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25-3-4 09:50:08
jjspace 发表于 2025-1-3 11:16
《管子》有论轻重数篇,感其意同我所得新价值概念较贴合,故发文以记之。

目的手段,并蒂连理。 ...
管仲边际(价值)原理


《管子·国蓄》有言:“夫物多则贱,寡则贵,散则轻,聚则重”。


结合《管子·轻重篇》,管子上面这句话包含了边际(价值)原理:


① 物逐步增多,则物逐步趋于(轻)贱(边际价值递减)。
② 物逐步减少,则物逐步趋于贵(重)(边际价值递增)。


③ 物散(发,令供给增多),则轻(贱)(边际价值递减)。
④ 物聚(集,令供给减少),则(贵)重(边际价值递增)。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5-3-13 21:57:53

(个人意义上抽象的和人际之间可比较的具体的)劳动时间作为标价计价工具
(目前而言,具有理论意义,不具有实践意义)

1、个人意义上的抽象劳动时间作为标价计价工具(实质上是一种个人意义上的心理定价工具)

设想一个例子:有一个钓鱼爱好者,周末驱车到山里某个神秘钓鱼点进行野钓,用时3小时,钓到10条鱼,尽兴而归。

本次钓鱼的装备投入、油耗、车辆折旧、鱼饵费用、用时、体力消耗、脑力付出等,标价计价为5个抽象劳动时间。
(也就是手段的总标价计价为:5个抽象劳动时间/本次钓鱼手段)。

钓到的10条鱼及钓鱼带来乐趣,标价计价为10个抽象劳动时间。
(也就是目的的总标价计价为:10个抽象劳动时间/本次钓鱼目的)。

这里的抽象劳动时间是个人意义上的标价计价单位(实质上是一种个人意义上的心理定价单位)。


2、个人意义上的抽象劳动时间作为标价计价工具转为人际之间的可以比较的具体劳动时间作为标价计价工具

个人意义上的抽象劳动时间作为标价计价工具时,难以在人际之间进行投入产出的比较计算。也就是说,换成另一个人,不一定会认可投入为5抽象劳动时间、产出为10抽象劳动时间。

为了在实践上能进行人际之间的投入产出的比较计算,必须引入可比较的具体劳动时间,把个人意义上的抽象劳动时间转化为人际之间可以比较的具体劳动时间,比如:

(1)把投入的5抽象劳动时间转为5具体劳动时间,比如24小时制的5个小时。
(2)把产出的10抽象劳动时间转化为10具体劳动时间,比如24小时制的10小时。

这样,采用24小时制的可比较的具体劳动时间后,产出总价10小时劳动时间(得、目的、产出、收入)>投入总价5小时劳动时间(舍、手段、投入、成本)。也就是,对于主体来说,舍弃小投入(劳动时间),换得大产出(劳动时间)。


3、具体的可比较的劳动时间作为标价计价工具,在市场交易中难以交付或根本不能交付

还以本例来说,再想象一个虚构场景:在海鲜市场,钓鱼人和A讨价还价一番后,双方达成共识,钓鱼人把10条鱼卖给A,交易总价为10个小时的劳动时间。为完成交易,A要交付给钓鱼人10个小时的劳动时间的总支出,同时钓鱼人要从A那里获得10个小时的劳动时间的总收入。这个交易很难实践或者说就不能实践。想象一下,A的10个小时的劳动时间在哪里放着,怎么取得出来,又如何传递交付给钓鱼人,钓鱼人又如何得到、保存这10小时的劳动时间,又如何转做其他用途,都是难题。

注意:10个单位的劳动时间不同于10个单位时间的劳动。即,10个小时的劳动时间,不同于10个小时的劳动。一个是时间,一个劳动,二者完全不同。


4、将可比较的具体的劳动时间进行数字化,转成数字意义上的特定数字货币的可能性

在实践中,以通行货币作为标记计价工具可用于比较投入和产出,比较成本和收入,计算盈利和亏损。现在,会计账簿的常用计价单位或计价工具是通行货币,并没有采用劳动时间作为标价计价工具。

但是,我们可以大胆的设想一下、想象一下,在当今的移动支付时代,如果能把上面标价计价工具的可比较的具体劳动时间转成移动设备上的数字劳动时间,那么就可以像使用数字货币一样进行市场交易了。此时,数字化的劳动时间,其实就可以认为是一种特殊的数字意义上的特定数字货币了。当然,这只是一种头脑风暴式的设想,只是一种可能性想象,是否可行以及能否在真实世界实践应用就不得而知了。[tongue]


在想象中(或理论上),只要有人际共识约定,一切通行货币计价都以转换为具体劳动时间计价(比如以小时或天或月或年为单位进行计价),也可以转化为实物计价(比如采用品种一样大小近似重量上下浮动一个标准差值的5天以内的新鲜鸡蛋进行计价)。经过这样想象式的理论推演,用作标价计价工具的具体劳动时间,可以说也算是(想象的或理论意义上的)一种特殊货币形式。以有限的货币史知识来看,似乎历史记录中还没有发现哪个社会群体大规模大面积的采用劳动时间作为投入产出、成本收入、盈亏等标价计价工具的。



大体来看,(个人意义上抽象的和人际之间可比较的具体的)劳动时间作为标价计价工具,目前而言,具有理论研究意义,不具有实践应用意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5-3-14 10:19:46
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24-11-22 11:31
区分清楚“事理”与物理的不同,这就是进入“事理”学科的第一课。

没有恒道参照,那就只能用比较的方 ...
说实话,我还不懂何为“事理”,但是知道文学、艺术、宗教等社会科学类的东西很多不能明确定义,只能理解。比如何为真理?谁能说的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5-3-14 15:12:06
jjspace 发表于 2025-3-4 09:50
管仲边际(价值)原理
凭什么“物多”?决定因素是:单位产量的耗费更少了。因此,归根到底是耗费在决定着价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5-3-14 21:07:52
hhj 发表于 2025-3-14 15:12
凭什么“物多”?决定因素是:单位产量的耗费更少了。因此,归根到底是耗费在决定着价值。
咱们之间对“价值”概念理解不一样。

在我这里,耗费不是价值,作为手段的耗费的重要性是手段价值。耗费也不决定价值,作为主体的人对(手段)耗费通向目的需要的因果判断的重要性的评估决定(手段)价值。至于物之生产量及供给量的多少,主要影响或决定因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生产者在成本收入的比较计算和盈亏计算基础上的生产决策,二是其他用户群体对此物需要的程度高低及规模大小。其他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还有政策、利率、汇率等因素。


你所说的耗费决定着价值,类似成本价值论。

如果你不认可成本价值论,那么你可以说说你认可的耗费决定着价值跟成本价值论有何重大不同之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5-3-21 12:13:27
目的-手段:主观的实物总价或货币总价比较计算、客观的实物总价或货币总价比较计算

对于目的和手段进行比较计算,方法有二:

一是主观总价比较计算,都转化为相同的主观的实物总价或货币总价。
二是客观总价比较计算,都转化为相同的客观的实物总价或货币总价。

如此,目的总价,手段总价,二者计量单位相同,故可以进行比较计算。

例如,目的总价100两银子作为收入,手段总价70两银子(或手段总价120两银子)作为成本,二者差值为30两银子为盈利(或20两银子为亏损)。本例中的银子,可换成人民币、港币、美元、欧元、卢布、英镑等货币,也可以换成大米、小米、高粱、大豆、鸡蛋等实物,当然也可以换成劳动、劳动时间等事物。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事前,事未发生:常采用主观总价比较计算,用于机会研判、可行性研究、决策支持服务。
(2)事后,事已发生:常采用客观总价比较计算,用于会计收入、会计成本、盈亏等比较计算。
(3)事中,事正发生:大体上事中兼具事前事后特征。对于已发生的、正发生且确定的、未发生且确定的,采用客观总价计算,对于正发生且不确定的、未发生且不确定的,采用主观总价计算,综合起来再进行总价比较计算。

无论事前、事中、事后,计量单位都要相同或都能转化为相同计量单位。这样有了共同的计量单位基准,才能进行有效的比较计算。这个基准计量单位,截至目前,在理论上有实物、货币、劳动、劳动时间等,在实践上主要是货币(货币之间则基于汇率进行换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5-3-21 17:37:02


价值不是价格,价格不是价值,价格变动能反映相对价值变动
(从变量视角看,价值是顺序型变量,价格是数值型的变量。所以,价值的取值是等级序数,价格的取值是比例相对数。)




(1)价值的取值是等级顺序数
如,第一、第二,....,第N。或者,最高、次高、....、最低。或者,1、2、3、...、100,这100个数也仅仅是等级代号,仍然是在表示第1、第2、第3、....、第100的等级序列而已。


价值等级排位越靠前,价值越高,价值等级排位越靠后,价值越低。不论是多个目的排序等级,还是多种手段排序等级,都遵循同样的边际法则:从前往后,边际价值递减(按顺序依次递减),从后往前,边际价值递增(按顺序依次递增)。




(2)价格的取值是比例相对数
如,500元/1克黄金,也就是500元:1克黄金。上下颠倒,前后颠倒,反过来表达价格,还是比例相对数。
(在更为前面较早的帖子里,已经解释清楚价值在市场交换价格形成过程的作用机制了,此处不赘述了)。




(3)价格变动反映相对价值变动
人们常说的是这个东西“价是多少、价格是多少、价值是多少钱、价值多少钱、值多少钱”等类似话语。在同一个人身上,这些话语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情境中,频繁的交替使用,但都是在用生活化的语言来表达描述某物价格,而不是表达描述某物价值(即不是表达描述我所提出的新价值理念意义上的某物价值)。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有用某物价值表达某物价格的风俗习惯(但这不等于,在学术上,要把价值与价格,时时处处等同对待、等同处理)


当某人对于“某物价值”,一旦习惯性的用生活化的语言说出一个具体数字(比如“此物价值500元”),还说某物价值升高或降低了的话语,那么实质就是他先用具体数字表达某物价格,然后他又用某物价格升降变动,表达反映某物价值升降变动。也就是说,这个人心理默默地知道有一个可以比较的参照价格,当他说出的具体的所谓的价值数字时,他会把这个实质表达为某物价格的数字,跟他心理已知的该物的参照价格进行了比较。高于参照价格,他知道某物相对价值升高了,低于参照价格,他知道某物相对价值降低了。


同样的道理,当两个人或多个人之间进行某物价格价值方面的交流时,通常他们会有一个相近的或共同的价格参照系,比如他们都知道上周某物价格或平均价格是多少,也知道现在某物的具体价格。他们会把某物现在价格跟上周某物价格或平均价格进行比较,相比于参照价格,如果现在该物价格升高了,他们就知道该物相对价值也升高了,如果该物价格降低了,他们就知道该物相对价值降低了。


以上谈到的相对价值升降变动,是指上面所说的货币与某物之间的相对价值变动。将范围扩大后,比如,物与物、货币与货币、货币与物,价格变动反映相对价值变动的逻辑是一样的。再进一步抽象化,这个基本道理可以概括为:价格变动反映相对价值变动。




值得一提的是:一定数量货币的价值,依然是人的对该一定数量货币的需要的重要性(或依管子所说,轻重性)。一定数量的货币,比如1百元,1千元,1万元,1亿元,1百亿元,1千亿元,对某个持有者来说,不同数量货币中的1元货币的价值是有区别的。对于此人而言,所持有的一定数量的货币或其中的1元货币,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情境,其价值也不尽相同。当今世界,货币相对价值变动的显著影响因素之一,就是货币发行控制者。谁控制,谁发行,谁的影响大,这是经济常识。还有其他影响因素,比如新技术革命、新工业革命、战争、国际冲突制裁等等,具体分析此处不赘述了。




[tongue]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5-3-21 23:46:17
升值与贬值:卖方、买方、旁观者
(明里说价格增减,暗里反映价值升贬)




假定某品牌电脑销售商,根据市场状况,调整了A型电脑价格,调价前为15000元,调价后为10000元。


(1)卖方视角,(目的可变,手段不变),希望获得越多越好,目的的排位越靠前:
(注:按卖方的获得目的排序,仅用于变动比较分析,不支持未来新决策分析。)


调价前  预期目的----------------现实手段
           目的1:获得20000元<--手段1:付出A型电脑--(可实现)


调价后  预期目的----------------现实手段
            目的1:获得20000元<--手段1:付出A型电脑--(转为不可实现,只具有理论比较意义)
            目的2:获得10000元<--手段2:付出A型电脑--(可实现)


对于卖方,“目的2-手段2”组合价值,低于“目的1-手段1”组合价值,调低价格后,作为手段的A型电脑贬值了。相对的,货币升值了。


(2)买方视角,(目的不变,手段可变),希望支出越少越好,手段的排位越靠前:
(注:按买方的支出手段排序,仅用于变动比较分析,不支持未来新决策分析)


调价前  预期目的----------------现实手段     
            目的1:获得A型电脑<--手段1:支出20000元--(可实现)


调价后  预期目的----------------现实手段
            目的1:获得A型电脑<--手段1:支出10000元--(可实现)
            目的2:获得A型电脑<--手段2:支出20000元--(转为不可实现,只具有理论比较意义)


对于买方,“目的1-手段1”组合价值,高于“目的2-手段2”组合价值,调低价格后,作为手段的货币升值了。相对的,A型电脑贬值了。


(3)旁观者视角(研究者视角):
调价前    20000元/1台A型电脑
调价后    10000元/1台A型电脑


对于旁观者(研究者)来说,商家调低价格后:A型电脑价格关涉买卖双方,站在拥有A型电脑的销售者视角看问题,销售者的A型电脑贬值了。站在持有货币的购买者角度看问题,购买者兜里的货币升值了。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都隐含在其中了。至于具体影响因素是什么,那就需要研究者进行必要的调查研究了。[tongue]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5-3-22 08:20:13
hhj 发表于 2025-1-13 21:42
严谨点:价格是价值在交换领域里的表现形式。而经济也并不单只有交换,那些不用于交换的生产也具有经济意 ...
才看到。

你这样表达更为严谨,价格也的确就是由交换产生的(交换比)。分配场合(如家庭内部分配,财政分配,慈善分配)也是经济领域,但没有价格,没有交换比。赞一个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5-3-22 08:29:25
曹国奇 发表于 2024-11-22 08:07
你定义的价值最终是要用来解释什么?
用来证明语言的局限性。涵盖太宽的概念难以定义,无所不包的概念无法定义,这是由定义规则本身所注定。

“价值”就是涵盖太宽的概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5-3-22 08:47:45
曹国奇 发表于 2025-3-14 10:19
说实话,我还不懂何为“事理”,但是知道文学、艺术、宗教等社会科学类的东西很多不能明确定义,只能理解 ...
道经第一章,“恒有欲”就是生命事(意识);“恒无欲”就是无生命物(物质)。

事与物是两个不同的研究对象。一个是“事理学”,另一个是物理学。事的研究学问就因为是意识在观察意识(自己观察自己),因此就固有了很大的主观偏见,不可能像物理学那样较小偏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5-3-22 10:14:08
《资本论》里面没有价格理论,也就是跳过了价格问题直奔价值而去,这属于跳层追溯,无效追溯(就如同一切现象的成因都直接用宇宙大爆炸来解释)。

马克思在第二版跋里所申明的”卖弄起黑格尔特有的表达方式”,其实就是违反逻辑规则的表达方式。明确“是什么”就叫定义,然后才能够论证“为什么”。《资本论》不按这个套路,因此那不是理论。马克思申明自己不是这种主义者的原因也正是在此(首先提出这种看法的就是列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5-3-26 10:24:08
轻重一词之起源及其涵义
(选自马非百《管子轻重篇新诠》)




「轻重」二字,最早见于《国语·周语》。《周语》说:


「周景王时,患钱轻,将更铸大钱。单穆公曰:「不可,古者天降灾戾,于是乎量资币、权轻重以救民。民患轻,则为之作重币以行之,于是有母权子而行,民皆得焉。若不堪重,则多作轻币而行之,亦不废重,于是有子权母而行,大小利之。今王废轻而作重,民失其资,能无匮乎?」王弗听,卒铸大钱。」


但细绎此文之意,不过是说大钱的分量重,小钱的分量轻。其(《周语》)所谓的「轻重」,乃具体的表现在物质上的轻重,与本书(《管子》)所谓轻重之为抽象的表现在人们心理上的轻重者,内容完全不同。历史上开始用「轻重」一词,与本书有同一之意义者,只有贾谊一人,贾谊谏汉文帝除盗铸令使民放铸文云:


「铜毕归于上,上挟铜积,以御轻重。钱轻则以术敛之,重则以术散之,货物必平。」(《汉书·食货志》)


这里所谓的「轻重」,已不是钱本身的分量大小的轻重,而扩大为货物的多寡贵贱在人们心理上的反映的「轻重」。在贾谊以前,这种说法是没有的。但他还没有把「轻重」一词和管仲联系起来。把「轻重」和管仲联系起来说,是到司马迁才开始的。除《史记》外,《太平御览》四七二「富」下引《太史公素王论》也说:


「管子设轻重九府,行伊尹之术,则桓公以霸。」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5-4-3 23:24:27


在目的-手段的关联组合排序的所有可能情况中:


(1)从开头到结束,当所有的手段彼此之间完全不同时,一一对应的关联组合中的目的价值决定对应手段价值;


(2)从开头到结束,当所有的手段彼此完全相同同质时,由其能支持的最低目的价值决定所有相同同质手段的价值;


(3)从开头或从中间,到中间或到结束,存在着一些目的关联一些同质手段时,这些同质手段的价值由其能支持的最低目的价值决定,其余的彼此完全不同的手段的价值由对应的目的价值决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5-4-4 10:01:25
图示:从价值通向价格图显示不出来,修改后依然无法显示,算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5-4-6 17:22:31
效用价值理论的翻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5-4-6 17:24:31
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25-3-22 10:14
《资本论》里面没有价格理论,也就是跳过了价格问题直奔价值而去,这属于跳层追溯,无效追溯(就如同一切现 ...
用“跳层追溯”批判马克思,我很赞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5-4-7 10:34:12
曹国奇 发表于 2025-4-6 17:24
用“跳层追溯”批判马克思,我很赞同。
不要动不动就批判。列宁没有批判马克思,我也没用批判马克思,就因为《资本论》不是用来理解的,不是理论。

理论必须用什么表达方式?这点基础常识是理论界以外的人所不知道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5-4-7 14:15:11
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25-3-22 08:29
用来证明语言的局限性。涵盖太宽的概念难以定义,无所不包的概念无法定义,这是由定义规则本身所注定。
...
用来证明语言的局限性。涵盖太宽的概念难以定义,无所不包的概念无法定义,这是由定义规则本身所注定。
“价值”就是涵盖太宽的概念。
=========================
效用价值论中的“价值”就是涵盖太宽的概念,所以我当年看到西方经济学课本中的效用论后就看不下去了,不看了。
再就是,这点已经被hhj在另个帖子举例空气批驳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5-4-16 21:43:02
jjspace 发表于 2025-4-4 10:01
图示:从价值通向价格图显示不出来,修改后依然无法显示,算了。
再试试能不能发出图来。
新价值理念示意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5-4-18 11:33:02
李德顺教授关于价值的探究很有启发意义


一、图书
李德顺.  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的研究(第3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0年10月.


二、视频
价值哲学的意义(李德顺/中国政法大学)_哔哩哔哩_bilibili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ZE41167dA/?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


在上面的价值论著作中,李德顺教授提出的价值定义价值是对主客体相互关系的一种主体性描述,它代表着客体主体化过程的性质和程度,即客体的存在、属性和合乎规律的变化与主体尺度相一致、相符合或相接近的性质和程度。


[em27]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5-4-19 17:00:39

效用的两个解读


一、戈森、杰文斯、瓦尔拉斯视角的效用是一种心理感觉状态
效用是一种心理感觉转态,反映心理上的满足状态,满意状态,幸福状态。这种心理满足状态,直接映射到手段上。心理满足状态的高低、大小、多少的差异化状态,也直接对应的映射到手段数量的使用顺序上和多少上。也就是说,对一定单位数量的手段,使用上每增加一单位的手段,该手段对应的增量心理满足状态是递减的,但总量心理满足状态是增加的。


注意:思考到这里,现在把手段理想化,视为可以无限分割、无限细分的转态,进入到手段可微分的理想化的数学想象状态。这个时候,当细分的手段增量使用达到某个临界状态,也就是当处于增加一微分量的单位的手段,该一单位的微分量手段带来的增量满足状态为0时,总的心理满足实现了最大化。总体来看,在数学上,手段被连续化了,(目的意义上的)心理满足状态、满意状态、幸福状态也被连续化了。主流经济学喜欢数学建模以及能建模的原因大概就在于此了。




二、门格尔视角的效用仅仅是一种排序工具
效用只是一种排序工具,反映的是每一个增量手段的相对重要性。也就是说,对于一定单位数量的手段,第一个单位手段的重要性最高,第二个单位的手段比第一个单位的手段重要性程度要低,第三个单位的手段比第二个手段重要性程度要低,依次类推,最后一单位的手段重要性程度最低,体现了手段被使用时,手段按使用顺序的重要程度是依次降低、依次递减的。对应的,效用只是来表达不同重要性的手段引起的对应的需要满足的不同重要性。


注意:门格尔的效用并不直接涉及、也不直接反映、也不需要知道心理感觉上的满足状态、满意状态、幸福状态,而仅仅是表达出手段数量变化引起的不同心理满足满意幸福状态的对应的排列顺序,也就是不同满足状态的重要性的排序顺序。这就好比,从前往后有100个座位,第1个座位上的人物最重要,至于他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无论是谁在第1个座位上,他的心理满足状态的重要性程度都是最高的。同样,第100个座位的人物的重要性是最低的,至于他是谁也不重要,重要是无论是谁在100个座位上,他的心理满足状态的重要性都是最低的。


相比而言,在戈森、杰文斯、瓦尔拉斯来看,那100个座位上的每一个座位上的人物是谁很重要,他们每一座位上的人的心理满足满意幸福状态都必须量化、刻画、测量出来,他们的心理满足满意幸福状态必须是从前往后是依次降低的,这种递减反映在效用数字上,而且只要心理满足状态的数字取值能表达出排位顺序就行,至于取值标准和具体取值是多少反而并不重要(也就是效用取值的任何线性变换都不影响排序,但前提是必须对心理满足满意幸福状态进行量化取值。就算是做符号推理,也必须要知道符号是已经被量化过、量化好的符号了。


三、两种效用引起思维推理工具上的不同
1、戈森、杰文斯、瓦尔拉斯视角的效用,在手段可无限细分的虚假假设下,离散的手段变量被转化为连续的手段变量,进而很便捷的引入微积分数学,方便建立数学模型,令思维推理大大简化、精确化、精细化,令同行交流方便化。这就是当前经济学界流行数学建模的最初原因和根本原因。


2、门格尔认定的效用只是排序工具的思维方式。这就注定了,他及他徒子徒孙,只能采用思辩、文字逻辑推理的方式来研究经济问题,他们不喜欢也不用微积分以及计量建模方法来研究经济理论问题。


四、两种效用都具备推导出市场价格的资格和机制
1、两种效用解读方式,都可以推导出市场价格。


2、以戈森、杰文斯、瓦尔拉斯视角的效用为基础,推导的市场价格是理想化的,因为手段是无限可分、无限细分后的数学意义上的的市场价格。在这里,清醒的人必须明白,必须从理想化状态回归到现实状态,手段大多是离散化的存在及离散化的被使用的。


3、以门格尔视角的效用为基础,推导出的市场价格现实性很强,更容易理解市场机制的原理。也可以画连续型的供求曲线,但思维认知上,必须清醒的知道,那只是便于交流的工具,因为手段的存在及使用不一定是连续的变量。


4、两种效用引起的差异还有很多,除了以上2、3的显著差异之外,在主体人的行动上,对不同手段的使用会存在前后衔接的时间顺序差异,也就是共时、异时、因果认知、企业家等方面都有重大影响。这些内容过于繁细,不再赘述了。


我提出的新理念过程,都不同程度的借鉴参考过以上两种效用观,对门格尔的效用观借鉴更多一些。但是他们以及主流经济学,在使用效用和价值时,基本上都是围绕手段这个中心展开的。跟他们不同的是,我更强调“目的-手段的组合需要及其重要性”作为新价值理念的重心。虽然区别看上去不是很大,但我认为新价值理念对于理解人类活动现象更有解释力。除此之外,前面帖子也曾经提到过,新价值理念借鉴了马克思关于需要、目的、手段等方面的论述,也参考了马斯洛需要研究方面的心理学文献,当然也参考唯物辩证法原理有关内容(如原因与结果、形式与内容、现实与可能等五对基本范畴)。[tongue]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5-4-19 17:35:18
jjspace 发表于 2025-4-18 11:33
李德顺教授关于价值的探究很有启发意义
在上面的价值论著作中,李德顺教授提出的价值定义:价值是对主客体相互关系的一种主体性描述,它代表着客体主体化过程的性质和程度,即客体的存在、属性和合乎规律的变化与主体尺度相一致、相符合或相接近的性质和程度。
---------
神马玩意呀,哈哈哈,简直是不说人话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5-4-19 17:59:21
clm0600 发表于 2025-4-19 17:35
在上面的价值论著作中,李德顺教授提出的价值定义:价值是对主客体相互关系的一种主体性描述,它代表着客 ...
呵呵。看来你是不认同也不满意李德顺教授提出的价值定义的,那么就详细地说说你的评判依据和评价标准是什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5-4-19 18:48:07
jjspace 发表于 2025-4-18 11:33
李德顺教授关于价值的探究很有启发意义
目前,关于价值哲学方面的研究文献,对于价值论主要分为三类或四类:
1、客观价值论
2、主观价值论
3、关系价值论
4、实践价值论(该学说是建立在关系价值论基础上的,也可以说是关系价值论一种形态)


这些价值学说,都各有拥趸。


李德顺教授提出的价值定义倾向于实践价值论,而且突出主体性来思考价值问题,是他那本书显著的特点。李教授在他著作结尾提到,“本书最后的结论是:一切都必须承认和尊重主体的权利和责任出发,把人的权利和责任还给人自身。”



个人认为他的价值论研究特别强调突出“主体性”是很有参考启发意义的。这一点坚定了我对新价值理念的一些思考和看法。当然,他从哲学视角的价值论研究并不能完全满足我的需要,主要体现在他对价值的研究论述中,没有把测量价值高低以及价值增加变化等方面作为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也没有提出明确的学说观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5-4-25 13:40:00
关涉”目的-手段“常用语的含义

目的-手段
目的意义-手段意义
目的有意义-手段有意义
目的意义的重要性-手段意义的重要性

人们常说的:
目的很重要-手段很重要
目的意义很大-手段意义很大
目的有很强的意义-手段有很强意义

其实是在说:
目的意义的重要性很大-手段意义的重要性很大

更为准确的说:
目的意义的重要性程度很高-手段意义的重要性程度很高

再换个简洁说法:
目的价值很高-手段价值很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5-4-26 12:24:38

“舍/得”视角的价格定律

价格变动与买卖双方的需求供给需要意愿数量变动之间的关系定律

价格=舍/得

Δ价格=Δ舍/得不变(比如,得始终转化为1单位某物)

(其他价格变化形式,都可以转化为此价格变化形式。比如,价不变,量变,转化为价变,量不变。也就是价格的分母转为相同1单位某物即可。)

买方有需求的需要和需要意愿数量,卖方有供给的需要和需要的意愿数量。

其他保持相同,变化引起变化,Δx引起Δy。

(1)(反事实思维逻辑)其他保持相同不变的释义。价格可变,价格和需要意愿数量之间的中间因素可变,其余直接影响需要意愿数量的因素不可变。

(2)其他保持相同不变,Δ价格上升,即Δ舍增多。当得不变,价格上升,意为着买方舍弃的多,卖方获得的也多,那么买方交易需要意愿数量会下降,卖方交易需要意愿数量会上升。

(3)其他保持相同不变,Δ价格下降,即Δ舍减少。当得不变,价格下降,意为着买方舍弃的少,卖方获得也少,那么买方交易需要意愿数量会上升,卖方交易意愿数量会下降。

概括来说,其他保持相同不变,买方意愿数量与价格成负向变动关系,卖方意愿数量与价格成正向变动关系(换言之,买方意愿数量变动与价格变动成负向关系,卖方意愿数量变动与价格变动成正向关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5-4-27 20:25:22

“舍/得”动作:何时有?何时无?

舍X,得Y,随着舍X,随着得Y,X和Y的价值也在变动

所舍Δx,所得Δy

所舍Δx价值,所得Δy价值

所舍Δx价值递增,所得Δy价值递减

每次舍1单位X,手头剩余X少1单位

每次舍2单位X,手头剩余X少2单位

每次舍m单位X,手头剩余X少m单位

每次舍1单位X,手头剩余X价值上升

每次舍2单位X,手头剩余X价值上升

每次舍m单位X,手头剩余X价值上升

总结1:每舍Δx,所舍Δx价值上升,递增

每次得1单位Y,手头持有Y多1单位

每次得2单位Y,手头持有Y多2单位

每次得n单位Y,手头持有Y多n单位

每次得1单位Y,手头持有Y价值下降

每次得2单位Y,手头持有Y价值下降

每次得n单位Y,手头持有Y价值下降

总结2:每得Δy,所得Δy价值下降,递减

融合总结1和总结2的综合结论:

(1)根据人的需要情况,当所舍Δx价值低于所得Δy价值,有或开始或继续“舍/得”行为动作。

(2)根据人的需要情况,当所舍Δx价值高于所得Δy价值,无或结束或停止“舍/得”行为动作。

(3)(数学上的)理想状况(即所舍所得皆可微分的情景),当所舍Δx价值等于所得Δy价值,也就是达到数学均衡状态时,分视角,分情况,或有舍得,或无舍得。

这些分析主要是从人的“舍/得”行为动作视角展开的,当然也可以参照常规的经济学教材进行对比分析(略)。


以上综合结论,对个人或对市场价换的买卖双方来说都成立。

对于个人来说,即便是独自一人的个体行动(例如,没有社会交往,没有市场交易,就像是野外荒野独自一人求生一样),以上结论依然成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5-5-5 13:39:50

创业者的假设检验过程:以实践成效检验预期预判

(实质上,人人皆如此,仅以创业者为例)


创业者的假设检验过程,有点类似于统计学中的假设检验方法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应用过程。


一、统计学的假设检验过程

在统计学中,有假设检验的原理和方法。先有一个观点看法,也就是先有一个原假设或假说,然后收集既往的历史数据或者收集新做的实验数据,接着用收集到的数据按假设检验方法步骤对假设假说进行检验,最后做出拒绝或不拒绝原假设的决策,给出一个统计假设检验的结论。



二、创业者的假设检验过程

创业者的假设检验,类似于上面的统计假设检验的过程。

创业者或企业家,对未来可能的用户人群的可能需要及可能规模大小进行预期预判,预期预判创业会盈利或最差情况不会亏损(类似于统计的原假设或假说),这个预期预判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错的,对错只能根据实践成效来检验。实践成效集中体现为盈亏计算基础上的盈亏判断,盈利了表示预期预判是对的,亏损了表示预期预判是错的,盈亏平衡表示不赔不赚,预期预判不算错(当然,也可以说不算对)。



1、预期预判:盈利或不会亏损。类似于统计的原假设H0

2、盈亏量:以货币表示的盈亏量。类似于统计检验统计量。

3、盈亏检验的基准标准:盈亏量≥0,表示预期预判不算错。盈亏量>0,盈利了,表示预期预判是对的。盈亏量=0,不赔不赚,表示盈亏平衡。盈亏量<0,亏损了,表示预期预判是错的。这里的0类似于统计检验量的临界值。

4、盈亏判断:给出明确判断,盈利或亏损或不赔不赚。类似于统计检验的结论。

5、后续动作:创业者根据盈亏判断,总结本一轮的经验教训,开启或终止新一轮的预期预判和实践行动,开启或终止新一轮的创业者的假设检验过程。



以上是一个完整周期的创业者的假设检验模型。不完整的,也是存在的。例如,在创业实践行动过程中,有资金链断裂导致创业发展后劲不足的,有政策大变的,有国际风云变幻引发不利局面渐渐成型的,有更低价的新工艺新技术革命的,有原材料价格突发高升引起成本大增的,有更好的替代品新出现于世的,有实力强大公司新入局的,更有甚者创业者遭受灾难突发病逝的,等等吧,很多不确定性因素都可能随时导致中断创业者的创业进程,形成一个不完整的创业者的假设检验过程。



三、推而广之:形式与内容

概括来说,形式相同,内容相异。原理上,形式上,人人皆如此行事,道归一统。差别,不同之处,在于预期预判的内容上,在于盈亏计算量的内容上,盈亏判断的内容上。比如,一个旅行者,一个美食家,一个露营人,一个钓鱼佬,一个修道士,一个小学生,一个大教授,一个调解员,……,他们的预期预判、盈亏计算、盈亏判断的具体内容,是不同于创业者企业家的,但他们的预期预判、盈亏计算、盈亏判断在形式上是一样的。也即是,a、b、c,作为抽象的符号、抽象的形式、抽象的原理,是一样的,而代入其中的具体内容可以是千差万别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5-5-9 17:53:28
从一把菜刀的四种基本用途说起(粗线条的货币演变进程)
(详细情况要看货币发展史)


用途的一些常见的同义词、近义词:功能、功用、功效、性能、效力、效用、效能、作用、价值(功能、作用、效用)、使用方式、使用模式、影响,等等。


一把菜刀的四种基本用途:
1.作为生活手段:普通家庭拥有者,用以做饭用的耐用生活消费品。
2.作为生产手段:酒店拥有者,为客户生产最终餐饮产品而用于加工处理中间食材的耐用生产工具、生产手段。
3.作为交换手段:拥有者用以交换他人其它物品的交换工具、交换手段。
4.作为暴力手段:拥有者(或罪犯)用以犯罪的暴力工具手段。


1、2、3、4,属于最广泛意义上的使用手段(交换也是一种使用方式)。


把第3种用途,推而广之。两个人及两个人以上之间,只要存在彼此物品有彼此间相互需要且进行了交换的情况,那么就会有:他们彼此拥有的物品(包括自然物品、人工物品)或者说大多数的物品(包括自然物品、人工物品)都成为了彼此的交换手段,都具有作为交换手段的作用、用途、功能。


设想一下,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地域内,在一定技术条件约束下,在所有的交换手段中,肯定会有被大多数人认可的比较好的交换手段,比如牲畜、农具、盐巴、玉石、贝壳、布帛等。随着时间推进和技术变革,作为交换手段的物品会逐步的收拢在比较好用或最好用的少数物品上,比如,铜、银、金、纸、借据(信用货币)、凭证(代币)、电子信息等少数物品。


从小范围的交易人群适用开始,逐步推进扩大到交易范围可以波及的更广大人群,在交易人群中被广泛接受的频繁作为交换手段的物品,最终被单独的特定的命名为换货之币,即货币。这是一种自然演化出现的货币,其生产发行最初仍具有一定的社会竞争性,也就是人人都有机会生产发行自有的货币形式。谁的好用,人们就用谁的。


在货币竞争中,当出现兼并、收购、联合、加盟等情况,或当受控于原材料来源,或当受控于新技术条件,或当受控于力量互动情况,为数不多的货币形式会逐步减少,会逐步向少数生产发行者集中,最终集中在十几家或几家或一家手里控制者庞大的货币生产发行体系,此时联合央行或独一央行就该应时而出现了。


在一国之内,当ZF有意控制垄断货币的生产发行,以获取超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时,ZF为货币及货币体系背书。此时,货币一跃而成为法令货币、法定货币了。当一国货币突破本国范围,成为跨国跨区域流通使用的交换手段之时,它就是国际货币了。进一步,当他成为国际公认的交换手段时,它就是全球交易手段了,相应的该国央行也就是全球央行了或是全球央行之一了。那么央行的各种动作,就算是货币政策了。具体的货币政策形式及其影响作用(略)。


最后要说一下,依据新价值理念,货币价值仍然是人对货币需要的重要性,货币价值变动仍然是人对货币需要的重要性的变动。除了对货币自持有情况认知,人对货币生产发行情况的认知,也是人对货币需要的重要性评估的基本内容之一。前面帖子里谈到的价格变动反映相对价值变动的情况也适用于货币,即货币的实物价格或其他货币价格(即汇率)的相对变动反映该货币相对价值变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