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国内市场四大困难
对于很多中国企业来讲,内贸比外贸更难做。原因在于,国内市场环境不够健全完善,市场一体化程度低于国际市场, 市场整合程度低,国内市场分割,同时市场营销渠道不畅,营销成本高。
这些因素使得中国企业开拓国内市场的积极性不高,使得国内大量潜在需求得不到满足,最终导致内需不足。具体而言,导致内贸难做的原因有四点:
其一,商业环境不完善,国内交易成本高。
良好的商业环境的形成和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国目前的商业环境还不够理想。2010年世界银行用商业环境量表(Ease of Doing Business Index)对183个国家和地区的商业环境进行了测量和排名,中国总体排在第79位,其中保护投资者、税收负担的排名在100名左右,在开始进行商业活动、营业许可等方面的排名甚至在150名之后。商业环境不够理想决定了中国企业内贸的艰难。
其二,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市场进入门槛高。
除了商业环境之外,地方保护主义也是扩大内需的一大障碍。虽然经过二三十年的市场化改革,我国的地方保护主义应该说仍然非常严重。
由于对于本地GDP和税收的盲目追求,地方ZF有各种各样的方式保护本地企业,限制外地企业。一个反映是, 企业对省内法制环境、资金环境、市场环境、信用环境、社会环境等指标的评价明显高于省外。地方保护主义虽然维护了地方企业的经济利益,却阻碍了国内市场的正常竞争,损害了全国统一市场的建立。
其三,市场分割,区域间贸易成本高。
除了制度上的地方保护主义,区域间的贸易成本也成为横亘在不同地区市场间的贸易壁垒。尽管不存在文化、语言等方面的障碍,中国省际间贸易成本比很多国家内部地区之间的贸易成本高得多,接近于欧盟国家之间或美国与加拿大之间的贸易成本。
前段时间有很多关于中国的物流成本的报道,物流成本高其实会对国内市场产生重要的影响。
比如全国物流公司协会公布的数据称,从广州到北京的运输成本高于从广州到美国。一辆卡车从四川跑到北京要花费1万余元,其中近半成本为高速过路费。
有报道称中国物流成本超发达国家一倍,“高速路”变身“高价路”。
据计算,中国的物流成本占GDP总量的20%左右,而相比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约为10%左右,德国仅有7.2%。各种过路过桥费已高达运输企业成本的三分之一。高昂的物流成本使得企业放弃了国内市场,转而开拓国际市场。
其四,企业营销渠道受限制、营销成本过高。
国内商品的营销成本高昂。据报道,“在中国,大型的经销商较少,企业时常要每家商场去铺货,进入沃尔玛这种集中采购的超市还好,大部分超市是要一个个去谈,其间还有条码费、进场费、上架费、节庆费、信息处理费等,一个品项进入商场就要花费6万-8万元的相关费用。”
设想一个出口企业,要是选择出口,在得到订单后,只需要负责生产,但是如果要开拓国内市场,比如广东的企业打算销售商品到北京,无论是构建营销渠道还是进入大超市,企业都面临较大的营销成本,再加上前面提到的地方保护主义和物流贸易成本,企业对这个潜在的庞大的国内市场只能望洋兴叹。
市场化推进和改革的必要
理解中国当前的内部需求不足问题,不能只看总量,还要看结构,看需求和供给的匹配。
中国实际上存在巨大的潜在消费需求,但是因为没有建立起一个整合、高效、统一的全国市场,内贸比外贸难做,使得中国企业开拓本土市场的积极性不高,潜在的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导致内部实际需求不足。
构建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是中国未来经济政策的重要导向。内需扩张长效机制的建立,既要激发释放居民消费意愿,更需要充分调动本土企业开拓本国市场的积极性,要使内贸比外贸容易做。
“十二五”期间的改革重点,在于深化体制改革以改善企业经营环境,进一步推动市场化改革以构建国内统一、整合、高效的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降低地区间贸易的成本。
推动市场一体化的进程,就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从全球化市场回归到全国一体化市场,从“用市场换技术”到“用市场促发展”。
只有建立了全国统一市场,内部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才能真正得到解决,内需的增长才能在经济增长中起越来越大的作用。
只有建立了全国统一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才能提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改变。注重市场一体化建设,实现供给能力从瞄准国际市场转向国内市场,将成为实现经济增长驱动力均衡化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