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记者 康怡
教育部网站11月21日公布文件指出,我国将探索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年度报告制度,健全专业动态调整和预警、退出机制,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
华南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罗丹更愿意将教育部此举看成一个信号,一个积极的信号。
“这至少说明其实教育部已经注意到目前高校专业设置上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也开始在寻找推动高校专业设置改革的途径,只不过方式不太对。”她说。
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教育部将就业率与大学专业的“生死”挂钩的做法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2004年12月10日,教育部在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表示,坚决调整过多、过滥甚至不具备办学条件的学科专业,对连续2年就业率不足50%的专业要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就业率连续3年不足30%的专业要减少招生甚至停止招生。
然而,就他的观察,七年过去了,这一做法并没有有效改变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的问题,反而催生了高校就业率注水与造假。
熊丙奇表示,一些高校从生计出发,因为招生计划意味着学校的学费收入和相关老师的饭碗,不但编造就业数据,还出现大学生“被就业”和“被要求就业”的乱象。
“虽然此次教育部同时要求大学‘四不准’,以防止就业率造假,但由于高校就业率的统计和发布,采取的是学校自行统计、上报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方式,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因此,可以预见,在进一步提高的就业率要求面前,出于利益因素,一些陷入就业困境的高校难免注水冲动。”他说。
此外,他对这种做法的可操作性也提出质疑。“这是采取初次就业率还是半年后、一年后就业率,调查数据显示,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之后的就业率要高于初次就业率20到30个百分点,如果强调初次就业率,那么大学必然狠抓毕业生的学生就业情况,甚至不惜将毕业这一年变为就业年,不安排任何课程,让学生去实习或找工作,大学教育将严重缩水。”他说。
“而且不同大学有不同的办学定位,如果都用就业率评价大学办学,无疑将把所有学校都变为职业培训所 。”熊丙奇特别指出。
罗丹担心的是未来中国高等教育在产能逐渐过剩的前提下专业设置的矛盾更加突出。
进入2011年,不少高校都传出“零投档”的消息。中国适龄学生的速度正在快速减少,专家指出,生源变化的下行曲线才刚刚开始,今后几年高考考生还将继续下降。
根据山东省教育厅的预测,到2013年,山东省考生总量将从2008年的80万下降到40万左右;湖北省副省长郭生练在近日举行的一次教育工作会议上也提出,未来5年时间湖北省高中毕业生将减少10万人。专家认为,高等教育将从 “卖方”市场转向 “买方”市场,高校将会面临招生压力,未来十年,部分高校可能面临招不到学生的局面。
高等教育产业的 “产能过剩”时代就这样到来了。
究其原因,除了上述提及的适龄人数的减少外,中国民办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蒋国华还指出,目前大学生就业的现状也挫伤了高考报名的积极性。“高校就像是个超市,你卖出来的东西没有人要谁还会想进去,一个成熟的高等教育产业,所毕业的学生被劳动力市场接受,但是我们培养和劳动力市场之间不被市场所接受。”他说。
鉴于此,调整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以期更加与社会需求靠近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不过,罗丹认为,目前中国高等教育专业的现状与前几年扩招有直接的关系,因此专业设置的再次调整应该是对此前扩招留下“后遗症”的一个修复,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不可粗暴为之,就业率只是衡量专业设置科学性的其中一个因素。
“而且中国高等教育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学生在选择专业时更加理性,这和以往是有很大的区别的。”罗丹表示,“其次,现在不少学校也已经建立起来了招生的预警机制,如果某个专业连续两年开始招不满学生,或者招生率太低,学校也会自行调整,当然,基础学科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