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2117 5
2006-12-17

[推荐]制度、趋同与人文发展--区域发展和西部开发战略思考(by蔡昉)
必填内容:
作者:蔡昉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理由:传统发展理论认为,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基于这一认识,许多旨在缩小地区差距的发展政策都致力于提高贫困地区的资本积累水平。然而,大多数政府的地区发展战略都未能成功地缩小地区差距。本书对以往的地区政策进行了反思,通过理论与经验的分析,揭示了导致发达与不发达的更深层原因——贫困地区之所以长期陷于贫困的恶性循环,除了在人均收入、投资水平、效率上与发达地区存在差距外,在一系列人文发展条件上的差距更为重要。这些人文发展条件包括体现在教育和健康水平上的人力资本禀赋、资源环境条件、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的发育水平,以及其他制度因素。本书建议,正在实施的西部开发战略,应该着眼于改变中西部地区的人文发展条件,消除其发展经济能力上的贫困。


选填内容:
作者简介:蔡昉 1956年生,北京市人。曾先后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经济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兼任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口学会和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常务理事。著有《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合著)、《穷人的经济学》等。现主要研究领域为人口与劳动经济学、经济增长问题等。
书号(ISBN):7-300-04049-7
优惠购书地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读者服务部(世纪馆西侧或海淀剧院对面)

人大网上书店:http://club.crup.cn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3-30 14:50:00

精彩片段:

前 言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是由我主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区域发展的人文因素”的最终果。1997年,我曾经参与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组织编写的第一本《中国人类发展报告·人类发展与扶贫(1997)》的工作。在该项目中,我参与提供了两篇背景报告。一篇是与林毅夫、李周合作的《中国经济改革的社会后果——转轨时期的地区差距》(Social Con—sequences of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An
Analysis of Regional Disparity in the Transi—tion Period),一篇是我独自撰写的《中国人口:结构、动态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China’s Population:Structure,Dynamics andlmpacts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一些有关本课题研究的初步想法就是在那时形成的。在与林毅夫、李周合著的《中国经济改革的社会后果》一文中,通过对反映收入差距的泰尔指数进行一项技术处理,我们把全国总体的地区差距分解成东部地区内部差距、中部地区内部差距、西部地区内部差距和东中西三类地区之间的差距。从这一结果我们发现,在总体地区差距的构成中,三类地区各自内部的差距贡献具有降低的趋势,而东中西三类地区之间的差距起着越来越重要且显著的作用。当时我们想到,这种情形的发生一定是由于在东中西地区内部存在着某种共同的因素,而这些因素一定又恰好把三类地区区别开。由于我们是为撰写人类发展报告提供材料,我的初步猜想是某些人文因素起到了这种作用。于是我向中国社会科学院申请了这一重点项目。
  在进行项目研究的过程中,国家又酝酿实施西部开发战略,引起经济学家的关注和讨论。国家借助再分配手段实施西部开发战略,试图由此缩小地区差距,理论上的依据是地区间存在着增长趋势的趋同。换句话说,如果在某种条件下可以使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快于较发达地区,则由国家出面创造这种条件,可以实现缩小地区差距的初衷。这些条件在经济增长理论中,就是那些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一旦具备了这些条件而出现的经济增长率趋同现象,就是所谓的“条件趋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30 14:52:00

目录:

第1章 改革以来的地区差距
1.1 中国的区域:划分与含义
1.2 改革前后的地区差距
1.3 区域差距的描述
1.4 东、中、西部地区差距
1.5 经济增长理论
1.6 地区差距的决定因素
第2章 区域开发的制度分析
2.1 沿海与内地的“大关系”
2.2 跳跃式西进:“三线建设”
2.3 改革开放的地区倾斜战略
2.4 地区发展政策:调整与反思
第3章 人文发展与趋同条件
3.1 区域增长的画面
3.2 趋同与趋异
3.3 贫困的恶性循环
第4章 教育与区域趋同
4.1 教育作为趋同条件
4.2 教育水平的区域差异
4.3 什么制约了教育的发展?
4.4 有效配置教育资源
第5章 营养、健康的生产率效应
5.1 营养的效率工资理论
5.2 衡量营养和健康回报
5.3 营养和健康的效率回报
第6章 人口转变的区域差异
6.1 人口转变的地区差异
6.2 人口健康水平的区域差异
6.3 生育率转变的区域差异
第7章 资源与环境差异
7.1 真有富饶的贫困吗?
7.2 边缘化的生存
7.3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第6章 扶贫努力与西部开发
8.1 扶贫实践的借鉴
8.2 贫困地区的趋同
8.3 扶贫战略的效果
8.4 脱贫与劳动力转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30 14:53:00

书评1:

破解地区发展差距之谜

评《制度、趋同与人文发展——区域发展和西部开发战略思考》[1]

胡鞍钢

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它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各地区差异甚大,发展极不平衡,是世界上地区差异最大的国家。改革以来,中国进入经济起飞阶段,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但是中国内部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差异甚大,经济发展差距显著的扩大已成为国内外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认识我国的地区发展差距的特点,如何认识不同地区经济增长的差距及其来源,即所谓破解地区发展差距之谜,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对此,蔡昉等人的《制度、趋同与人文发展——区域发展和西部开发战略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作了有益、深入、系统的探讨,并为西部开发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发展新思路与政策建议,是众多地区发展研究中最有特色的专著。

在90年代中期,国际上对中国发展给予高度关注,同时也对发展速度之快、变化之大迷惑不解。为此,林毅夫、蔡昉和李周著《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一书,比较系统的、十分独特的破解了中国发展奇迹背后的制度成因与战略原因,这也是长期潜心研究的理论创新和重要成果,不仅成为国内经济学研究与教学的重要参考书籍,而且也成为美国等著名大学中国课程的重要阅读书籍。

是什么决定了中国各地区经济增长率的差异性呢?从传统的增长理论看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基于这种认识许多欠发达地区都把增加投资率、提高资本积累水平作为经济增长的优先政策。实际上经济增长有两种不同效应:第一种我们称之为“水平效应”或“平移效应”,是指在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投入会产生一个短期的增长效应,只要增加资本投入,产出水平曲线平行移动,就会相应提高,但当投资增长率下降时,经济增长率也随之下降。第二种我们称之为“速度效应”或“斜率效应”,是指当加快技术进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组织变革、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便会产生一个长期的增长作用,速度效应则是长期效应,改变产出曲线的斜率。经济增长正是这两种效应的叠加,人们往往关注“水平效应”,恰恰忽视“速度效应”。

那么决定和影响经济增长长期趋势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根据蔡昉等人研究,在整个改革时期,各地区经济增长的源泉在于技术效应和配置效应两个方面的改进。通过激励机制的改善改进技术效应,这方面各地区没有多大差异,差异最显著的是各地区资本和劳动的资源配置效应差异甚大,配置效应成为地区间生产率因子差别的主要因素。这反映了要素市场扭曲程度越高的地区,其配置水平较低;反之则反。他们的重要发现是:东部地区市场化指数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前者相当于后者的2倍以上,并有扩大趋势;东部地区农业劳动生产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这反映了前者农业劳动力份额明显低于后者;东部地区政府消费支出占GDP比重最低,其次是中部,这一比重最高是西部,这反映了不同地区政府消费支出的产出率(指政府消费占GDP比重的倒数)差异甚大,东部地区政府效率最高,而西部最低,中部居中。

人力资本禀赋差异是影响各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这是蔡昉等人对中国区域发展差距研究的重要贡献,抓住了这一问题的本质。他们的定量研究表明,初始的人力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有着显著作用,如果初始人力资本存量提高1%,它对经济增长贡献将达到4.53%;提高劳动力参与经济活动机会,可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也会对经济增长起积极作用,且大于投资的作用。劳动参与率与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分别提高1%,就能带来2.2%的经济增长;而投资率和投资效果分别提高1%,只能带来0.13%的经济增长。由此可知,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效益远高于对物质资本投资效益。

那么,为什么人文发展在地区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呢?蔡昉等人作了重要论述,第一,根据新增长理论,人力资本不仅带来科技进步,而且是研究与开发中关键性投入品,决定了吸收新产品和新思想的能力与速度,从而大大促进经济增长。第二,正是人的发展促进了其他政策性因素能发挥积极作用,它们之间具有互补性,要想提高自然资源、资本资源使用效率,必须提高人的素质,通过提高人的劳动生产率来提高资源和资本生产率。第三,人文发展本身是地区发展最重要的目标,“以人为本”就是强调了不是为了增长而增长,而是以人为中心,提高人的自身的知识技术资产,从而也会促进经济发展。

投资于人民,促进人类发展是西部开发最优先的、最重要的发展战略,或者说是西部开发最核心的问题所在。这是蔡昉等人基于深入扎实的学术研究之后所提出的最有价值、最富远见的政策性建议。过去3年西部地区成为国家投资重点,呈现前所未有的投资高峰,平均年投资增长率为18%,平均年经济增长率在8%,前者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数,后者相当于全国平均数。这反映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仍属于“资本驱动型”,反映了资本高投入所引起的产出水平效应。对西部地区而言,经济增长的关键是改变产出曲线的斜率,产生“速度效应”,否则一旦投资增长率下降,经济增长率随之下降。西部开发不是不要增加投资,而是首先解决投资什么,什么投资最有效果,或者能够形成长期效应。蔡昉等人明确提出,西部开发必须强化对人力资本投资,而且越是人力资本存量高的地区,在随后的增长中越是倾向于较高的速度。尤其是在贫困地区,提高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对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和降低贫困发生比例是非常重要的决定因素。他们的重要结论是,西部开发战略应着眼于改变中西部地区的人文发展条件,消除其发展经济能力上的贫困。这是区别于以开发自然资源为主的、以物质资本为核心的传统的西部开发战略,提出了以开发人力资源为主、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新型西部开发战略。

解放农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也是加快落后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根据蔡昉等人研究,1982-1997年期间,人力资本和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分别为1.90%1.62%,两者合计2.52%,贡献率约为44%。这表明,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劳动力从低劳动生产率部门(如农业)转向高劳动生产率部门(如工业、服务业)是中西部贫困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也是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重要手段。这项研究的政策含义是十分清楚的,根本消除城乡与地区间劳动力市场隔绝与扭曲,积极促进劳动力跨部门和跨地区流动,是中国未来时期缩小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收入差距的主要途径。



[1] 此文写于2002820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30 15:02:00

书评2:

“经济增长”的人文维度与“人文发展”的经济维度

——评《制度、趋同与人文发展——区域发展和西部开发战略思考》

李京文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地区差距也逐渐显现。如何缩小地区间差距成为越来越受各界关注的话题。政府从发展战略的高度提出了西部开发的一系列政策,而学者们也从他们各自的视角来探询缩小区域间差距的有效手段。蔡昉等人的新作《制度、趋同与人文发展——区域发展和西部开发战略思考》就是对这一问题长期潜心研究的结果。

对经济增长理论中趋同问题的研究,可以认为是对区域开发理论研究的重要探索。如何通过区域开发实现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是很多国家面临的问题,其具体实施手段也形形色色。但一般来说,它们大多是通过政府努力,以再分配的形式来实现缩小地区差距的目标。综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我们既可以发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通过长期的不懈努力实现了经济增长趋同的正面例证,也可以观察到很多落后的国家和地区长期处于“贫困陷阱”中不能自拔。正因为如此,政府在确定努力的方向和制订发展战略时,就必须审慎地选择适合我们国情的道路,以尽快实现地区间协调发展的目标。

政府努力的方向是与趋同增长的条件紧密相连的。换言之,如果在某种条件下可以使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快于较发达地区,那么通过国家出面创造这些条件,可以实现缩小地区差距的初衷。这些条件在经济增长理论中,就是那些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一旦具备了这些条件而出现经济增长的趋同现象,就是所谓的“条件趋同”。《制度、趋同与人文发展》一书就是从“条件趋同”的角度去研究促成地区间协调发展的因素,以及探讨发挥这些因素的作用,这对于形成一个有效的西部开发战略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

经济学理论和近年来的很多实证研究都表明,人力资本是促成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之间实现趋同发展的最关键的因素。这一重要结论已在世界各类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中得到验证。从这些国家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同时观察到重视人力资本积累、实现经济迅速发展的正面例证,也可以找到很多由于人力资本存量低而长期得不到发展的反面教训。所以,本书以通过人文发展来关注地区发展的趋同可以说抓住了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本质。

为什么说人文发展是最本质的问题呢?从本书的研究我们可以给出如下两点回答。首先,正是人的发展,促成了其他政策性因素能够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例如,各种通过政府转移投入到欠发达地区的经济资源,都要通过人的经济活动转化为增长成果,要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就必须首先提高人的素质。其次,人文发展本身是地区发展的重要目标,是“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体现。

那么,如何促进落后地区的人文发展并进而实现经济发展的趋同呢?由于对人文发展问题的长期关注,使得本书的研究在这一方面表现出了非常鲜明的特色。本书多维度地展示了人文发展的要素,教育、健康与营养、生育率等因素的变化对于区域发展的影响。例如,本书实证地分析了人力资本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形式——教育在地区间趋同增长中的作用;对健康、营养的生产率效应也进行了估算,并分析了它们在解决地区差距问题中的作用。这些研究不仅把人文发展问题的研究带到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也充分证明了人文发展在目前的发展战略中应该占据更核心的地位。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制度、趋同与人文发展》一书使用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方法来研究中国的现实问题。所以,这本书看上去并不浩繁,但仔细阅读的读者可以发现,书中的很多章节是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浓缩而成的。我们也由此可以推断,作者对中国的地区差距问题不仅进行了独到而深入的思考,而且为了调查、研究、收集、整理、分析大量的情况、资料和数据而付出了极其辛勤的劳动。我想,这本书的出版,对于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和地区差异问题的解决,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30 15:05:00
不错的书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