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278 1
2011-02-25
在上一期的经济观察报里,有一篇关于张维迎的报道,张维迎何许人也?前院长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著名经济学家,公共知识分子等等。正如哲学上说的外延越大,内涵越小一样。当一个人的标签过多,就会对这个人越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义。作为一个争议颇多的知识分子,张是很具有话题性的一个人,这样的学者可能乐在其中也可能会很悲哀,因为这种集中的话题性会使知识分子失去本身存在的价值,而变成世俗茶余饭后的谈资。自己的学识与思想不会被人欣赏和研究,倒是自己的八卦常常被登上头条报道。

在张维迎身上发生过这样几件事:

1.张是推行高校改革的旗手,在他的参与与影响下,中国高校开始迈向市场化,大学开始普遍扩招。这样一事件实在太大,影响实在深渊,牵涉的利益又是太广,甚至直到今天也没有一个对此事件的统一评价。而站在风口浪尖的张维迎,却受到了空前的指责。当然赞扬声也有,但是批评显得更加刺耳。

2.张维迎在位期间,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解雇邹恒甫一案。这件事到底是因为文人相轻,还是利益之争。人们众说纷纭,圈内的怕打击报复,圈外的又免不了因为不了解真相而做出过激言论。当然也有不少所谓的“当事人”,以真相挖掘为名,以卖直为实,求得好名声和之后的利益补贴。事件本身则变成了罗生门,每个人都各执一词。对这一事件真相的了解并不能给我们带来多少裨益,但是,清楚如果一件事情的发生,对其周围的参与者都有潜在利益可以发掘,那么这件事就会像公共品对每一个搭便车的人一样。参与者都会竭力从中攫取好处,从而扭曲事实真相,尽力把事实倾向于对自己有利的一面。结果是,事件本身被符号化,利益被最大化,其中的主要参与者被娱乐化。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该如何解决?答案或者在于程序上的正义,以一种标准化的程序,按部就班的查出事实真相。这或许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不透明程度,减少旁人得利的可能性,从而减少事情被扭曲的风险。

3. 张的学术造假风波。所谓树大招风,继唐骏学历造假事件后,2010年7月29日,这打假的目标又转向了张维迎先生。网友孔曲波发于2010年2月的一篇微博里有这么一段“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简历造假:1.获得牛津大学硕士学位时间造假;2.获奖资讯造假;3.编造不存在的书作为自己的著作;4盗取他人贡献”。这几项罪名其实细细想来并不大,但是引起的社会各界的反响确是异常猛烈,原因之一或许是,张维迎经常训诫企业家应守诚信,这样张被自己驾到了一种道德上的高度,也就有了爬得越高,摔得越重的下场。当然张也对这些控诉逐条做了解释,解释也很合情合理,但是,事到如今,印象已被抹黑,往事不可回。

在这里,我有些替张维迎抱不平,不是说我了解造假一事的各种玄机,而是,张作为一个经济学家,不应因自己的言论,而被冠上道德的,或不道德的名称。经济学家作为一个群体,向来以雷人的言语惊讶四方,媒体在转述这一群体的话语时,为了媒体的自身利益,往往断章取义,只报道吸引人眼球的结论,而不报道从现实出发推理至结论的过程。这种事例很多,例如,张提出“提高学费对穷学生有利”,乍一听,会认为这是疯子的疯言疯语。但是,其推论过程是这样的(引自张维迎):“中国目前为什么穷人上不起大学?是因为收费太低。一个真正好的体制,我可以收费高,但我花80%在奖学金上,穷人就上得起大学了。北大本科生一年的成本是20000元,一年的学费4000元,剩下的16000元都是**在补贴,这是穷人在补贴富人。为什么不让富人多出些钱呢?比如说,学费就可以收20000元,贫困家庭的孩子就给他全额奖学金,这就是富人补贴穷人了。现在不让富人交钱,当然穷人就上不起学了。目前的体制下,太多人把目标所在北大、清华,美国就不是这样。他不会说我非得上哈佛不可,耶鲁、斯坦福、普林斯顿,都很好嘛。每个学校有每个学校的特色定位。中国教育应该通过充分竞争,形成教育多元化,这才会形成一个相对公平的多元化分布”。

经济学家是一群理性的思考者。理性思考的结果往往会和我们直觉的结论有出入,这时就需要社会有一种宽容度,虚心接纳的包容力,以及思考的习惯。不要对异于自己惯性思维的结论一惊一乍。当然,不只是经济学家团体,还有其他各个知识阶层。同时,也不应该因为一些言语就随便给学者们扣帽子,下结论。当然科学不一定是对的,科学需要接受科学主义的审判。但是,因为一次失败的实验,一个错误的算式结果,一个不那么带有平民色彩的理论,而受到道德上的谴责;或者是因为一次成功的实验,一个正确的算式结果,一个带有平民色彩的理论,而受到道德上的表扬,这些都是不合理的,甚至是愚蠢的。一方面,它会干扰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的进步发展,使其偏离纯粹性,而倾向于不遗余力的讨好社会。自然科学学者会把聪明才智浪费在一些短视、好大喜功、炫耀大于实用的方面。而社会科学则会走入民粹主义,在这里,一切与普罗大众意见不一致的结论都会被妖魔化,一切迎合大众取向的结论都会被神圣化。在这样的世界里,科学会被逼入绝境,人类的发展也会走投无路。


作为一个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张维迎显得有点不合时宜。在这个国进民退的时代背景下,张仍然坚持着自己的理论,并一以贯之的执行着。这种坚持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少对理想主义者的仰慕,反倒引起了不少误解。张在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的时候,谈到了路德维希·冯·米塞斯。并有意无意的讲到这位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在美国学术界颇为尴尬的境遇。张应该是想拿这位自由主义经济学大师与自己做个对比。毕竟,二者都是自由主义者,都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遭到了边缘化,米塞斯选择了坚持,张也意识到自己坚持的必要,同时也深深体会到了被边缘化的无奈。


张维迎卸任北京光华管理学院院长一职,这事就发生在不久前。这次的职务被免,或多或少都与张本人经常性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相关,当然以上几点都应纳入考虑。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的被撤职反倒没有引起多少社会关注,也许斯人已去,便没有多少既往是非对错的必要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3-2 13:38:41
张是被免职的还是自己下台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