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20年,中国高等教育已经经历了一个时期的“大跃进”,在此期间,本科生招生总人数从上世纪90年代的500万增加到现在的2000多万。这不仅仅对大学教师数量提出了要求,更为重要的是质量。我们从哪里突然得到如此多的合格教师?在招生人数急剧扩张的时候,我们是否维持了教育质量?要花费很多年,甚至是几代人的时间去培养高水平的大学教师。但当下的中国迫切需要更多大学毕业生。有什么解决办法呢?
中国有个成语叫做“水到渠成”。同时,我们还有另一个古训:拔苗助长。每件事物都会随其自身规律发展,也许不能操之过急。
高等教育必须从聚焦数量转向聚焦质量。改革最重要的一条是更新我们的质量观与改进相关评估体系。这将会对中国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提升产生彻底和根本性的影响。
需要强调的是,中国有很多不同种类的高等教育机构,分别具有不同的教育目标与宗旨。对于任何教育机构来说,关键是首先要决定它的目标是什么,也就是说先作出清晰定位,然后再决定如何实现。一旦这个教育机构的定位被明确设定,作为学校灵魂的教师应该有权决定教学计划并确保计划的落实。
学术自由,包括大学自治,是最紧迫的问题。尽管总在讨论这个话题,但到今天为止,这个问题在中国仍然是尚待实现的美好愿景。
彻底改变现状,教育部是关键。在减少官僚主义干预大学的问题上,已经讨论了很多年,没有官僚主义,创新就少了很多限制。但是难道问题解决了吗?教育部就是不愿意或者是缺乏动力去发起改革。
大学自治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拥有足够的自由是教育与科学创新的关键。教育部门在大学应该如何运行的问题上显然不能用“一刀切”的政策,目前是控制得过紧。或许它是在担心,一些大学被给予更大的自由空间后可能会不知所措、甚至滥用自主权。这可能是真实情况。但是,让它们从错误中汲取教训比试图微观控制每一所大学要好得多,因为学术自由是“百花齐放”的前提条件以及教育创新的关键。教育自主权的下放,不仅是教育部向试点高校放权;更重要的是,在同一所试点大学内部,校方也应该给予院系更大的自由,充分调动院系的积极性,让它们决定如何培养本专业的学生,宏观调控院系而不要“一刀切”,过多干涉院系事务。
中国高等教育已经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挑战与机遇并存。中国是否能在高等教育理念和机制方面启动实质性改革,能否在名校和普通高校之间做到适度平衡,能否认真研究我国成功精英大学的办学理念和经验,将不仅决定国家高等教育的未来和命运,而且也将决定国家长远的昌盛与繁荣。改革的时机就在当下。(源于千人智库,eww150327zy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