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626 1
2011-11-28

经济开放对地方财政收入规模及结构的影响实证分析(三)

2011-11-24

回归结果(10)、(11)显示,贸易开放对非税收入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对预算外收入影响不显著;投资开放变量对非税收入和预算外收入的影响都显著为正。总体上看,经济开放增加了地方非税收入和预算外收入。可能的解释是,在地方间激烈的FDI竞争中,利用各种形式的税收优惠、降低外资实际税负,以及提供公共设施及配套服务是通常的竞争手段,从而产生财政支出扩张的税收约束,这使地方更多诉诸其可控性强的非税收入和预算外收入来满足其支出需要;另一方面,经济开放促进了经济规模扩大和经济活动的扩张,扩大了地方非税和预算外征收的基础。

表3  经济开放对地方财政收入规模影响回归结果(B)

行为税

财产税

资源税

非税收入

预算外收入

固定效应

固定效应

固定效应

固定效应

随机效应

(7)

(8)

(9)

(10)

(11)

clnopentralnopeninvlnfexplnfirstilnsecondilnthirdilnpinclntaxeffy02y03F检验Hausman testAdj-R2F-statistic

-12.240***(-14.71 1)0.1641***(2.9389)0.0781*(1.6748)0.1103(1.0878)0.2456***(2.8162)0.5831***(5.8497)0.1 153(0.8319)0.4677**(2.4317)0.2300***(3.1921) 11.434***36.639***0.9391037.3***

11.236***(-8.8157)0.1930**(2.0570)0.0575(0.8688)-0.3780***(-2.6422)-0.1771(-1.0155)0.4472***(2.6581)1.0748***(5.0438)0.4793*(1.9072)0.2775**(2.4067) 6.981***23.139***0.980662.3***

-10.339***(-5.2077)0.1359(1.0857)-0.0380(-0.5649)-0.6562***(-4.4187)-0.6932***(-2.7544)1.8553***(7.9886)0.2662(0.8787)0.5547(1.1333)-0.0133(-0.0817) 31.684***71.418***0.975370.5***

-6.767***(-7.3880)0.2540***(4.1503)0.1077***(2.6525)0.1030(0.7684)-0.2226***(-3.5646)0.5909***(5.0457)0.3085*(1.7557)0.2680(1.4246)0.2564**(2.0180)0.0668***(2.6214) 17.861***47.940***0.981437.1***

1.3491(0.9972)-0.0059(-0.0866)0.1208***(3.1929)0.3037*(1.9578)0.1425*(1.7478)0.0772(0.5541)0.6266***(2.7714)-0.6097***(-3.7732)0.1336(1.0350)-0.1382***(-4.0554) 33.567***14.60230.777105.24***


注:1.***、**、*分别表示在1%、5%和10%的置信水平上拒绝原假设;2.括号内数据为t值。

此外,通过回归结果可以发现其他控制变量对财政收入及其项目的效应。(1)财政支出扩张显著引起了地区财政总收入及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预算外收入主要收入项目收入的增加,另一方面却显著减少了财产税和资源税类收入。说明为满足ZF支出扩张需要,地方ZF将扩大收入规模,但对不同类别收入的倚重不同。(2)三次产业的发展都显著增加了地区财政收入,而就具体收入项目而言,三次产业的收入效应存在差异。第一产业发展显著增加了行为税和预算外收入,同时却使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财产税和资源税收入减少。第二产业发展显著增加了增值税、营业税、城建税、行为税、财产税、资源税和非税收入,而第三产业的发展则促进了除行为税和资源税以外的各类收入的增加。(3)城镇居民收入增加促进了营业税、所得税、城建税、行为税和财产税收入增加,同时减少了预算外收入,总体上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4)税收征管效率的提高显著增加了增值税、城建税、行为税、财产税及非税收入,总体上促进了地方财政收入增加,说明征管因素是中国税收增长的重要原因。(5)中央和地方所得税分享改革显著减少了地方的企业所得税和个税收入,同时引起非税收入增加和预算外收入减少,使地方财政总收入减少。这意味着,所得税上收使地方财政收入减少,地方ZF可能以其具有自主性的非税收入来弥补;而预算外收入的减少可能是因为2002年后中央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推进预算外资金逐步纳入预算内⑤。

3.2  经济开放与地方财政收入结构

基于模型(2)对经济开放对地方财政收入相对结构的影响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表4~5。

首先看本文主要关注的经济开放变量的回归结果。在地区财政收入与GDP之比回归模型中,以进出口占GDP比和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占GDP比描述的贸易和投资开放两变量的回归系数分别为正和负,但前者不显著。比较基于模型(1)的回归结果,不难得出贸易开放使地区财政收入绝对额增长,但并未使财政收入占GDP比提高,贸易开放引起的财政收入增长不及经济增长的幅度;投资开放使地区财政收入额减少的同时,使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下降。

就地方各项财政收入内部相对结构来看,回归结果(2)显示,经济开放两变量的系数都为负,但投资开放系数显著而贸易开放系数不显著,表明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增加及投资开放度提高将引致增值税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下降。

表4  经济开放对地方财政收入结构影响回归结果(A)

地区财政收入GDP比例增值税比例

营业税比例

企业所得税比例

个人所得税比例

城建税比例

固定效应

固定效应

固定效应

固定效应

固定效应

随机效应

(1)

(2)

(3)

(4)

(5)

(6)

clnopentralnopeninvlnfexplnfirstilnsecondilnthirdilnpinclntaxeffy02y03F检验Hausman testAdj-R2F-statistic

0.5688(1.0325)0.0339(0.9444)-0.0651***(-3.6690)0.2765***(3.6591)0.0315(0.6087)-0.3088***(-5.1883)-0.1139(-0.9323)0.3757***(3.4192)0.0685(1.4000)-0.0502***(-3.5714) 7.4149***98.356***0.954160.4***

2.5607***(4.3566)-0.0444(-0.9074)-0.0652*(-1.9515)-0.1499*(-1.9652)-0.0715(-0.9904)0.5341***(8.1857)-0.0195(-0.2033)-0.4556***(-3.3459)0.3354***(6.9176) 17.582***17.345**0.967241.3***

0.3605(0.3634)-0.0131(-0.2264)0.0960***(2.7572)-0.3684***(-5.4297)-0.2007**(-2.0984)0.2027**(2.1675)0.4727***(3.7329)0.0115(0.0573)0.0273(0.4832) 14.581***24.599***0.962215.4***

-5.3019***(-4.0364)0.0737(1.0391)-0.0878*(-1.7876)0.0614(0.3800)-0.5886(-4.0220)-0.1412(-0.9256)0.3860*(1.6941)0.9248***(3.6449)0.0928(0.9814)-0.5260***(-14.877)-0.2744***(-10.5024)9.795***23.837***0.956185.2***

0.6972(0.8958)0.1357***(2.7824)0.1310***(4.9681)0.1488**(2.2934)-0.1722***(-2.8262)-0.2988***(-3.7154)0.5297***(4.7625)-0.2262(-1.5816)-0.0060(-0.0635)-0.2180***(-5.4148)-0.1984***(-15.858)364.7***21.68***0.947262.2***

-0.7389(-1.1462)-0.0807*(-1.8571)0.0278(1.3451)-0.1980**(-1.9863)-0.0578(-1.1428)0.2751***(3.8369)0.0662(0.5228)-0.0891(-0.9791)0.3695***(5.2288) 50.120***11.4250.2219.890***


注:1.***、**、*分别表示在1%、5%和10%的置信水平上拒绝原假设;2.括号内数据为t值。

回归结果(3)显示,投资开放系数显著为正,贸易开放变量系数为负但不显著,这说明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增加、投资开放程度的提高将提高营业税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

回归结果(4)显示,贸易开放回归系数为正但不显著,投资开放变量系数显著为负,说明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增加将引起地方财政收入中企业所得税比重的下降,这可能是由中国式税收分权制和地方引资竞争导致的。

回归结果(5)显示,经济开放两变量回归系数都显著为正,表明进出口增加和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扩大、经济开放提高将促进个税在地方财政收入中比重的提高。

回归结果(6)显示,贸易开放度系数显著为负,投资开放系数为正但不显著。与模型(1)回归结果相比,贸易开放系数符号不变,但由不显著变得显著,说明进出口额增加及贸易开放度提高虽然没有明显减少地方城建税收入,但却使得城建税在财政收入中比重下降,相对重要性降低。

回归结果(7)显示,进出口额的增加,贸易开放度的提高对行为税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的影响不显著,外商投资企业投资额的增加及投资开放度提高则会提高地方财政收入中行为税收入比重。结合模型(1)回归结果,可以发现贸易开放和投资开放虽都增加了地方行为税收入,进出口额的增加、贸易开放度提高却并未引起行为税收入比重的相应提高。

回归结果(8)显示,贸易开放和投资开放都显著提高了财政收入中财产税的比重,与模型(1)回归结果相比,不同的是投资开放正的回归系数由不显著而变得显著,这意味着虽然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增加对财产税收入增加效应并不明显,但由于相对于其他税收财产税地位的上升,使投资开放对财产税收入比重的影响表现为正。

回归结果(9)显示,进出口及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增加,经济开放度提升对地方资源税收入比重影响不显著。

回归结果(10)显示,经济开放两变量系数都显著为正,说明进出口及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增加,经济开放度的提高使财政收入中非税收入比重上升。

回归结果(11)显示,贸易开放对预算外收入比重影响不显著,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增加及投资开放显著提高了预算外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其内在逻辑在于:经济开放产生的税收竞争和公共支出竞争使地方收支缺口扩大,在地方税收立法权和调整权极为有限情况下,增加可支配的非税收入的比重以减少收支差便是地方的理性选择,而经济开放带来的经济增长,又为非税收入的增加提供物质基础。其中,关于贸易开放对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研究结果与Zhu(2007)的研究大体一致。

就其他控制变量回归结果来看,地方财政支出的扩张显著提高了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扩大了ZF规模,具体到主要收入项目,地方财政支出的收入效应存在较大差异;第一产业的增长将引起地方财政收入中营业税、个税、资源税和非税收入比重的下降;第二产业产值显著提高了财政收入中流转税、行为税、资源税和非税收入比重,同时引起个税、预算外及地区财政收入比重下降;第三产业的增长显著提高了地方财政收入中营业税、所得税和财产税收入比重;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将促进地方财政收入中企业所得税、财产税收入比重和地区财政收入占GDP比上升,同时会引起地方财政收入中增值税和预算外收入比重下降;税收征管效率的提高显著提升了地方财政收入中增值税、城建税、行为税与非税等的比重;中央和地方所得税收入划分改革显著降低了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以及地方财政收入中所得税收入的比重,同时却引起地方非税收入比重的上升,使地方诉诸非税收入来弥补所得税上收造成的收入减少。

表5  经济开放对地方财政收入结构影响回归结果(B)

行为税比例

财产税比例

资源税比例

非税收入比例

预算外收入比例

固定效应

固定效应

固定效应

固定效应

固定效应

(7)

(8)

(9)

(10)

(11)

clnopentralnopeninvlnfexplnfirstilnsecondilnthirdilnpinclntaxeffy02y03F检验Hausman testAdj-R2F-statistic

-5.8904***(-7.1952)0.0426(0.6187)0.1449***(2.7832)-0.1632(-1.5957)0.1610*(1.7733)0.2556**(2.4130)-0.0254(-0.1910)0.1951(1.0335)0.2331***(2.9351) 10.496***24.333***0.950140.3***

-5.8183***(-5.2672)0.1358*(1.7329)0.1020*(1.7429)-0.4753***(-3.1057)0.0578(1.0775)-0.1783(-1.1353)0.6795***(3.2086)0.4955***(3.5207)0.0921(0.7174) 5.356***9.8180.60753.064***

-3.3870(-1.5506)0.0744(0.5653)-0.0051(-0.0654)-0.8698***(-5.055 1)-0.8189***(-3.1002)1.6237***(6.3861)-0.0532(-0.1675)0.2607(0.4876)-0.0082(-0.0410) 19.040***59.765***0.85042.484***

-0.2287(-0.1698)0.2101**(2.7993)0.1705***(3.6061)-0.3386**(-2.1444)-0.3369*(-1.81 16)0.4493**(2.4529)-0.0315(-0.1364)0.0993(0.3063)0.2921**(2.4966)0.1400***(3.7458) 13.457***37.572***0.82936.297

7.2914****(7.1483)0.0153(0.2954)0.1609***(3.6747)0.0418(0.3291)0.2097(1.4431)-0.4418***(-4.1624)0.1876(1.0606)-0.5290**(-2.0446)-0.0017(-0.0236)-0.0449**(-2.1662) 22.484***28.258***0.932106.7***


注:1.***、**、*分别表示在1%、5%和10%的置信水平上拒绝原假设;2.括号内数据为t值。





作者:西南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 李建军 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肖育才 来源:《公共管理学报》2011年第3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11-28 16:21:28

经济开放对地方财政收入规模及结构的影响实证分析(四)

2011-11-24

4  结论及政策建议

中国财政收入长期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同时其内部结构在进行着动态调整。本文使用中国1999-2007年度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经济开放对地方财政收入规模和内部相对结构变化的影响。估计结果表明,进出口的增加、贸易开放度的提高显著增加了地方个人所得税、行为税、财产税和非税收入,整体上也引起地方财政总收入的增加。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增加及投资开放度提高显著增加了地方营业税、个人所得税、行为税、非税及预算外收入,同时又显著减少了地方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收入,总体上对地方财政收入有负效应。就地方主要财政收入项目相对结构而言,进出口增加及贸易开放度提高使地方财政收入中个人所得税、财产税和非税收入比重上升,同时使城建税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下降。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占GDP比重及投资开放度显著提高了地方财政收入中营业税、个人所得税、行为税、财产税、非税收入及预算外收入的比重。这表明经济开放在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对地方财政收入规模及其相对结构的影响具有复杂和非一致性,其原因除了外资和外贸对经济及税基作用差异外,还在于中央和地方税收划分制度、地方各项财政收入自身特征、地方政府基于多元目标为促进外资投资呈现出的策略行为等。

本文的政策含义主要有:

(1)在进口环节相关税收归中央情况下,贸易开放度对地方财政总收入的影响系数为正,这意味着,外贸仍具有通过各种路径驱动地方经济增长、增强企业和个人等经济主体的创税能力,促进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作用,因此,从促进经济增长及丰富税源、培养税基,以筹集财政收入、满足公共支出需要角度看,地方应坚持积极发展对外贸易的政策取向。

(2)外商投资企业投资的地方财政收入效应总体为负,这表明在地方政府激烈的引资竞争中,由于外资享受着税收、土地、信贷、公共设施、配套服务以及宽松的社会责任标准等优惠,使内资处于非公平的经营和竞争环境,外资可能对国内资本和企业产生相当程度的“挤出效应”。为此,一方面应选择性地引进外资,吸引高质量和高经济社会正效应的外资,减消外资对内资的挤出效应。另一方面,在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公平名义税负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公平实际税负,消除对外资的各种其他非税超常优惠待遇,使内外资在同一制度(成文制度和非成文制度)环境下经营。外资企业享受超常优惠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官员绩效考核制度,因此,应改变现行官员绩效考核制度,建立以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公共品供给等多维指标构成的“自上而下”考核机制,同时,以居民满意度为核心构建地方政府及官员绩效考核的“自下而上”机制,发挥辖区居民的主体地位,形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评价考核机制。此外,本文实证研究表明,经济开放影响着地方各项财政收入规模及其相对结构,且其影响具有复杂和非一致性。为此,地方在进行收入预测及安排预算时,应将外贸和外资变动因素纳入本地财政收入预测分析模型,以增进收入预测的准确性和预算安排的科学性。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0CJY066)教育部“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公共品与公共财政建设”

注释:

①分享范围:除铁路运输、国家邮政、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以及海洋石油天然气企业缴纳的所得税继续作为中央收入外,其他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收入由中央与地方按比例分享。参见《国务院关于印发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01]37号。

②2001年1月11日,国务院下发《关于纠正地方自行制定税收先征后返政策的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检查纠正各种自行出台的税收先征后返政策。先征后返,违规变相税收优惠有所减少,但并没有消失,代之以更多的财政补助或奖励等。

③如2008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额25085亿美元,服务贸易收支总额3060亿美元,服务贸易额仅相当于总贸易额的11%(资料来自国家外汇管理局《2008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www.safe.gov.cn)。

④2008年1月1日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开始实施,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但本文研究的样本区间为1999-2007年之间,为合并之前。

⑤2001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的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93号)文件发布,加强了预算外资金管理。

作者简介:李建军(1979-),男,河南渑池人,毕业于武汉大学,博士,西南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财税理论与政策。

参考文献:

[1]谢旭人.税收增长为何高于GDP增长[J].中国经济周刊,2006(4):13.

[2]贾康.我国财政收入高速增长的原因分析[J].经济纵横,2008(6):3-9.

[3]高培勇.中国税收持续高速增长之谜[J].经济研究,2006(12):13-23.

[4]唐登山,吴宏.税收增速大于GDP增速的产业结构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10):108-118

[5]吕冰洋,李峰.中国税收超GDP增长之谜的实证解释[J].财贸经济,2007(3):29-36.

[6]KRUEGER A O. Import Substitution Versus Export Promotion [J]. Finance and Development, 1985, 22(2): 20-23.

[7]KRUGMAN P R, HELPMAN E. Market Structure and Foreign Trade [M]. Cambridge: MIT Press, 1985.

[8]ROMER, P M.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6, 94(5): 1002-1037.

[9]LUCAS R E.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88, 22(1): 3-42.

[10]FEDER G. On Exports and Economic Growth [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82, 12(1): 59-73.

[11]DIN M U, GHANI E, SIDDIQUE O. Openness and Economic Growth in Pakistan [J]. The Pakistan Development Review,2003, 42(4): 795-807.

[12]沈坤荣,耿强.外国直接投资、技术外溢与内生经济增长——中国数据的计量检验与实证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1(5):82-93.

[13]BUCVETSKY S, WILSON J D. Tax Competition with Two Tax Instruments [J].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1991, 21(3): 333-350.

[14]RODRIK D. Why Do More Open Economies Have Bigger Governments?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8, 106(5): 997-1032.

[15]BRETSCHGER L, HETTICH F. Globalization, Capital Mobility and Tax Competition: Theory and Evidence forOECD Countries [J].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2, 18(4): 695-716.

[16]DEVEREUX M P, LOCKWOOD B, REDOANO M. DoCountries Compete over Corporate Tax Rates? [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2008, 92(5): 1210-1235.

[17]GARRETT G. Capital Mobility, Trade and the Domestic Politics of Economic Policy [J].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1995, 49(4): 657-689.

[18]SWANK D. Mobile Capital, Democratic Institutions, and the Public Economy in Advanced Industrial Societies [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olicy Analysis, 2001, 3(2): 133-162.

[19]DREHER A. The Influence of Globalization on Taxes and Social Policy: An Empirical Analysis for OECD Countries [J].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06, 22(1): 179-201.

[20]NEUMANN R, HOLMAN J, ALM J. Globalization and Tax Policy [J]. 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2009, 20(2): 193-211.

[21]郭杰,李涛.中国地方政府间税收竞争研究——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09(11):54-64.

[22]ZHU Z. Changing Tax Structure in China: An Empirical Study [EB/OL]. (2010-11-25) [2011-1-10]http://www.isnie.org/ISNIE06/Papers06/06.1/zhu full paper.doc.

[23]檀学燕,张涛.影响我国税收收入增长的经济因素与趋势预测[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11):6-11.

[24]KITTEL B, WINNER H. How Reliable is Pooled Analysis in Political Economy? the Globalization-Welfare State Nexus Revisited[J].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Research, 2005,44(2): 269-293.

[25]GEMMELL N, KNELLER R, SANZ I. Foreign Investment,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he Size and Structure of Public Expenditures [J].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8, 24(1): 151-171.

[26]QUINN D. The Correlates of Change i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gulation[J].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997, 91(3): 531-551.

[27]GARRETT G. Globalization and Government Spending Around the World [J]. Studies in 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2001, 35(4): 3-29.

[28]KAUFMAN R R, SEGURA-UBIERGO A. Globalization, Domestic Politics, and Social Spending in Latin America [J].World Politics, 2001, 53(4): 553-587.

[29]解垩.政府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J].财经研究,2007(6):101-110.

[30]陈诗一,张军.中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效率研究:1987—2005[J].中国社会科学,2008(4):65-78.

[31]杨灿明,孙群力.外部风险对中国地方政府规模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8(9):115-121.

[32]李涛,周业安.中国地方政府间支出竞争研究——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09(2):12-22.

[33]常世旺,韩仁月.公共主导还是国家主导:1952—2006年中国财政支出增长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评论,2008(6):9-15.

[34]郑磊.财政分权、政府竞争与公共支出结构[J].经济科学,2008(1):28-40.

[35]黄斌.关于中国地方小学教育财政支出的实证研究[J].教育研究,2009(5):47-57.

[36]FU X L.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Evidence from China [J].Oxford Development Studies, 2008, 36(1): 89-110.

[37]祝树金,虢娟.开放条件下的教育支出、教育溢出与经济增长[J].世界经济,2008(5):56-67.

[38]王德祥,李建军.我国税收征管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随机前沿分析(SFA)技术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4):152-161.





作者:西南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 李建军 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肖育才 来源:《公共管理学报》2011年第3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