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龙之珠(lzzscsj
商品供应的动态含义就是商品应需求而供。商品的产出是对应的。有需求有供给,无需求无供给。需求发生质变,商品相应发生质变;需求发生量变,商品相应发生量变。需求是形,商品是影。商品供应随需求变化而变化,可谓是形影不离。可以有形无影,不可以有影无形;可以有需求无商品,不存在有商品无需求。商品是需求的表现形式。需求若不存在,皮之不存,毛(商品)将焉附?
企业是商品的制造、供给者。要制造、生产、供给商品,只有熟悉和了解需求,并结合商品生产、制造、供给的规律,才能生产、提供适销对路的商品,通过商品差价获利。
需求是人们满足生活需要的能力。根据需求的满足顺序,划分需求层次如下:
1、生存需求;2、安定需求;3、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划分为:1、功能需求;2、品质需求;3、个性需求
商品生产、制造、供给主要针对市场需求,针对人们对商品的购买能力。
我们以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为例,对商品供应予以说明。
1978年改革开放。当时社会是计划经济体制,商品奇缺,只要有产品,都能卖掉。这时的商品属于供应关系中的供不应求状态,即卖方市场。当时由于社会轻商的传统,使得社会最低层的人员从事商品流通;工业最低层的乡镇,建企业生产。由于供不应求的市场格局,使得市场从业人员几乎只赚不赔。
1992年,市场经济全面开放。国企改制、私有化在全国普遍实施。商品供给能力大大增强。社会商品供大于求的局面趋于饱和,商品供给充足。这时,生产不能适销对路,经营不善的企业、个人开始倒闭。1978年开始的第一批富翁也大批消失。社会对假冒伪劣产品反感,反对声日渐升高。一批质量稳定,信誉良好的企业商品,逐渐成为人们购买的首选。商品供应已进入品质需求阶段。商品供应,分供和应两个方面。应是方向,是第一阶段的。解决了商品对应需求的问题,就是解决了商品生产、制造、供给的方向问题,也是解决了商品生产、制造、供给的路线问题。那些被淘汰出市场的企业、商品,由于在改革开放之初,商品供大于求,掩盖了生活用品已经对应了需求的内在原因,使得在供求相对平衡或是供大于求时,对商品供应中应的方向变化没有及时跟进,还在刻舟求剑,埋头生产。最终供无所应,被淘汰出市场。
解决了应的方向问题,供的问题如何解决呢?1996年,长虹彩电率先降价,在全国激起了重大市场反响。随之往后,格兰仕、国美电器、苏宁电器等降价先锋都在市场中异军突起,取得了行业的领袖地位,为商品供给指出了正确的市场方向。
由于收入水平的差异,社会购买力呈金字塔形。价格越低,社会购买量越大。而规模效应(http://lzzscsj.blog.163.com/blog/static/11120194420092128257989/edit/)恰恰符合这种社会需求结构。由于销量增大,机械、电子自动化程度增高,成本降低,规模效应良性循环的企业挤垮了竞争对手,抢占了更大的市场份额。在差价不变或下降条件下,通过销量×差价,仍获得了利润的大幅增长,成为商品供给的赢家。
商品供应,既要应对需求,也要应对需求总量,因为总量是个体需求量的集合。个体需求如对食品、生活用品相对也有量的饱和限制。在进入21世纪后,中国彩电业发生过全行业亏损。这与供给总量超出需求总量对应有关。在中国彩电价格战难解难分之时,国外推出的高清晰等离子电视,又是对应了品质需求的再一次提高。使得中国彩电业在应对需求品质的提高时,略逊一筹。商品供应既有需求提升的对应,也有需求下降的对应,不可一概而论。如吉芬商品现象,是爱尔兰遭受灾荒,由于小麦减产,使得社会相对于土豆的需求增大,需求从品质需求倒退回功能需求。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社会资产普遍受损。人们收入倒退。食品品质需求向功能需求倒退。土豆价格上涨、销量上升。
在商品的供应过程中应是神、是方向;供是能、是动力。供中有应,应中有供。商品供应既要找准方向,也需要把握度数。应而无供,就是有价无货。供而不应,就是无人问津。只有准确认识商品供、应的辩证关系,熟练地调控商品供、应动态,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高瞻远瞩,应对有方,进退有度、无往不胜。
如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及原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