入的75.5%,增长速度比基金收入增长快3.5个百分点。(相关评论见A2)

再次,为老龄社会服务的需求迅速膨胀。2005年,中国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超过1600万人,纯老年人家庭占有老年人家庭的比例,城市约为40.3%,农村约为37.8%,并在继续增加。加上老年人中的病残人口,需要照料服务的数量是很大的,而现有社会服务的发展相对滞后。

“在家庭无力提供养老陪护服务的情况之下,养老陪护服务只有两条路可走,市场化或是公共服务化。”李绍光说,如果要实行市场化,那么在养老金的支出结构中应该有这个部分,以便让老年人可以购买养老服务;如果是公共服务化,那么就应该列入政府公共财政之中。

最后,解决农村老龄问题的压力更大。中国老年人口的近60%分布在农村,而农村绝大部分地区尚未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还处在试点阶段,农民的养老、医疗社会保障有待加强。

老龄事业多元化投入机制

“政府虽然对老龄化问题有所察觉,但在具体的政策层面并没有充分的准备。”李绍光说,比如中国养老金构成中并没有考虑到养老护理的支出,而且参加城镇养老保险的企业职工养老金一直偏低,虽然国家建立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但与机关事业单位员工的差距逐年增大。

为此,李本公表示,国家将继续增加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多渠道筹措老年社会保障基金。各级财政要逐步增加对老年服务设施建设、老年文化教育、老年科研、老年活动等方面的投入,在福利彩票公益金中要有一定的比例用于老龄事业,同时积极引导民营资本和国外资本投入到老龄事业中,逐步形成多元化的老龄事业的投入机制。此外,还要逐步建立相对完善的老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推进方便老年人生活的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财经日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12-15 11:54:00

所谓“未富先老”,就是说,中国尚未实现现代化,却已经进入了老龄化。国务院新闻办昨天发表《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并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国家老龄委官员在陈述中国老龄化的特点时,坦然承认“未富先老”是五大特点之一。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转为老年型,仅用了18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发达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完成的人口年龄结构的历史性转变。由于老龄化发展速度非常快,而目前国家基础经济实力还比较有限,规模巨大的老年人口数量将给中国带来严峻挑战是必然的。

不过,尽管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老龄化问题的严峻性,但也不必过于悲观看待老龄化危机。因为对于中国经济增长而言,人口老龄化并不会立刻成为一个包袱或者负担。

根据国家老龄委官员的介绍,中国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时候是达到峰值时,即2051年达到4.37亿。而形势最严峻的时期则是本世纪30年代。从老龄化这个角度看,历史给中国的黄金机遇期只到2032年。该官员的这一判断,虽然预警了老龄化的未来情形,但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今后二三十年内,仍将是中国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的黄金时期。根据一些人口学者的估计,在21世纪30年代前,中国仍可保持占总人口50%以上甚至更多的劳动力人口。而就目前来看,中国富余劳动力仍达到1.5亿人的规模。因此,仅从中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支持来看,老龄化很长一段时间内尚不能构成实质性的威胁。

事实上,中国的人口政策已在悄然转型。在这个转型的系统工程中,政府正努力采取各种措施使一个人口数量大国实现向人力资本大国的转变,把人口变成资源,把人力资本变成一种财富。实现现有人口的素质提高,包括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将有力促进未来赡养老人社会能力的普遍提升。

此外,正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所指出的,老年人不仅需要社会的赡养,同时也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这句话内含的深意是,老人不仅不能被视为包袱,而更应看做是社会的宝贵财富。老人的知识、经验、威望、品德、能力等,应该得到合理的利用和发挥。昨天发表的《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中也强调,要鼓励和支持老年人融入社会,继续参与社会发展。以往许多有关老龄化问题的探讨中,事实上多少忽略了老年人的社会价值。

我们也还应当看到,尽管中国社会在剧烈变迁,但是中国人重视家庭、孝敬长辈的传统没有变化。这种文化传统的保留,有利于缓冲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减轻负面影响。

在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有个基本判断的情形下,我们也必须正视当前的问题与困难。《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从老龄事业国家机制、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以及老年医疗保健等多个方面,对老龄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探索。白皮书同时也承认,目前老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社会保障制度尚需完善,一些城镇生活困难老年人的保障水平较低,部分农村老年人口的贫困问题还比较突出。

这些现实的问题,有些是直接针对老人而言,有些则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系统性问题。但不论如何,这些问题若不能很好地解决,未富先老的中国将难以走向健康老龄化。

健康老龄化的观念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联合国也明确提出,将健康老龄化作为全球解决老龄问题的奋斗目标。根据通行的定义,健康老龄化是指个人在进入老年期时在躯体、心理、智力、社会、经济五个方面的功能仍能保持良好状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老年人中若有较大的比例属于健康老龄化,老年人的作用能够充分发挥,老龄化的负面影响得到制约或缓解,则其老龄化过程或现象就可算是健康的老龄化,或成功的老龄化。而躯体、心理、智力、社会、经济五个方面的功能,又与老年医疗保健、经济发展状况、养老保障机制等密切相关。

我们必须承认,为应对老龄化挑战,为迈向健康老龄化,相关的准备是不充足的。比如,城乡劳动者还有80%以上没有纳入社会保险,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和个人购买的、商业性的养老保险三个支柱相结合的养老保险体系改革目标,也仍显得有些遥远。又比如,老龄化城乡倒置,而农村老龄人口的保障恰恰比较薄弱,可持续的保障机制尚未能很好地形成。

中国人口众多、积累不足,有历史原因,也是现实的难题。如果以2032年为临界点,那么剩下的20多年,也是中国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宝贵时期。政府、社会以及个人等各方面应当齐心协力,抓住这个缓冲期,落实各项相关政策。未富先老的中国,若能够迈向健康老龄化,将是老人之幸,中国之幸。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