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动作为现代企业的重要劳动形式,在发展企业甚至发展整个国家的经济无疑显得越来越重要了,我们将其称为智力劳动。在现代企业中,劳动的具体形式有科技劳动、管理劳动,还有利用科学技术生产商品的一般劳动,最后才是最一般的普通劳动。科技劳动管理劳动,利用科技生产商品的一般劳动,一般的普通劳动,其劳动的复杂性是逐级递减的。可以肯定,在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道路上,生产力的巨大力量将使智力劳动逐渐普遍以至于最终取代一般的普通劳动<o:p></o:p></P>
<P >自从马克思写作《资本论》以来,虽然劳动形式发生了各种各样的变化,但劳动作为最能动的因素始终是创造价值的惟一来源。在现代企业中,创造价值的劳动不仅包括直接生产商品的劳动,还应当包括科技研究及经营管理劳动,其能动的主体分别为产品生产者、科研人员及经营管理人员。下面我们简单讨论一下各种劳动主体及其劳动在创造价值过程中的具体体现。<o:p></o:p></P>
<P >(一)科研人员、科技研究和科学技术<o:p></o:p></P>
<P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邓小平精言辟语地概括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其实早在马克思年代,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就已经有所体现。马克思本人也有所察觉,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写道:“……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的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相反地取决于一般地科学技术水平和科技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在这种情况下,发明就成了一种职业,而科学在直接生产上的应用本身就成为对科学具有决定性和推动性作用的要素。”③从而,在现代企业的生产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把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生产必需,加入到商品的价值构成中。在这里科学技术渗透到有形生产资料(如机器、生产工具)的物中,被看作是企业商品生产中的一种必备的无形生产资料。作为生产资料的科学技术包括设备技术和产品技术。从而科学技术作为构成生产资料的必备而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其价值转移到商品中,构成商品价值<FONT face="Times New Roman">C</FONT>部分。科学技术的渗透无疑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大大增加了社会的总产值。如果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势必会降低生产单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降低单位商品的新创造价值<FONT face="Times New Roman">V</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M</FONT>部分,但是由于其转移的是旧价值,以及商品数量的快速增长作用,根据社会总产值=∑<FONT face="Times New Roman">C+</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V+</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M</FONT>,总产值也必定是增加的。<o:p></o:p></P>
<P >既然科学技术在企业商品生产过程中充当一种生产资料,那么作为一种生产资料的科学技术也应该是一种商品。它也必须通过交换或者通过企业内部组织生产和开发出来。劳动主体便是科研人员,劳动过程是科技研究。其价值构成也必定包括<FONT face="Times New Roman">C+V+M</FONT>,这里我们暂且把这组价值构成表示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ST</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C1+M1+V1</FONT>。其中,<FONT face="Times New Roman">C1</FONT>表示科学研究过程中必要的生产资料,<FONT face="Times New Roman">M1</FONT>表示剩余价值,<FONT face="Times New Roman">V1</FONT>表示科研人员的科研劳动工资。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科技人员的劳动工资,即<FONT face="Times New Roman">V1</FONT>,根据马克思所定义的劳动工资(劳动力价值)为再生产劳动力所需,包括:劳动者本人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子女所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劳动者一定的教育培训的费用三部分。作为知识要求很高的科研人员来说,第三项的支出包括以往教育培训的费用,当然占很大的份额。这就是说科研人员的劳动报酬一般比普通劳动者高,这在现实生活中也是理所当然的。从另一方面来讲,科学技术作为一种商品其价值构成<FONT face="Times New Roman">ST</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C1+M1+V1</FONT>中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V1 </FONT>部分的份额较大。体现在科技研究中科研人员的复杂脑力劳动是一般劳动的倍增。<o:p></o:p></P>
<P >综上所述,科技研究同样也创造价值,科技人员的活劳动科技研究创造的价值加上科技开发过程中设备等生产资料转移即为科学技术这种产品的价值构成。<o:p></o:p></P>
<P >(二)经营管理者、经营管理和信息策略<o:p></o:p></P>
<P >前面分析了科研人员的科技研究创造价值,同样,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也创造价值。随着现代企业的内部层级关系及分工越来越复杂和细微,以及企业的规模化生产渐趋平常。作为协调各部门组织生产、科研、销售等的实施,各部门层级各生产阶段信息的收集、整合、分析及企业各种战略策略的选择和制定的经营管理人员,在企业中占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其集成的“信息策略”可以说是企业生产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和科学技术一样,企业的信息策略同样可看作一种辅助商品生产的生产资料,而作为商品生产的必要损耗。所不同的是,信息策略具有专用性,只能根据特定的企业特别制定,而对其它企业一般不具有适用性。在商品生产中,它也转移其作为生产资料的旧价值而增加了单位商品的总价值。而同样,作为生产资料的信息策略这种商品也从企业内部通过经营管理活动(包括信息收集、整合、分析和预测等)生产出来。其价值构成暂且将其记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IS</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C2+M2+V2</FONT>。其中<FONT face="Times New Roman">IS</FONT>表示信息策略产品的总价值,<FONT face="Times New Roman">C2</FONT>表示经营管理过程中必要的生产资料(如信息设备、办公设备、资料等)耗费,<FONT face="Times New Roman">M2</FONT>即为剩余价值,<FONT face="Times New Roman">V2</FONT>即为经营管理者的经营管理劳动工资。同样,经营管理者的经营管理劳动也必须具备复杂的知识结构(管理学和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在现代企业中企业内部的复杂性及外界环境的多重性而使得经营管理人员必须经过深刻的教育和培训,掌握灵活的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其<FONT face="Times New Roman">V2</FONT>作为经营管理者的劳动报酬也必定不同于普通的劳动工资,而同样也是普通劳动工资的倍增。<o:p></o:p></P>
<P >可见,经营管理劳动也创造价值,经营管理者的活劳动经营管理创造的价值加上经营管理过程中设备资料等生产资料的转移即为信息策略这种产品的价值构成。<o:p></o:p></P>
<P >(三)产品生产者、生产劳动和商品<o:p></o:p></P>
<P >商品生产也是企业中最主要的活动。现代企业商品生产种类各异,有高科技含量商品,也有一般的传统商品;有有形商品,也有无形商品。企业最终的目的是通过将生产的商品销售给消费者从而获得其价值实现。商品生产者通过生产劳动创造出的价值加上所有商品生产过程中参与的生产资料转移的旧价值,构成最终商品的价值。将其记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G</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C3+M3+V3</FONT>,其中<FONT face="Times New Roman">G</FONT>为最终商品的价值,<FONT face="Times New Roman">M3</FONT>为生产劳动创造的价值,<FONT face="Times New Roman">V3</FONT>为产品生产者的劳动工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C3</FONT>为生产商品参与的生产资料耗费。通过以上的分析,生产商品的生产资料不仅包括直接的有形的生产资料<FONT face="Times New Roman">C</FONT>,而且包括了科学技术<FONT face="Times New Roman">ST</FONT>和信息策略<FONT face="Times New Roman">IS</FONT>无形生产资料。即生产最终商品的生产资料可表示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C3</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C+ST</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IS</FONT>,从而最终商品价值<FONT face="Times New Roman">G</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C+ST</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IS</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M3+V3</FONT>,又可表示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G</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C+(C1</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M1</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V1</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C2+M2+V2)]+M3+V3</FONT>,这里<FONT face="Times New Roman">ST</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C1</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M1</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V1</FONT>’表示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科学技术的部分耗费,因为科学技术的耗费不是一次性的耗费的,和固定资产一样,通过“折旧”逐渐耗费的。作为“折旧”的期限,技术的可用期或淘汰期即为该项技术从研发投入使用到新的替代技术出现而被淘汰为止;而信息策略由于市场信息的可变性可以认为是一次性耗费的,因为随着一批产品的生产结束,下一批产品生产就要改变战略策略,市场、企业内部的信息也会相应的变化。<o:p></o:p></P>
<P >总之,企业的最终目的是商品的生产以实现其盈利的目的。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科技人员生产的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者生产的信息策略均作为商品生产的生产资料以一定的方式转移到商品价值中,同其主体商品生产劳动者的生产劳动新创造的价值一起构成了最终商品的价值。<o:p></o:p></P>
<P >综合上面现代企业的价值创造分析,现将其较粗略地绘成如下的模型图,以便更清晰直观地理解现代企业中的价值创造关系。<o:p></o:p></P>
<P ><v:shapetype><v:stroke joinstyle="miter"></v:stroke><v:formulas><v:f eqn="if lineDrawn pixelLineWidth 0"></v:f><v:f eqn="sum @0 1 0"></v:f><v:f eqn="sum 0 0 @1"></v:f><v:f eqn="prod @2 1 2"></v:f><v:f eqn="prod @3 21600 pixelWidth"></v:f><v:f eqn="prod @3 21600 pixelHeight"></v:f><v:f eqn="sum @0 0 1"></v:f><v:f eqn="prod @6 1 2"></v:f><v:f eqn="prod @7 21600 pixelWidth"></v:f><v:f eqn="sum @8 21600 0"></v:f><v:f eqn="prod @7 21600 pixelHeight"></v:f><v:f eqn="sum @10 21600 0"></v:f></v:formulas><v:path o:connecttype="rect" gradientshapeok="t" o:extrusionok="f"></v:path><o:lock aspectratio="t" v:ext="edit"></o:lock></v:shapetype><v:shape><v:imagedata></v:imagedata></v:shape><o:p></o:p></P>
<P align=center><B >现代企业价值创造的关系模型图</B><B ><o:p></o:p></B></P>
<P >注:图中细线条表示组成或参与关系;粗线条表示价值创造关系<o:p></o:p></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四)关于科学技术商品的一点补充说明</P>
<P >科学技术作为一种商品,当然就有商品的二因素,价值和使用价值。前面已分析了科学技术的价值是科研人员的抽象劳动的凝结,它由<FONT face="Times New Roman">C+M+V</FONT>三部分组成。其中<FONT face="Times New Roman">C</FONT>表示科学研究过程中必要的生产资料,<FONT face="Times New Roman">M</FONT>表示剩余价值,<FONT face="Times New Roman">V</FONT>表示科研人员的科研劳动工资。作为复杂劳动的科学研究,其自身的劳动力价值即工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V</FONT>是倍加的简单劳动,大小本质上取决于劳动者的再生产劳动力所需。同时,科学技术也具有使用价值,表现为作为生产资料的有用性。这种有用性相比于其他的生产资料又具有其特殊性:<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在将它作为生产资料生产其它商品时,其价值的转移并不是一次性耗尽的。一项技术的使用期限就是新技术代替旧技术直至该技术被淘汰的时间。这段时间一般来说都比较长,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产品的更新换代,一项技术的使用期限也越来越短;<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FONT>、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资料,它的使用过程是将其自身物化于其它生产资料上的过程,从而提高生产率,表现为生产同样一件商品,加进科学技术后,可以节省生产资料,节省劳动力。这样,它所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就低于社会价值,从而对于单个生产单位来说,能得到很大超额利润。<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FONT>、科学技术是创新的结果,一旦研发出来,便可很容易地加以复制。为了保护科研人员的劳动成果,国家一般都会通过立法确立技术的专利权。这样的话,掌握技术的人便可获得技术的垄断权,导致对于其他人的进入具有很大的技术门槛。</P>
<P >根据价值规律,科学技术的价值由生产(研发)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但作为科学技术的价格,市场的供求关系也起着很大影响力,表现为技术价格往往很大,以至于使人误解价值规律对这种特殊产品已不适用,使人误解科技价值应由其有用性及稀缺性决定,从而陷入效用价值论的严重误区。价值规律作为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特殊商品表现出的价值规律的形式会有所变化,内容是决不会改变的。</P>
<P >一种技术刚开发出来,需求大,供给小,价格就高。此时由于市场上需求与供给的不一致导致技术作为一种商品的价格远远在于其价值之上。但随着这种技术的普及,价格逐渐回落,最后回复到原来价值的基础上。科学技术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推动社会的进步。现实社会中,在一国的范围内,先进技术的状态往往处在普及之前,表现出来的就是其价格很高,但其价值相对来说却不是很高。</P>
<P >(五)关于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动收入的一点说明</P>
<P >在价值创造和收入分配问题上,有一种观点认为,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中,是将价值的创造和价值的分配连成一线的,即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是同源一致的。谁创造价值,谁就应该拥有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的劳动创造了价值,价值就理所当然地应该归劳动者所有;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不创造价值,当然也就不应当参与价值分配。这种认为价值创造决定收入分配,认为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不创造价值从而也就不参与收入分配的观点其实是错误的。虽然在历来的政治经济学著作中,包括马克思的资本论,都是将价值创造和价值的分配放在一起的,但马克思也曾讲过:“分配结构完全决定于生产结构,分配本身就是生产的产物,不仅就对象说是如此,而且就形式说也是如此。就对象说,能分配的只是生产的成果,就形式说,参与生产的一定形式决定分配的特殊形式”④。这里,马克思已经充分地肯定了,分配的形式完全由生产形式,即由要素的所有制决定,而并非决定于价值创造。谁拥有对该种要素的所有权,谁就有权获得一定的分配。</P>
<P >同样,劳动力作为一种要素,劳动者所得到的工资并非因为其劳动创造了价值,而是因为这种劳动力属于劳动者所有。根据价值规律,劳动者所得的工资即由劳动力的价值决定,而劳动力价值决定于再生产劳动力所需。包括劳动者本人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子女所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劳动者一定的教育培训的费用三部分。但工资并不完全等同于劳动力价值,在商品经济社会,工资的最终决定还得受市场机制主要是供求的影响。当市场供求平衡时,工资量的大小才等于劳动力价值。由于在现实生活中,掌握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的劳动者还居于少数,其劳动者的工资较大不仅仅是因为劳动力价值是普通劳动的倍增,更主要的是受市场的影响,其工资或许是普通劳动的更多倍。而后者往往是很多人所忽略的。</P>
<P >我认为,由于科技始终在发展变化中,所谓的市场均衡永远不能达到。一项新技术或新产品被开发或生产出来,价格总是高于其价值,当该项技术得到普及后价格才接近于其价值。但此时又会有新的技术开发出来。价值规律总是当价格接近于价值时激励新的价值更低的产品生产出来,从而使总体价格又偏离价值,如此反复促进生产力向前发展;劳动力的价值也一样,当社会总体劳动趋于脑力劳动时,又有更高一级的智力劳动出现,这种劳动形式的高级化的过程就是人本身素质的提高的过程。这就是市场经济之所以被现代人所追捧的一个关键原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