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
4493 11
2006-12-19

转载 http://www.scuphilosophy.org/bbs/boke.asp?Userid_341.showtopic.1851.html

《西方经济学批判》

1章 导言:
本书中所说的西方经济学大致上指目前在经济学领域居于主导地位的经济学体系。这一经济学正受到绝大多数经济学家推崇,不仅被认为具有类似于现代数学、现代物理学等现代自然科学那样的科学性,也经常被人们无比信赖地奉为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的权威依据。但在实际上,它究竟是怎样一种性质的经济学,是否真的是一种有价值的经济学说,是否真的能够为我们的经济活动提供合理的行为指南,仍是不清楚的。一方面,如果希望为众多经济学家们的推崇找出有力的支撑理由,我们肯定会感到非常失望。因为除了一些似是而非的经验感觉及主观信条,我们既不能找到任何可靠依据,表明这一经济学在理论逻辑上有什么可取之处;也无从发现在解决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种问题时,这一经济学会有什么确切的贡献。但另一方面,尽管也有人感受到了西方经济学的种种不

足,却也未能在理论上令人信服地说明其不足的原因与性质,甚至不能明白地指出其不足所在。
考虑到这一经济学体系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的巨大影响,任其持续处于这样一种性质不明的状况自然是令人担忧的。如果它是不合理的,就意味着我们正在并将继续蒙受到它的巨大危害;即使它真的具有合理性,在未明了其合理性的可靠依据时,也会使我们对它的充分信赖受到一定影响。因此,设法澄清其性质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如何鉴定一种经济理论的合理性,却存在严重困难。时至今日,我们并没有一种适当的判别方法,来说明西方经济学究竟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或者其具有怎样的合理性或不合理性。笔者认为,合理性鉴定方面的困难源于评论依据的缺乏。由于目前的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存在深刻的历史局限性,不适合用作具有历史性的经济学说的评价工具,使得有关评论只能从经验感觉出发,或者只能依据这一不恰当的工具进行。这一状况自然无从为这一经济学的性质提供有确切依据的认识,甚至当人们从现实中强烈感受到这一经济学的不足时,能够提出的批判理由也并不比批判对象显得在理论上更有依据。因此,为了有效揭示西方经济学的性质,首先

需要经济学评论依据或方法取得根本性突破。

一种新的、可称为信息社会经济学的经济学理论的提出,在提供经济学评论依据或方法方面取得了必要的突破,为有效揭示西方经济理论的性质奠定了基础。根据这一新的经济学的分析,与两百年前相比,今天的现实经济生活却有了根本性的改观,不仅社会经济事物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社会经济运行的性质与规律也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既然经济学本身应该是现实社会经济运行特征与规律的反映,现实世界呈现出来的这种巨大变迁,至少意味着现实世界的巨变需要崭新的思维,需要一个崭新的经济学世界。但是,与两百年前相比,今天的经济学世界并无根本性改变,这意味着目前的经济学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本质上属于过去的经济学,不

再能够有效反映现代社会的经济规律,也表明彻底抛弃这样的经济学已经具有必要性。本书的目标,即是要在这一新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上,采用新的经济分析方法,对西方经济学的性质进行广泛清理。本书汇集了从一种新世界的眼光对不同经济领域的西方经济学说的重新审视,这种审视会给读者展示一系列异乎寻常的结论,从理论上表明蕴含于这一经济学的深刻的历史局限性。
值得指出的是,通过对西方经济学历史局限性的揭示,不仅使我们可以有效把握这一经济学的性质特征,意义更加关键的还在于,这种揭示本身提供了一种全新思维方式的范例,表明新的思维方式是重要的,通过这种揭示,既使读者可以深切地领略到一种经济学新世界的绮丽风光,而且表明这种新的经济学世界是可以期待的。
当然,由于本书具有为一种新思维方式提供示范的性质,而不是要提供新经济学的严密而完整的理论体系,自然不能指望一切经济学问题都能从中找到透彻完满的答案,但本书所提供的新的思维方式,至少为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充满希望的可能性。
此外,由于本书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对经济学新旧世界的比较,它可能更适合已经对西方经济学有相当修养的读者。作为导言,下面将对本书以下各部分内容作一些简略的介绍:
第二章是总论,共有四篇文章,旨在提供经济评论的方法,并从整体上把握西方经济学的特征。
《经济思想研究的方法》通过引入信息社会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探讨了该如何评论经济思想合理性的问题,为全书的评论奠定了方法论基础。该文着重考察了如何判断经济理论是否符合现实的问题,并根据信息社会经济学对历史时期的划分标准,提出了经济理论是否符合现实的判断标准,还根据这一标准初步展示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性质。
《论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前提及其性质》考察了西方经济学各部分内容的前提及其性质。既表明了通常被人们认作是新古典经济学前提的资源稀缺性、经济人、完全信息等假设,实际上并非真正的基本前提,而是其真正的基本前提的逻辑推论;也在此基础上阐明了各种修正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的前提及其性质。通过这样的考察,本文重点展示了西方经济学各部分内容的逻辑特征,可以作为前文的补充。
《论西方经济学历史局限性》一文是对西方经济学体系的一个概括性评论。该文从信息社会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对经济学说的评论不仅可以考察该学说的认识角度是否合理,还应考察它试图反映的社会经济规律是否已过时。据此,该文通过进一步确认西方经济学的物质社会属性,认为无论其是否正确反映了物质社会的经济规律,都不再能适用于具有信息社会特征的当代社会。
作为本章附录,《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经济学》一文展示了信息社会经济学的基本特征。通过提出划分生产力状况的一种一般性方法,该文将人类历史划分为物质社会与信息社会这两个阶段,并表明二者具有不同的社会经济性质与规律,应该适用不同的经济学。在此基础上,该文不仅分别指出了物质社会与信息社会经济学的基本特征,还进一步就社会的生产目标、行为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比较了这两种经济学的不同看法。
第三章的三篇文章致力于从历史演变的角度认识西方经济学的性质,提供关于西方经济学演变过程的一个概略性描述。
《斯密经济学新评》试图以信息社会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描述西方经济学是如何产生的,其形成初期有什么性质特征,当时的历史背景对其性质有什么影响,以解释为什么西方经济学最初是应信息社会的要求产生的,最终却朝着物质社会经济学的方向发展。
《马歇尔经济学新评》考察了马歇尔经济学的物质社会经济学特点,并描绘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作用下,斯密的不太纯粹的物质社会经济学如何会发展为马歇尔的比较纯粹的物质社会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的现代发展与展望》一文从信息社会经济学的视角,考察了在20世纪尤其是二战以来的历史背景基础上,西方经济学受到什么因素推动,进入了怎样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描述了在这一时期,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出现了怎样的转折,形成了具有怎样性质特征的整体结构,又会具有怎样的未来发展前景。
第四章有5篇文章,是对西方经济学现代新发展的专题分析。这些文章力图表明,各种尝试在西方经济学的框架内修正新古典经济学的现代发展,本质上是要在保留西方经济学基本前提及其它推论的条件下,推翻这一前提的部分逻辑推论,体现了在信息社会现实的强力冲击下,西方经济学在自身框架内所作的徒劳挣扎。
《西方人力资本理论批判》试图说明,虽然由舒尔茨、贝克尔等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提出了不同于传统西方新古典经济学的看法,看起来克服了传统新古典经济学将人视为一种天然的及均质的生产要素的狭隘认识,弥补了新古典经济学忽略人的因素或假定人的能力不变的缺陷,使有关资源合理配置的认识得到完善。但从信息社会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这一理论实际上并不具有通常人们所想象的贡献,并未取得有价值的经济学创新,甚至也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样有前途。恰恰相反,由于分析框架的缺陷,这一理论不仅未能真正找出并弥补新古典经济学的缺陷,反而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塞入了额外的逻辑矛盾,只是一种畸形的理论怪胎。
《西方新制度经济学批判》一文认为,作为现代西方经济学引人注目的新发展之一,人们通常认为,这一理论扩展了经济学的视野与应用领域,弥补了新古典经济学忽略制度因素的重要性、将制度视为一种既定的外生变量的缺陷,相当成功地将制度作为一个内生变量纳入经济分析模型之中,体现了经济学的革命性发展。但深入的分析可以表明,如同人力资本理论一样,新制度经济学实际上并不具有人们所想象的贡献,既未取得有价值的经济学创新,甚至也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样有前途。由于分析框架的缺陷,新制度经济学未能真正找出并弥补新古典经济学的缺陷,反而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塞入了额外的逻辑矛盾,使之丧失了唯一可以自豪的逻辑性。本质上,它只是一种逻辑矛盾的产物,并在制度的概念、性质、作用及制度的变迁模式方面严重地扭曲了人们的认识。
《西方国际经济理论批判》认为,作为西方经济学在国际经济联系领域的体现,由于西方经济学传统分析框架的内在缺陷,西方国际经济理论不仅在理论上存在致命缺陷,在实践上更具有严重危害。这体现在国际经济联系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性质与作用,但限于其深刻的历史局限性,现代西方经济学只知道国际经济联系在早期物质社会的性质特征,根本没有能力描述国际经济联系在现代社会经济中的状况,当西方国际经济理论试图以现代西方经济学为基础,勉为其难地试图处理有关问题时,只能得到扭曲的认识。
《西方信息经济学批判》(暂缺)
《“知识经济”理论的缺陷》一文介绍了信息社会经济学对所谓“知识经济”理论的认识,认为“知识经济”概念的提出,反映了以西方经济学为代表的传统思维方式与分析框架对来自信息社会现实巨大冲击作出的回应。但是,由于理论创新的缺乏,围绕“知识经济”概念所形成的认识存在诸多问题,不仅其本身远未形成有关知识作用的系统成熟认识,更未能准确反映社会经济的深刻变化,也无法为经济学的发展提供有意义的贡献。并认为只有从信息社会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才能将知识及有关问题完全纳入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之中,展示当代社会经济所发生的鲜为人知的深刻变化,体现经济学应有的新发展。
最后一章共有11篇文章,这些文章主要致力于正面阐述信息社会经济学对有关问题的认识,虽然不是对西方经济学的专门批判,但在论述信息社会经济学的有关认识时,都涉及到对西方经济学的一些相关理论或认识的批判。
《经济波动与稳定政策新论——西方宏观经济学批判》考察了由西方宏观经济学研究的经济稳定问题。根据经济波动在现代社会中的性质与规律,认为科学技术的持续变化应该是现代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从而提出了一种与现代社会背景相适应的经济波动模型。并指出了由于未能区分经济波动在不同社会里的特点或模型,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各种理论或者根本不考虑技术变化的作用,或者只能考察一次性的技术变化的影响,只能得出逻辑混乱的认识。
《发展经济学的批判与重建》集中考察了经济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概念,该文指出了西方发展经济学关于这两个概念的认识所存在的缺陷,并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将经济发展归结为知识增长过程,将发展中国家确立为存在外部发达世界的国家,从而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归结为一种特殊的知识增长过程,即来自发达国家已有知识的传播过程。
《经济增长率:它的性质、预测方法及若干启示》一文考察了发展中国家能否,以及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赶上发达国家等问题。在从信息社会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经济增长率与知识增长之间的关系后,该文不仅指出了传统经济预测方法的缺陷,还从知识传播过程的角度提出了新的预测方法,并通过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归结为有效的知识传播体系的建立状况,推断出一个导乎导常的结论:只要致力于有效知识传播体系的建立,任何发展中国家——无论其与发达国家有多大差距——均可能在两代人左右的时间内转变为发达国家。
《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新论》从信息社会经济学的角度,重新考察了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性质与作用,认为资本并非像西方发展经济学所认为的那样是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本质上只是特定知识的代表或凝结形式,资本的供应具有不可调控性,其本身不足以成为一种可调控的经济变量,无法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资本供应不足因而也只是一个假问题。
《资源性不足条件下的劳动力转移》考察了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常见的、被称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困难问题。从信息社会经济学的认识出发,该文反对西方发展经济学在预设劳动力具有天然资源性的条件下,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困难归结为资本供应不足或劳动力供应过多的观点,认为转移的困难在于这些劳动力因所掌握的知识过时,导致其资源性不足,缺乏可利用价值。并认为解决的办法不在于增加资本供应或提高资本对劳动力的吸纳力,而在于及时增进劳动力的知识素质,将其再造为真正有利用价值的经济资源。
《现代贫困问题的性质及其解决途径》对现代贫困问题进行了考察,认为贫困问题的解决需要对贫困的性质与原因的有效把握。但由于存在深刻的历史局限性,在西方现代经济学理论中,有关贫困的性质及其原因并未得到有效揭示,使得有关贫困问题的经济学探索缺乏理论依据,无法纳入理论研究正轨,只能滞留在众说纷纭的感性认识阶段。在信息社会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内,本文重新考察了现代贫困的概念性质与原因,认为现代社会的贫困主要是一种全新性质的贫困,即由知识传播渠道堵塞引起的贫困,疏通知识传播渠道则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途径。
《政府经济理论的批判与重建》考察了政府干预的本质及其必要性问题。通过分析社会规范的性质在物质社会转变为信息社会时的变化,该文分别将市场与政府归结为物质社会规范与信息社会规范的代表,认为,正如市场在物质社会条件下具有完善性一样,政府作用在信息社会也是必不可少的。并由此表明,西方经济学中反对政府干预的自由派学说与主张政府干预的干预派的理论,均由于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根本不适合处理与当代政府经济作用有关的问题,未能认识到市场与政府的性质及其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适应性与不适应性,注定得不到合理的认识,只能陷入没完没了的争论陷阱。
《论发展计划的理论依据》涉及的是政府作用的一个具体方面,即发展计划问题。该文认为,发展计划是信息社会的特有事物,其与西方经济学有本质上的不相容性,这导致其目前的理论依据存在着不可克服缺陷。通过将信息社会经济学确立为发展计划新的理论依据,该文还对有关发展计划领域应该产生的新变化进行了初步探索。
《货币理论的批判与重建》试图澄清货币的本质与作用。通过排除物质社会思维的偏见,运用具有严格逻辑性的抽象思维方式,该文章重新揭示了货币的本质特征,并首次给出了货币形式决定的一段法则。在此基础上,该文得到了一个货币的新定义,并依据这一新定义所规定的性质,重新解释了货币的作用及有关货币政策的一些基本问题。
《论国际货币形式的决定》一文运用前文提出的货币形式理论,考察了目前国际货币悬而未决的形式决定问题。通过对当代条件下国际货币各种备选对象性质的分析,该文得到了当代社会条件下国际货币形式决定的基本法则,不仅基本解决了目前条件下的国际货币形式的决定问题,还据此对其将来可能的演变方向进行了探讨。
《国际经济协调的基本理论》考察了国际经济协调关系在信息社会条件下的性质特征。该文认为,受物质社会思维方式影响,目前的国际关系理论将国际关系描述为利益冲突各方之间此长彼消的争斗博弈,这种关系既不具有内在的平等基础,也不具有经济意义上的生产性,更不具有客观规律性。该文从信息社会的背景出发,指出由于利益基础在信息社会发生了质变,由不可分享的物质利益转变为以信息为基础的非物质利益,国际关系现在不仅由具有强烈政治性的再分配手段,转变为单纯经济性的生产手段,而且具有了坚实的平等性基础以及不断深化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袁葵荪 发表于:2006-12-15 上午 10:47:35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1-9 17:10:00
谁写的阿 ……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2-8 10:33:00
完稿了吗?想出版吗?加我的QQ号394061271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2-13 23:14:00
以下是引用bdxsl在2007-2-8 10:33:00的发言:
完稿了吗?想出版吗?加我的QQ号394061271

晕,难道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2-17 16:49:00

袁葵荪

一个川大的老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2-17 16:50:00

已经让人帮着找审稿人了

已经3个月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