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18个月期间,欧洲各国领导人一而再、再而三地承诺“不惜一切代价”捍卫欧元。可每一次,他们随后拿出的行动(或缺乏行动)都证明其动听的言辞华而不实。
  不能弥合言辞与现实之间的鸿沟,已使欧元区乃至世界陷入危险境地。对于各国ZF是否有能力偿还债务本息的担心,已变成一种自我加强的情绪。在市场心理没有大幅转变的情况下,就连欧元区的核心也处在危险之中。曾被视为不堪设想、因而被人不屑一顾的欧元区解体这个构想,现已作为一种可能性得到各方公开谈论。
  在欧元区,货币供应早已做到集体化,但财政政策和银行体系仍保留在国家层面,致使主权脆弱性传染给了银行。在欧元区相当大部分地区,银行既资本不足,又面临着日趋扩大的资金缺口,这使它们不健康地依赖来自欧洲央行(ECB)的昂贵的资金。这一弱点正迫使各银行从世界各地撤回资金。欧洲银行业的规模意味着,如此规模的信贷配给,可能将世界经济重新推入衰退。
  自危机爆发以来,对于欧元在设计上的不足之处,对于实践中的管理不当,各方发表了不少评论。许多批评是有道理的,而且必须在危机得到克服之后带来相应行动。但它们不是目前最紧迫的问题。就我们当前所处的境地而言,政界人士必须拿出切实行动,而不只是谈论他们对欧元的承诺。现在是行动的时候。
  修复货币联盟将需要多年的努力。但其它出路更糟。欧元区解体的经济后果将是令人震惊的,无论对债权国还是债务国都是如此。所有未履行之欧元计价合约在价值上的巨大不确定性,可能瘫痪欧洲乃至更广大地区的商业活动。政治关系将多年受到殃及。
  拯救欧元所剩下的时间要用小时来计算——这种说法近乎歇斯底里,但风险在于,如果现在不能遏制这场危机,救助代价就可能开始扶摇直上,超出政界人士的掌控范围。因此,本周五的峰会绝对事关重大。世界承受不起又一个不到位的解决方案。
  目前压倒一切的挑战是稳定市场——防止某个欧洲大国遭遇再融资危机,并使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的偿债能力不再令人生疑。
  欧洲各国ZF已经如此严重地削弱了自己的可信度,以至于足以震撼市场、使其恢复信心的唯一方式,就是动真格地拿出资金。直截了当的方式将是“用足”欧洲金融稳定安排(EFSF)。EFSF将筹集一个庞大的资金库,以其能够承受的最低利率,支撑那些有偿债能力的国家的新债券的价格。
  目前的担忧在于,EFSF现在可能无法筹集足够资金以遏止颓势。因此,鉴于这场危机的紧迫性,也许有必要向欧洲央行求援。让欧洲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无限制地暴露于主权债务市场,以求永久性地支撑债券价格——对于这种做法的合法性和政治后果,英国《金融时报》仍十分不安。如果欧洲央行经由某些争议性较小的渠道进行介入,那将会更好。其中一个渠道将涉及把EFSF转制为一家银行,然后由欧洲央行帮助其融资。但是,鉴于形势迫在眉睫,眼下不能排除任何选择。
  欧元区各国领导人必须快速行动,以稳住这场危机。但在考虑最终目的地方面,他们拥有更多时间。市场想要的是一份路线图——指明前进方向,并保证:走完全程的政治意愿是存在的。
  本周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Angela Merkel)和法国总统尼古拉·萨科齐(Nicolas Sarkozy)所作的声明,是一个不让人看好的开端。他们拿出的,不过是一份加强的稳定计划,其依据是对这场危机的“误诊”,即把欧元区分为两组,一组是财政管理有方的国家,另一组则被视为挥霍的“罪人”。
  要拟定一份在政治上可持续的计划,就需要一种更具想象力的方式,这种方式要让人对欧元区内部的再平衡抱以希望,而不是只看到没完没了的紧缩景象。它还需要欧元区所有国家的投入,而不只是德国和法国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