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制度经济学
2921 3
2005-02-24
请教版主,“可以被当事人双方观察但是却不可被第三方(比如法院)证实”是不完全合同假设的一个重要前提,如何理解这种现象,能否举例说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2-24 12:04:00

人们通常所说的“良心活”一种情况。

做口头约定的双方(做约定时无第三方在场)如果有一方违约,双方都知道这种违约行为,但第三方很难获得甚至不能获得违约的证据。这是不完全合同的一种比较极端的形式。人们为了减小合同的不完全性,强调了书面合同的重要性,并进一步研究合同的形式与内容。

其实即使把约定以书面形式表达并确认出来,仍然存在类似上面的困难。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是约定双方难以事先完全预料的,对各种可能情况的确认(取证)方式也是约定双方难以用语言精确表达的,对各种可能情况确认(取证)的可能性也是不一样的,等等这些都是难以完全在合同中写出并写明的。就一般而言,再“严密”的合同也有事先考虑不到的情况(比如还可能出现约定双方对合同条款理解上的差异),也就是说合同总是不完全的,会有剩余权利(比如对合同条款的解释权与对“未尽事宜”的决定权)。剩余权利的配置直接关系到资源的配置效率。

比如,合同中对“不可抗力”的界定,是采用描述法还是列举法?描述法似乎可以用概括的方式穷尽所有情况,但描述是不可能严格清晰的,人们对具体描述的理解是可能有差异的(甚至故意有差异);列举法的清晰性比描述法高,但列举法又不可能严格穷尽所有情况。人类认识与语言的局限给第三方证实带来了困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2-24 20:45:00
谢谢!!楼主说的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2-24 20:52:00
df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