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老田:国企衰败是资源流入国企减少的后果
【左派人士老田先生在一篇文章里指出:最近20多年来的国企衰败,乃至整个民族产业的衰败,是由于资源流入国企减少的必然后果。并且批评国家领导人容许了这种情况的产生。他的意思,是要使国企源源不断地从国家手里获得特别的资源占有权,以维持国企的存在。否则就会出现“国企……乃至整个民族产业的衰败。”但这种观点对国家来说是不公正的,因为国家一直利用其“权力”倾尽全力维护国企的资源独占权。计划经济时代不必说,就算在改革开放时代,国家也花了20多年时间来维持这个局面。比如谁都知道,直到今天,国有企业仍然占有了中国金融资源的绝大部分,民营经济根本上不能享受到这一资源。但是,为什么仍然使老田感到流入国有企业的资源越来越少了呢?这不是因为国家不愿意维护这些“公有制”而偏爱私有制,而是因为国家能够为国企调动的资源确实已经用尽了。老田显然希望国家继续老办法,以财政资金去支持国企,不要转为向银行贷款,因为贷款只是借款,是要还的,不算是真正的支持。但是国家已经意识到,如果仍然以财政资金去支持国企,那么财政将被拖垮。就算以银行贷款去支持国企,银行也有被拖垮的危险。在这两条路都走到尽头后,国家又创立了股票市场,目的仍然是为国企找资金来源。但是,股市也被国企拖累了。股市的实质,或者说国家领导人容许开办股票市场的目的,实际上是想以社会资金去救济国企。这与前两种方式有所不同,前两者是以国家承担的方式去救济,股市则是将国企的承担者由国家转嫁到社会公众身上,这样,国家负担减小了许多。
所以,如果老田指责国家没有尽到责任,为国企包揽到足够的资源,那是很不公正的。资源流入国企减少以致使国企衰败,那是因为已经没有资源可用,国企已经将可用资源用完了。但是,尽管这样,今天国企仍然占有绝大多数的金融资源,与之相比,民营经济所占份额却极少。但是相对比结果就非常明显:尽管民营经济没有占有什么金融资源,但却发展迅速,它不仅为中国提供了很大的增长份额,而且容纳了越来越多的就业,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就业民生作出了历史性贡献。相反,国企虽然仍占有绝大多数金融资源,却一直在喊资源不足,一直在喊资源流入少。为什么国企需要耗费那么多的资源呢?说它效率低下,则会使左派们气愤,因为没有确切的理论能够证明国企一定是低效率的,尽管经验上已经有无数的事例。
除了国企得到的资源不够其耗费以外,老田认为国企衰败的重要原因是权力及其腐败对它的侵蚀。确实,无论是地方国企还是中央企业,由于它们是政府办的企业,所以当然受到权力的严格控制了。既想政府向其注入资源,又想避免政府权力的“榨取”,那怎么可能呢?老田所衷心拥护的传统计划经济,就是一个以行政权力来办经济的体制,怎么能够杜绝行政权力对国有企业的“榨取”呢?老田指责“社会上资源分配是按照‘权力’来进行的”,难道他不知,如果没有国家权力,会有国有企业吗?国有企业不正是在政府权力的庇护下才得以出生与成长吗?这不正体现了老田自己所称颂的“政权主导经济”的具体体现吗?为何现在又反过来指责“资源分配是按照‘权力’来进行”了呢?当然,问题并不难解释,因为早就有人指出:绝对的权力必定会导致绝对的腐败。权力既可以使国企形成,权力也可以侵蚀国企资源而将国企一个个地毁掉。权力既可以拿来抑制精英,也可以被精英所滥用。因此,当老田期望通过权力去抑制精英时,他难道不明白:这样做是否会制造更多更坏的精英呢?――黄焕金】
以下摘自老田《新中国经济史论――对“非西方工业化道路”的一个初步考察》
“最近20多年来的国企衰败,乃至整个民族产业的衰败,就是资源流入国企减少的必然后果。与此同理,所谓的“三农问题”,也不过流入农村地区的资源减少的一个必然后果。认识了产业兴衰与资源分配与流动的关系,再来考察资源增加或者减少是如何发生的,就比较容易得出有价值的结论了。在分析国企困境的同时,我们很遗憾地看到,社会上资源分配是按照“权力”来进行的,政治权力攫取资源的能力高于企业,在不同行业的企业中间,金融、大商业和房地产业又是强势产业,有能力榨取工业的剩余,国有企业就是在“榨取能力”不足的劣势下逐步走入困境。”
“由于国企受到政治和市场的双重夹击,流入企业的资源日渐减少,未来的破败前景就不可避免,这一前景迅速被企业管理层把握到。结果由于对企业未来失去稳定预期,管理层与企业共命运的意愿迅速下降,行为短期化的诉求迅速上升,并成为一个全国性的潮流。企业管理层在毛泽东时代,要受到严格的财经纪律的约束,“化公为私”的渠道开始并不是很畅通。等到邓小平极力主张的、以“放权让利”为特色的企业改革深化之后,企业资产和利益流失的口子就全面打开了,国有企业的有形和无形资产的流失,除了与企业管理层的短期化需要相适应之外,还与企业官员与政府官员分利同盟的日益成长水平相适应,最后是企业与政府官员高度合谋的条件下,在非常低的法律风险下加速流失的。正是这个普遍的行为短期化的基本条件一直在作用,所以所有的企业改革,实际上都不可避免地要失败,出现了人们普遍谴责的“利益集团扭曲改革方向”的严重弊端。同时,从主流经济学家和普通大众,都看到了企业管理层行为短期化的后果,都对企业未来完全丧失信心,结果从根本上摧毁了国企的内部认同和管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