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不存在万能的,能够掌握所有信息并能够恰如其分的为所有人做出判断的“上帝”,因此出于好意的一厢情愿往往带来的结果是适得其反。真实世界上演的事情一再的告诉我们这个道理。
转自:
http://blog.163.com/wuhaoz@126/blog/static/1368599972011115103850967/
行巫,以科学之名 2011-12-05 10:39:54| 分类: 论今 | 标签:环保主义 自发秩序 科学主义 |字号大中小 [url=]订阅[/url]
我相信,如果一个人在许多事情上都倾向于接受科学性的意见,那么,即便没有接受过科学哲学方面的训练,他大致上也能说出科学之所以让人信服的理由。那就是,科学所进行的是表述事实的工作,这个过程需要尽可能的排除盲信与臆断,而只留下具有普遍意义的事实。
例如,某人服用了某种药剂后,他的某种病症开始缓解甚至最终痊愈,那么我们能不能说,“某某药对某某病具有疗效”呢?若以科学的标准来衡量,这句话所表述的就不一定是事实。因为一来疾病可能自愈,二来心理暗示也能起到治病的作用。所以,要验证这种药的真实疗效,首先必须有足够大的样本,其次要设置观察组和安慰剂组来与给药组进行对比。同时,为了防止主观统计偏差,在测试者与被测者之间应做到双盲。经过这样的实验,再来表述某药的某种疗效才是贴近事实的。而不遗余力的追求这样的表述,便体现了科学的精神。
科学话语的权威性,正是来自于这种科学精神。所以,即便像我这种毫无医学基础的人也知道,符合科学精神的现代医学比神神叨叨的中医来得靠谱。在后者的体系里,缺乏对事实表述的追求,因此我们无从得知某种药物或疗法的真实作用,选择这种药物或疗法便与赌博无疑。当然,中医的体系内有着赌场所不具备的文化底蕴,因此,用“行巫术”来打比方恐怕更合适些。
所以,倘有亲友试图求助于中医,我通常会加以劝阻。不过,若遇上虔诚的巫术信徒,也就只能作罢——以经验推断,此类铁杆粉丝在华语世界应当数量庞大。
当然,同样为数不少的,还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笃信科学,且进而认为,与科学精神相悖的行为都是不该存在的。对于中医,他们认为应该通过国家立法的形式来加以严禁,以使国民免受巫术荼毒。
不得不说,较之中医信徒,此类自目为“科学斗士”者更另我胆寒——任何为苍生设计理想生活方式的企图,都难免令人心惊肉跳。
在科学斗士们看来,中医从业人员无法表述其医药的真实疗效,且无法或不愿告知其医药的毒副作用,因此都是“有意无意的骗子”,故立法禁止他们忽悠人岂非理所当然?但是,且慢,指出中医的巫术本质,或经毒理测试揭示某些药材的毒副作用,这些表述固然属于科学的范畴,但是其后的立法是否同样合乎科学精神呢?那就值得商榷了。
首先,依靠立法是否真的可以禁绝科学斗士所鄙视的中医呢?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人不是数码产品,刷一下固件就能从中医粉摇身变为科学控。因此,即便有了严刑峻法,对中医的需求依然会存在,中医产业不会被铲除,而只会转入地下。那么,每一个地下中医服务的潜在消费者,其福利的增减该如何计算呢?
其次,中医服务转入地下后,该产业及相关行业从业人员的福利增减该如何计算呢?
还有,若中医被禁,势必会有其他的另类医学乘虚而入,这对每个社会成员的福利所造成的增减又该如何计算呢?
类似的问题其实可以问无数个。因为立法影响的是无数人的生活方式,其中每个人的福利都会因此而增减。在人类学研究中,追踪少数个体与群落已非易事,如果要把研究范围扩大到整个社会,累加无数人因生活方式改变而造成的福利增减,这就无异于天方夜谭了,更何况对人的研究本身就意味着干预,干预就意味着新的变化,从而形成“测不准”的局面。
所以,这种立法对于社会来说究竟利弊如何,是无法测算的。换句话说,认为此类立法能够造福社会的想法,是没有事实依据的,即科学斗士的立法呼唤从根本上来说,恰恰是反科学的。可以这么说,科学斗士从对科学的信仰出发,最终却只是行了一番“巫术”而已。
固然,在目前的舆论环境中,反中医的立法不可能成为现实,所以上述讨论只是基于假设,但是借科学之名“行巫”的立法在现实生活中却并不鲜见,各种环保主义立法可谓典型。最近各大媒体又开始讨论的“限塑令”便是一例。
诚然,塑料袋不可降解,其生产消耗化石能源,会增加碳排放,这些表述都有事实依据,属于科学的结论,但若因此而立法对其使用进行限制,则同样是悖离科学精神的。原因便如前文所述:立法者无法测算改变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后所造成的福利增减。例如,“限塑令”实施后,有人改用了篮子、布袋,有人则会将塑料袋多次使用,那么制造、储存、运输、清洁这些容器所额外消耗的资源究竟另全社会的福利水平如何变化?有人会在家中囤积塑料袋,有人会改变下班后去超市捎东西回家的习惯,有人会减少倒垃圾的次数,他们对社会福利水平的影响又该如何计算?这项法令影响了多少人,这样的问题就可以问多少个。所以,“限塑令”的利弊究竟如何同样是不可知的,因而其施行也必然是盲目的,但其执法成本无疑是板上钉钉的。
大约半个世纪之前,美国科普作家蕾切尔.卡逊写了《寂静的春天》一书,描述了化学药剂对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的负面影响。作为一名生物学研究者,卡逊的表述当然是有事实依据的。但受此书影响而掀起的旨在禁用DDT的立法运动却完全建立在臆断的基础上,因为政客们根本不知道禁用此类药剂所要付出的代价。这场“巫术”风潮的一个严重后果便是,发展中国家失去了廉价的杀虫剂,使得死于疟疾的穷人大大增加。
如今,生物燃料又成为环保界新宠。各国ZF也相继制定政策力促其发展。生物燃料比化石燃料清洁,这当然是科学的结论,但立法督促人们使用生物燃料则亦为臆断的结果。全球粮价上涨,森林、草场、滩涂被大规模改造为农地便是目前可见的、有悖立法初衷的后果。
归根结底,人的行为是高度分散的,故而了解社会福利水平变化所需的知识也是高度分散的,这种高度分散的知识不可能集中到少数立法者的头脑里。因此,通过
立法在全社会范围内干预人的行为,其后果之利弊是无法权衡的。如果你真的具有科学精神,那么就应该反对这样的立法。尊重自发秩序,让科学知识与其他种类的知识平等的展开竞争,使科学依靠实证的力量去说服民众,这才是科学精神在社会治理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