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山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常任轨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
方舟子和李开复争论的焦点在于两个方面:“副教授”的翻译 和“最年轻”。因为,《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序言说:
“我无法忘记1990年夏天那次来到加州的情景,那时我也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选择。当时年仅28岁的我是卡内基·梅隆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只要再坚持几年就可以得到tenure(终身教授)的职位。。”
这些争议在这个链接中有详细的讨论(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068790102dvaa.html )。概括来讲就是,
首先,Assistant professor显然是不能翻译成副教授,原因很简单:1)连本科生都知道,字典里Assistant 是助…的意思 (助理,助手,)与 副…搭不上任何关系;2)国内的习惯也都是Assistant professor翻译成副教授,昨天问了几个上海财大的同事,他们都是取得了北美的博士学位,在国内外高校待过多年。他们都没有听说Assistant professor可以翻译成副教授;3)翻译成副教授非常容易被误解为国外的 Associate Professor。Associate Professor在不少学校是终身教授了,很难拿的。
其次,“最年轻”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因为稍微对美国高校有点常识的就知道,美国26岁以下当助理教授的不在少数。何况,方舟子已经找出了几个例子。这些卡内基-梅隆的教授都是在25岁或以下担任助理教授的。
就这样铁证如山的情况,李开复还不承认自己有哪怕一点点的夸大和不妥。
对于“副教授”的翻译问题,李一直坚持是可以的,没有夸大,么有什么不妥。
对于“最年轻”,他没有直接回答方舟子的质疑,只是间接的说是卡内基-梅隆大学副校长说的。首先,副校长的名字和的原话到底是什么(比如是不是指某年或某系的“最年轻”);其次,难道副校长说的明显错话,就可以到处去炫耀;最后,这个话可以证实和证伪吗。
对于 “青年导师”这样无理抵赖的态度,真令人愤慨!
不过,姜还是老的辣,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教授更加老练,他在博客发文《推测:李开复没有做过助理教授》,以他多年的学术经历和李开复对方舟子质疑的回答,怀疑李开复根本就没有拿到assistant professor(助理教授)。没有百分之八十的信心,饶毅是不会轻易推测的。
(全文见链接: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37&do=blog&id=512130 )
饶毅教授同时指出“我也希望李开复不要用手段、不用公关公司,而其实很简单:李开复要么就不要证明自己做过助理教授和副教授,如果要证明,就拿出院长、校长、或系主任的正规聘请的信件。既然被聘用了几年,至少有一封信。都丢掉的可能性比较小,当然不是没有。”
有些人会认为,对事实较真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可是,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被众多思想家认为就是中华民族的最大问题。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指出中国之所以落伍就是因为不善于进行数字化管理,本质还是缺乏科学精神。五四运动前后几十年的文化革新也认为中国落后的最大的原因是缺乏科学和民主(德赛先生 Democracy Science),其本质还是科学精神的缺乏。大跃进、文化革命不都是这一问题的结果吗。中国历史上有不少为皇帝牺牲的,为家庭牺牲的,为国家牺牲的,就是缺乏象苏格拉底、布鲁诺那样为真理牺牲的。
反之,邓小平等提出的“实事求是”才带了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否则我们还可能处在北朝鲜的发展水平。
相反,西方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其一直都有“吾爱吾师,更爱真理”的传统。而中国人追求的是使用主义的传统,只要能够所谓的“善”“忠” “孝” “义”,真假无所谓。事实证明,没有科学精神的实用主义带来的常常是“伪善”、“伪忠”和大量的“屁股决定大脑”的无奈。
西方的繁荣,也证明了科学精神能够带来经济文化和政治的进步。正因为我们有着缺乏科学精神的传统文化,作为一个中国人,在这片大地上,任何追求的科学精神的行为我都是双手支持的,任何事实求是的打假我都要鼓掌。
(作者赵山系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常任轨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zhsh333 (at) sohu.com。本文的观点与所在单位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