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机制改革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一)
汪克强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从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出发,明确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重点领域。根据国家发改委提出的“三步走”计划,到2015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这一指标将力争达到15%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在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产业,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和深远的引领带动作用。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市场规模、举国体制、后发空间等方面有明显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和领域布局的背后,新的经济增长极正在规模空前的投资、科技力量的会聚和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的出台中逐渐形成。
但与此同时,体制机制障碍日益成为影响和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根本性瓶颈。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当务之急,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
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
已经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面临许多尚未打破的体制化僵局和机制障碍。从根本上看,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深层次原因都源于体制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依然存在。
一方面,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储备不足,许多产业领域的关键和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创新能力亟待提升。
另一方面,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活动目标导向不明、投入产出低效等问题,依然程度不同地普遍存在;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之间,在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藩篱仍未完全打破,成果转化通道还不够通畅,全国目前平均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10%,新技术的规模产业化也存在很多体制机制上的障碍。
此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尚未落实,创新能力总体薄弱,甚至一些高技术企业对创新的性质及其对产业战略影响的理解也还非常肤浅。
二是创新产业链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系统不健全。
我国高技术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长期处于基于产品出口战略的低端平台,缺乏产业自主性和创新整合能力,造成“被分工”格局和“强经济、弱产业”的状况。曾经独立建造大型客机的工厂,长期满足于为美国波音飞机配套加工零件;曾经独立开发机车、铁路信号系统的铁路部门,则大量引进德国、日本技术。虽然经济在高速增长,但产业系统被冲击得七零八落,基干产业的组织协调性逐渐削弱,甚至在一些领域已经土崩瓦解。 这就是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基础和产业生态环境。
三是政府宏观管理缺乏有效的决策协调机制。
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起步阶段,政府管理经验不足,对政府推动与市场主导的功能定位和协同互动关系把握不准,往往陷入“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困境。同时,由于体制上部门分割严重,决策协调难度较大,画地为牢、政出多门的现象都较为普遍,一些强势企业和部门利用传统势力阻碍技术的商业化,导致技术成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商业上和国际竞争中落后于人。从全国而言,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组织部署中,还存在多头布局、力量分散、定位不准、前瞻不够、政策不协调、措施不配套等问题。“三网融合”问题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节能环保产业的价格形成机制、创新药物的市场准入机制、卫星应用的军民结合机制等也不够健全,都对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瓶颈制约;与之相适应的中介服务机构和市场应用支撑体系建设更是任重道远。
四是财税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投资管理不善。
在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政府和社会资源的多元投入机制正在形成。但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和要求的资本市场和投融资体系尚不健全,力度不够,投入分散,支持方式、政策体系、使用与管理机制都亟待完善。比如一些政府机构和行业部门在专项补贴时,不进行科学论证和公开招标,直接指定补贴产业门类和技术发展路线,甚至直接补贴给地方或行业所属企业,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和效益低下,而且严重歪曲了政策导向,产生了深刻的不良影响。
五是区域布局缺乏统筹规划与分工协同。
在重视和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哄而起、低端拼抢的从众化苗头。如全国有27个省、市、自治区的100多个城市都提出要打造新能源产业基地,近80%的地区选择发展节能环保产业,超过90%的地区选择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产业,60%的地区选择发展生物育种产业,另有50%以上地区选择发展新能源汽车。这种盲目投资、重复建设,不仅可能产生严重的结构性过剩,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和效益低下;而且不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区域上的分工协作,难以形成协调、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生态系统。
六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使用和流动机制不完善。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我国教育、科技和产业界共同面对的体制性难题。目前我国创新人才队伍的规模与结构(包括学科结构、产业结构、能力结构等),都还难以适应和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一些产业领域特别是高技术企业,高端创新创业人才缺乏问题比较突出。在人才培养特别是人才引进中,不同程度地出现盲目草率、无序竞争、好大喜功、贪多求全、虚饰浮躁、急功近利等不良现象。
《科学时报》 (2011-04-20 A3 观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