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经脉逆转
二战没啥好说的,各尽全力生死相博。最后德国日本输了,法国英国残了,只剩下美国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独霸天下。其他国家既然加起来都没有美国强大,本土还有几十万美国驻军,美国捏你是圆的就是圆的,捏你扁你就扁。按照此前100年的规矩,这必然意味着美国独吞殖民地,甚至把世界作为殖民地倾销。其他工业国根本没有生存的机会。然后等到美国把所有殖民地榨干之后,再次进入大萧条。
如果没有苏联的话,这是顺理成章的结果。不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苏联,在二战后成了超级大国。有了另一个不受控制的工业强国。美国就不能想怎么着就怎么着。从国力来看,苏联二战打光了一代青年人,实力或许也就美国的三分之一多点,但是苏联背后的软力量惊人——两次世界大战证明了苏联的正确性。苏联不仅能避免生产过剩,还有能力保卫自己。美国如果想拆了其他国家的工业,变工业国为殖民地,不管是德国日本还是法国意大利,国内都有几十万共产党,还有苏联外援。十月革命的经验怕是很快就要铺满全球。
二战后出现彻底变革的国家还有一个中国。中国不是工业国,原来是个殖民地。但是苏联的经验改头换面,也让中国走上了独立自主的道路。所以,美国不能把工业国变成殖民地,更不能接管英法日等国的旧殖民地,否则这些殖民地学不了苏联还可以学中国。美国不能把全世界都变成自己的敌人——这些敌人很快就会像中国和苏联一样强大起来。
所以,二战后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实行的是一种利润倒流的制度。从国际上来说,美国不仅不压制盟国搞工业,还给他们贷款,开放市场,鼓励他们卖东西到美国。尤其是西欧和东南亚、韩国等中苏的邻国。在国内来说,资本主义国家一起发福利,搞社保,往底层撒钱。这样,一方面购买力源源不断地流向上层,流向发达国家,另一方面购买力通过各种渠道洒向穷国,洒向底层。金钱流动有来有往,自然购买力缺口问题就不那么重要了。资本主义国家因此进入了一个繁荣年代。
美国和苏联这么敌对,肯定都会拼命搞军备。但是,在40年代美苏都有了核武器,然后原子弹数量快速增加,以至于能基本消灭对方的主要城市。这种战争,开战后没有赢家,所以,美苏一方面拼命发展军备,指望能通过高技术来压倒对方,另一方面不敢轻举妄动,在柏林墙上开一枪都得最高领导人批准。这就形成了怪异的冷战局面——军事技术快速进步而不打仗。从1945年到苏联解体,这种局面一直持续着。
从英国用蒸汽机征服中国开始,世界历史出现了一个新局面——基础科技的研究可以决定军事力量对比。过去游牧民族科技水平低也一样打胜仗,现在不研究新型导弹,再凶悍的军队也没法打胜仗。所以美苏都拼命投资基础科技,好开发决定性的新武器,一举打破冷战的核僵持局面。为了这个目标,眼前的小钱可以不赚,企业的税收可以增加——有红色铁流吓唬着,资本家也不得不捏着鼻子放血。这实际上又给所有企业创造了一个类似19世纪的科技背景——基础科技进步赶着资本家投资,不管你乐意不乐意。结果就是激烈竞争加快速升级,全球一片欣欣向荣。
其实,购买力向穷国、穷人倒流也好,资本主义国家抛弃利润搞基础科技开发也好,本身都不是纯种资本主义的行事方式。是被共产主义阵营逼出来的办法,从这个角度说,苏联和中国是世界人民的大救星。有了苏联的压力,变异资本主义在冷战时代得到了稳定的额外需求,不断地有科技进步来鞭策投资,两条腿走路,和19世纪三条腿走路的纯种资本主义一样繁荣。
九、老大难当
除了社会主义的大锅饭,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资本主义更是如此。利润倒流,扶植盟国工业化,砸钱搞基础工业,这些东西的确不错。但问题占便宜的是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掏腰包的是美国ZF和美国的工业。否则也算不得经脉逆转,没法救资本主义。在这个过程中,美国到处撒钱填购买力缺口,但是撒的不是纸片,是美金——美国公开承诺别人可以拿着美元到美国国库换美金,所以别人能安心地收美元;美国自己的工业受排挤,但美国底子雄厚,相对比例下降也依然是第一工业国。美国在这个过程中相对衰落,但依然撑得住老大的面子,靠的是二战结束时2/3的世界黄金储备,一半以上的工业力量。在苏联压力下,美国在两次大战中积攒了财富和霸权,现在给整个资本主义拿来当补品,补购买力缺口,所以资本主义能兴旺。这就是所谓战后“黄金时代”。
不过,财富和霸权都是有限的,购买力缺口却与日俱增,资本主义兴旺了几十年,到了70年代再次陷入困境——美国补不起了。70年代,美国的黄金已经不到二战末期的一半,而且大家意识到这一点之后,一拥而上用美元换黄金,每个月美国流失1/10的黄金,眼看着美国的黄金储备就要迅速耗。美国只能迅速翻脸,说美元从此和黄金脱钩。从1971年到1979年,黄金价格从每盎司35美元迅速跳到每盎司800美元。按照物价计算的美元稍微好看一点,整个70年代每年贬值7%。到了1979年,美国通胀率13%,美国不敢随便印钱了。美国不印钱,其他国家也没资格、没实力发行有担保的通货。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一致衰退。1973年到1982年,整个西方世界两次陷入大危机,几个工业国都至少出现了两次10%-20%的工业跌幅。
我老家有句话,说再好的刀伤药不如不拉口(受伤)。尽管美国主动拿出家底给资本主义补缺口,可人家苏联天生就能做到没有需求缺口。所以资本主义的黄金年代,苏联发展的也不慢。等到70年代西方衰退了,按照几十年来的老规矩,西方倒霉的时候,苏联一定开心。因为西方衰退的时候要抓救命稻草,就得廉价卖给苏联工业物资,甚至甩卖高科技。苏联每年进口的高技术设备占全部新设备的比例从70年代前期的4%左右上升到后期的10%,整个70年代,苏联引进了几百台大型电子计算机和几万台精密机床。还从失业严重的欧洲国家引进了大批成套设备,从法国雷诺和意大利菲亚特的买来的生产线装备了伏尔加汽车厂,从美国、西德、英国、意大利引进的各个分厂拼成了卡马汽车厂。
苏联用这些引进的技术生产出了su-27、米格29、台风级潜艇和库兹涅佐夫级航母(瓦良格号就是这一级航母的第二艘)、t72坦克。米格机和萨姆导弹在越南战争中打败了美国空军。到了80年代初,苏联已经在钢产量等许多指标上超过了美国,经济总量相当于美国的60%。苏联开始从全球守势转为攻势,再加上中国的工业迅猛增长,一时间资本主义国家有倾覆之势。
70年代的衰退,说起来也简单——凯恩斯主义玩不下去了。凯恩斯主义的前提是国家源源不断地撒钱,撒钱的前提是发国债,发国债的前提是能用代表真实财富的钞票来还。由于购买力缺口永远越来越大,只要你认定欠债还钱这个道理,那么早晚会还不起债。二战结束的时候,美国的确有金山银山,还有垄断性的工业霸权,但这也不过支撑了20年出头。再往后,美国再撒钱,撒出来的就是没有工业品支撑,没有黄金兑换的纸片。这种纸片当然没人肯要。撒钱贬值,不撒钱全面危机。这就是所谓的“滞涨”。美国进退两难。
这时里根上台,演员出身的里根颇有逆向思维。既然欠债还钱是要害,我们为啥要坚持欠债还钱?不还钱,不就没有债务危机的问题么?撒钱会贬值,原因是流通的美元太多。那么我撒钱再收回不行么?
于是美国采取了空前的高利率政策,80年代初期,国债利率15.8%。虽然说利率高意味着将来赔钱多,但利率高也意味着海外美元会源源不断涌入美国吃利息,让美国ZF手里再掌握活钱。换句话说,里根往全世界撒钱的同时,还撒国债,用未来的高利息来避免眼前的通胀。至于将来咋还更大的窟窿?撒更多的钱,发更多的国债啊,谁说一定要用实体财富来还的?
这样规矩就变了,以往美元的担保是实体财富,国债的担保是税收,钱都对应实体财富。现在美元的担保是国债可以避免通胀,国债的担保是我可以印钱还你,形成一个没头没尾的死循环,可以无限放大——唯一的问题是别人为啥要承认你的死循环。里根的回答是把军费每5年翻一番,占住全球的海运和资源,只要你需要海运来支持工业,就得承认这个死循环。
通过里根的转型,美国彻底变成了一个金融帝国,70年代结束后,再也没见过贸易顺差,主观上是个印钱剥削的寄生帝国。客观却歪打正着,给资本主义提供了“可靠”的新增纸币当需求。简单的说,美国用枪炮给资本主义指定了一个“金”矿。资本主义捏着鼻子接受这个金矿,结果是填上了购买力缺口。80年代的资本主义再次进入繁荣年代。
十、自杀性攻击
美国印钱,从长远来看,一刀砍向了两个超级大国。
对苏联那边来说,首当其冲的影响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不再溢出生产力了,70年代的廉价技术廉价物资转让戛然而止。但这还不算问题,更大的问题在于美国找到了一条收保护费的合适方案。过去是美国和苏联单挑,还要掏钱支援盟国,免得他们倒向苏联,所以苏联实力弱也能顶住甚至反攻。现在美国用金融纽带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绑在一起,把原来容不下的生产力都抽到美国,再增加军费和苏联对抗,苏联要真正的和全世界对抗。甚至连老盟友中国在80年代都站到了美国一边。
这时候绝对的实力对比差距决定结果,苏联一个国家,3亿工业人口,没法和美国、德国、日本、法国、英国、中国的工业之和平等竞争。要保证兵力均衡,就没资源搞产业升级,非要搞产业升级,就得降低生活水平。最后苏联在军备竞赛中疲惫的倒下,冷战结束了。
不过,金融帝国之路对于美国来说也是死路。要通过国债回收美钞,美国国内金融市场的收益率就要高。比如说里根就搞过20%的贷款基准利率。否则美钞就不会回来。但谁都知道工业企业不可能像金钱游戏那么赚钱,20%的利率意味着利润率低于20%的工厂都应该关门放贷。所以美国的工业纷纷外迁,美国人也不甚在意,反正可以印钱买工业品,自己不造东西又如何?这条路走下去,美国也是个工业空心化的结局。
即便苏联死了,但以金融为核心的利益集团已经形成,能拿出最多的钱搞政治捐款,裹挟最多的人口支持继续印钱,所以工业还是复兴不了。美国越来越依赖印钱,没工业品了就印钱,印钱继续打垮自己的工业,去工业化的道路看来要一条路走到黑。所以,客观上美国在冷战后期的发展模式是个自杀性攻击战略。用长远的自杀来换取短期的工业物资充裕,幸而幸而在工业空心化之前,美国压垮了苏联,没有弄巧成拙。
如此说来,整个冷战时期的资本主义一以贯之地靠两条腿支撑繁荣:科技和美国提供的购买力。不过以70年代危机为分界点,之前美国提供的购买力是真实财富,是进步的。之后美国提供的购买力是通过国债游戏来担保价值的纸片,是寄生虫的副产品,所以不可持续。只是苏联死的早,才没有让这个问题露馅。
八、经脉逆转
二战没啥好说的,各尽全力生死相博。最后德国日本输了,法国英国残了,只剩下美国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独霸天下。其他国家既然加起来都没有美国强大,本土还有几十万美国驻军,美国捏你是圆的就是圆的,捏你扁你就扁。按照此前100年的规矩,这必然意味着美国独吞殖民地,甚至把世界作为殖民地倾销。其他工业国根本没有生存的机会。然后等到美国把所有殖民地榨干之后,再次进入大萧条。
如果没有苏联的话,这是顺理成章的结果。不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苏联,在二战后成了超级大国。有了另一个不受控制的工业强国。美国就不能想怎么着就怎么着。从国力来看,苏联二战打光了一代青年人,实力或许也就美国的三分之一多点,但是苏联背后的软力量惊人——两次世界大战证明了苏联的正确性。苏联不仅能避免生产过剩,还有能力保卫自己。美国如果想拆了其他国家的工业,变工业国为殖民地,不管是德国日本还是法国意大利,国内都有几十万共产党,还有苏联外援。十月革命的经验怕是很快就要铺满全球。
二战后出现彻底变革的国家还有一个中国。中国不是工业国,原来是个殖民地。但是苏联的经验改头换面,也让中国走上了独立自主的道路。所以,美国不能把工业国变成殖民地,更不能接管英法日等国的旧殖民地,否则这些殖民地学不了苏联还可以学中国。美国不能把全世界都变成自己的敌人——这些敌人很快就会像中国和苏联一样强大起来。
所以,二战后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实行的是一种利润倒流的制度。从国际上来说,美国不仅不压制盟国搞工业,还给他们贷款,开放市场,鼓励他们卖东西到美国。尤其是西欧和东南亚、韩国等中苏的邻国。在国内来说,资本主义国家一起发福利,搞社保,往底层撒钱。这样,一方面购买力源源不断地流向上层,流向发达国家,另一方面购买力通过各种渠道洒向穷国,洒向底层。金钱流动有来有往,自然购买力缺口问题就不那么重要了。资本主义国家因此进入了一个繁荣年代。
美国和苏联这么敌对,肯定都会拼命搞军备。但是,在40年代美苏都有了核武器,然后原子弹数量快速增加,以至于能基本消灭对方的主要城市。这种战争,开战后没有赢家,所以,美苏一方面拼命发展军备,指望能通过高技术来压倒对方,另一方面不敢轻举妄动,在柏林墙上开一枪都得最高领导人批准。这就形成了怪异的冷战局面——军事技术快速进步而不打仗。从1945年到苏联解体,这种局面一直持续着。
从英国用蒸汽机征服中国开始,世界历史出现了一个新局面——基础科技的研究可以决定军事力量对比。过去游牧民族科技水平低也一样打胜仗,现在不研究新型导弹,再凶悍的军队也没法打胜仗。所以美苏都拼命投资基础科技,好开发决定性的新武器,一举打破冷战的核僵持局面。为了这个目标,眼前的小钱可以不赚,企业的税收可以增加——有红色铁流吓唬着,资本家也不得不捏着鼻子放血。这实际上又给所有企业创造了一个类似19世纪的科技背景——基础科技进步赶着资本家投资,不管你乐意不乐意。结果就是激烈竞争加快速升级,全球一片欣欣向荣。
其实,购买力向穷国、穷人倒流也好,资本主义国家抛弃利润搞基础科技开发也好,本身都不是纯种资本主义的行事方式。是被共产主义阵营逼出来的办法,从这个角度说,苏联和中国是世界人民的大救星。有了苏联的压力,变异资本主义在冷战时代得到了稳定的额外需求,不断地有科技进步来鞭策投资,两条腿走路,和19世纪三条腿走路的纯种资本主义一样繁荣。
九、老大难当
除了社会主义的大锅饭,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资本主义更是如此。利润倒流,扶植盟国工业化,砸钱搞基础工业,这些东西的确不错。但问题占便宜的是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掏腰包的是美国ZF和美国的工业。否则也算不得经脉逆转,没法救资本主义。在这个过程中,美国到处撒钱填购买力缺口,但是撒的不是纸片,是美金——美国公开承诺别人可以拿着美元到美国国库换美金,所以别人能安心地收美元;美国自己的工业受排挤,但美国底子雄厚,相对比例下降也依然是第一工业国。美国在这个过程中相对衰落,但依然撑得住老大的面子,靠的是二战结束时2/3的世界黄金储备,一半以上的工业力量。在苏联压力下,美国在两次大战中积攒了财富和霸权,现在给整个资本主义拿来当补品,补购买力缺口,所以资本主义能兴旺。这就是所谓战后“黄金时代”。
不过,财富和霸权都是有限的,购买力缺口却与日俱增,资本主义兴旺了几十年,到了70年代再次陷入困境——美国补不起了。70年代,美国的黄金已经不到二战末期的一半,而且大家意识到这一点之后,一拥而上用美元换黄金,每个月美国流失1/10的黄金,眼看着美国的黄金储备就要迅速耗。美国只能迅速翻脸,说美元从此和黄金脱钩。从1971年到1979年,黄金价格从每盎司35美元迅速跳到每盎司800美元。按照物价计算的美元稍微好看一点,整个70年代每年贬值7%。到了1979年,美国通胀率13%,美国不敢随便印钱了。美国不印钱,其他国家也没资格、没实力发行有担保的通货。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一致衰退。1973年到1982年,整个西方世界两次陷入大危机,几个工业国都至少出现了两次10%-20%的工业跌幅。
我老家有句话,说再好的刀伤药不如不拉口(受伤)。尽管美国主动拿出家底给资本主义补缺口,可人家苏联天生就能做到没有需求缺口。所以资本主义的黄金年代,苏联发展的也不慢。等到70年代西方衰退了,按照几十年来的老规矩,西方倒霉的时候,苏联一定开心。因为西方衰退的时候要抓救命稻草,就得廉价卖给苏联工业物资,甚至甩卖高科技。苏联每年进口的高技术设备占全部新设备的比例从70年代前期的4%左右上升到后期的10%,整个70年代,苏联引进了几百台大型电子计算机和几万台精密机床。还从失业严重的欧洲国家引进了大批成套设备,从法国雷诺和意大利菲亚特的买来的生产线装备了伏尔加汽车厂,从美国、西德、英国、意大利引进的各个分厂拼成了卡马汽车厂。
苏联用这些引进的技术生产出了su-27、米格29、台风级潜艇和库兹涅佐夫级航母(瓦良格号就是这一级航母的第二艘)、t72坦克。米格机和萨姆导弹在越南战争中打败了美国空军。到了80年代初,苏联已经在钢产量等许多指标上超过了美国,经济总量相当于美国的60%。苏联开始从全球守势转为攻势,再加上中国的工业迅猛增长,一时间资本主义国家有倾覆之势。
70年代的衰退,说起来也简单——凯恩斯主义玩不下去了。凯恩斯主义的前提是国家源源不断地撒钱,撒钱的前提是发国债,发国债的前提是能用代表真实财富的钞票来还。由于购买力缺口永远越来越大,只要你认定欠债还钱这个道理,那么早晚会还不起债。二战结束的时候,美国的确有金山银山,还有垄断性的工业霸权,但这也不过支撑了20年出头。再往后,美国再撒钱,撒出来的就是没有工业品支撑,没有黄金兑换的纸片。这种纸片当然没人肯要。撒钱贬值,不撒钱全面危机。这就是所谓的“滞涨”。美国进退两难。
这时里根上台,演员出身的里根颇有逆向思维。既然欠债还钱是要害,我们为啥要坚持欠债还钱?不还钱,不就没有债务危机的问题么?撒钱会贬值,原因是流通的美元太多。那么我撒钱再收回不行么?
于是美国采取了空前的高利率政策,80年代初期,国债利率15.8%。虽然说利率高意味着将来赔钱多,但利率高也意味着海外美元会源源不断涌入美国吃利息,让美国ZF手里再掌握活钱。换句话说,里根往全世界撒钱的同时,还撒国债,用未来的高利息来避免眼前的通胀。至于将来咋还更大的窟窿?撒更多的钱,发更多的国债啊,谁说一定要用实体财富来还的?
这样规矩就变了,以往美元的担保是实体财富,国债的担保是税收,钱都对应实体财富。现在美元的担保是国债可以避免通胀,国债的担保是我可以印钱还你,形成一个没头没尾的死循环,可以无限放大——唯一的问题是别人为啥要承认你的死循环。里根的回答是把军费每5年翻一番,占住全球的海运和资源,只要你需要海运来支持工业,就得承认这个死循环。
通过里根的转型,美国彻底变成了一个金融帝国,70年代结束后,再也没见过贸易顺差,主观上是个印钱剥削的寄生帝国。客观却歪打正着,给资本主义提供了“可靠”的新增纸币当需求。简单的说,美国用枪炮给资本主义指定了一个“金”矿。资本主义捏着鼻子接受这个金矿,结果是填上了购买力缺口。80年代的资本主义再次进入繁荣年代。
十、自杀性攻击
美国印钱,从长远来看,一刀砍向了两个超级大国。
对苏联那边来说,首当其冲的影响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不再溢出生产力了,70年代的廉价技术廉价物资转让戛然而止。但这还不算问题,更大的问题在于美国找到了一条收保护费的合适方案。过去是美国和苏联单挑,还要掏钱支援盟国,免得他们倒向苏联,所以苏联实力弱也能顶住甚至反攻。现在美国用金融纽带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绑在一起,把原来容不下的生产力都抽到美国,再增加军费和苏联对抗,苏联要真正的和全世界对抗。甚至连老盟友中国在80年代都站到了美国一边。
这时候绝对的实力对比差距决定结果,苏联一个国家,3亿工业人口,没法和美国、德国、日本、法国、英国、中国的工业之和平等竞争。要保证兵力均衡,就没资源搞产业升级,非要搞产业升级,就得降低生活水平。最后苏联在军备竞赛中疲惫的倒下,冷战结束了。
不过,金融帝国之路对于美国来说也是死路。要通过国债回收美钞,美国国内金融市场的收益率就要高。比如说里根就搞过20%的贷款基准利率。否则美钞就不会回来。但谁都知道工业企业不可能像金钱游戏那么赚钱,20%的利率意味着利润率低于20%的工厂都应该关门放贷。所以美国的工业纷纷外迁,美国人也不甚在意,反正可以印钱买工业品,自己不造东西又如何?这条路走下去,美国也是个工业空心化的结局。
即便苏联死了,但以金融为核心的利益集团已经形成,能拿出最多的钱搞政治捐款,裹挟最多的人口支持继续印钱,所以工业还是复兴不了。美国越来越依赖印钱,没工业品了就印钱,印钱继续打垮自己的工业,去工业化的道路看来要一条路走到黑。所以,客观上美国在冷战后期的发展模式是个自杀性攻击战略。用长远的自杀来换取短期的工业物资充裕,幸而幸而在工业空心化之前,美国压垮了苏联,没有弄巧成拙。
如此说来,整个冷战时期的资本主义一以贯之地靠两条腿支撑繁荣:科技和美国提供的购买力。不过以70年代危机为分界点,之前美国提供的购买力是真实财富,是进步的。之后美国提供的购买力是通过国债游戏来担保价值的纸片,是寄生虫的副产品,所以不可持续。只是苏联死的早,才没有让这个问题露馅。
八、经脉逆转
二战没啥好说的,各尽全力生死相博。最后德国日本输了,法国英国残了,只剩下美国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独霸天下。其他国家既然加起来都没有美国强大,本土还有几十万美国驻军,美国捏你是圆的就是圆的,捏你扁你就扁。按照此前100年的规矩,这必然意味着美国独吞殖民地,甚至把世界作为殖民地倾销。其他工业国根本没有生存的机会。然后等到美国把所有殖民地榨干之后,再次进入大萧条。
如果没有苏联的话,这是顺理成章的结果。不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苏联,在二战后成了超级大国。有了另一个不受控制的工业强国。美国就不能想怎么着就怎么着。从国力来看,苏联二战打光了一代青年人,实力或许也就美国的三分之一多点,但是苏联背后的软力量惊人——两次世界大战证明了苏联的正确性。苏联不仅能避免生产过剩,还有能力保卫自己。美国如果想拆了其他国家的工业,变工业国为殖民地,不管是德国日本还是法国意大利,国内都有几十万共产党,还有苏联外援。十月革命的经验怕是很快就要铺满全球。
二战后出现彻底变革的国家还有一个中国。中国不是工业国,原来是个殖民地。但是苏联的经验改头换面,也让中国走上了独立自主的道路。所以,美国不能把工业国变成殖民地,更不能接管英法日等国的旧殖民地,否则这些殖民地学不了苏联还可以学中国。美国不能把全世界都变成自己的敌人——这些敌人很快就会像中国和苏联一样强大起来。
所以,二战后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实行的是一种利润倒流的制度。从国际上来说,美国不仅不压制盟国搞工业,还给他们贷款,开放市场,鼓励他们卖东西到美国。尤其是西欧和东南亚、韩国等中苏的邻国。在国内来说,资本主义国家一起发福利,搞社保,往底层撒钱。这样,一方面购买力源源不断地流向上层,流向发达国家,另一方面购买力通过各种渠道洒向穷国,洒向底层。金钱流动有来有往,自然购买力缺口问题就不那么重要了。资本主义国家因此进入了一个繁荣年代。
美国和苏联这么敌对,肯定都会拼命搞军备。但是,在40年代美苏都有了核武器,然后原子弹数量快速增加,以至于能基本消灭对方的主要城市。这种战争,开战后没有赢家,所以,美苏一方面拼命发展军备,指望能通过高技术来压倒对方,另一方面不敢轻举妄动,在柏林墙上开一枪都得最高领导人批准。这就形成了怪异的冷战局面——军事技术快速进步而不打仗。从1945年到苏联解体,这种局面一直持续着。
从英国用蒸汽机征服中国开始,世界历史出现了一个新局面——基础科技的研究可以决定军事力量对比。过去游牧民族科技水平低也一样打胜仗,现在不研究新型导弹,再凶悍的军队也没法打胜仗。所以美苏都拼命投资基础科技,好开发决定性的新武器,一举打破冷战的核僵持局面。为了这个目标,眼前的小钱可以不赚,企业的税收可以增加——有红色铁流吓唬着,资本家也不得不捏着鼻子放血。这实际上又给所有企业创造了一个类似19世纪的科技背景——基础科技进步赶着资本家投资,不管你乐意不乐意。结果就是激烈竞争加快速升级,全球一片欣欣向荣。
其实,购买力向穷国、穷人倒流也好,资本主义国家抛弃利润搞基础科技开发也好,本身都不是纯种资本主义的行事方式。是被共产主义阵营逼出来的办法,从这个角度说,苏联和中国是世界人民的大救星。有了苏联的压力,变异资本主义在冷战时代得到了稳定的额外需求,不断地有科技进步来鞭策投资,两条腿走路,和19世纪三条腿走路的纯种资本主义一样繁荣。
九、老大难当
除了社会主义的大锅饭,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资本主义更是如此。利润倒流,扶植盟国工业化,砸钱搞基础工业,这些东西的确不错。但问题占便宜的是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掏腰包的是美国ZF和美国的工业。否则也算不得经脉逆转,没法救资本主义。在这个过程中,美国到处撒钱填购买力缺口,但是撒的不是纸片,是美金——美国公开承诺别人可以拿着美元到美国国库换美金,所以别人能安心地收美元;美国自己的工业受排挤,但美国底子雄厚,相对比例下降也依然是第一工业国。美国在这个过程中相对衰落,但依然撑得住老大的面子,靠的是二战结束时2/3的世界黄金储备,一半以上的工业力量。在苏联压力下,美国在两次大战中积攒了财富和霸权,现在给整个资本主义拿来当补品,补购买力缺口,所以资本主义能兴旺。这就是所谓战后“黄金时代”。
不过,财富和霸权都是有限的,购买力缺口却与日俱增,资本主义兴旺了几十年,到了70年代再次陷入困境——美国补不起了。70年代,美国的黄金已经不到二战末期的一半,而且大家意识到这一点之后,一拥而上用美元换黄金,每个月美国流失1/10的黄金,眼看着美国的黄金储备就要迅速耗。美国只能迅速翻脸,说美元从此和黄金脱钩。从1971年到1979年,黄金价格从每盎司35美元迅速跳到每盎司800美元。按照物价计算的美元稍微好看一点,整个70年代每年贬值7%。到了1979年,美国通胀率13%,美国不敢随便印钱了。美国不印钱,其他国家也没资格、没实力发行有担保的通货。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一致衰退。1973年到1982年,整个西方世界两次陷入大危机,几个工业国都至少出现了两次10%-20%的工业跌幅。
我老家有句话,说再好的刀伤药不如不拉口(受伤)。尽管美国主动拿出家底给资本主义补缺口,可人家苏联天生就能做到没有需求缺口。所以资本主义的黄金年代,苏联发展的也不慢。等到70年代西方衰退了,按照几十年来的老规矩,西方倒霉的时候,苏联一定开心。因为西方衰退的时候要抓救命稻草,就得廉价卖给苏联工业物资,甚至甩卖高科技。苏联每年进口的高技术设备占全部新设备的比例从70年代前期的4%左右上升到后期的10%,整个70年代,苏联引进了几百台大型电子计算机和几万台精密机床。还从失业严重的欧洲国家引进了大批成套设备,从法国雷诺和意大利菲亚特的买来的生产线装备了伏尔加汽车厂,从美国、西德、英国、意大利引进的各个分厂拼成了卡马汽车厂。
苏联用这些引进的技术生产出了su-27、米格29、台风级潜艇和库兹涅佐夫级航母(瓦良格号就是这一级航母的第二艘)、t72坦克。米格机和萨姆导弹在越南战争中打败了美国空军。到了80年代初,苏联已经在钢产量等许多指标上超过了美国,经济总量相当于美国的60%。苏联开始从全球守势转为攻势,再加上中国的工业迅猛增长,一时间资本主义国家有倾覆之势。
70年代的衰退,说起来也简单——凯恩斯主义玩不下去了。凯恩斯主义的前提是国家源源不断地撒钱,撒钱的前提是发国债,发国债的前提是能用代表真实财富的钞票来还。由于购买力缺口永远越来越大,只要你认定欠债还钱这个道理,那么早晚会还不起债。二战结束的时候,美国的确有金山银山,还有垄断性的工业霸权,但这也不过支撑了20年出头。再往后,美国再撒钱,撒出来的就是没有工业品支撑,没有黄金兑换的纸片。这种纸片当然没人肯要。撒钱贬值,不撒钱全面危机。这就是所谓的“滞涨”。美国进退两难。
这时里根上台,演员出身的里根颇有逆向思维。既然欠债还钱是要害,我们为啥要坚持欠债还钱?不还钱,不就没有债务危机的问题么?撒钱会贬值,原因是流通的美元太多。那么我撒钱再收回不行么?
于是美国采取了空前的高利率政策,80年代初期,国债利率15.8%。虽然说利率高意味着将来赔钱多,但利率高也意味着海外美元会源源不断涌入美国吃利息,让美国ZF手里再掌握活钱。换句话说,里根往全世界撒钱的同时,还撒国债,用未来的高利息来避免眼前的通胀。至于将来咋还更大的窟窿?撒更多的钱,发更多的国债啊,谁说一定要用实体财富来还的?
这样规矩就变了,以往美元的担保是实体财富,国债的担保是税收,钱都对应实体财富。现在美元的担保是国债可以避免通胀,国债的担保是我可以印钱还你,形成一个没头没尾的死循环,可以无限放大——唯一的问题是别人为啥要承认你的死循环。里根的回答是把军费每5年翻一番,占住全球的海运和资源,只要你需要海运来支持工业,就得承认这个死循环。
通过里根的转型,美国彻底变成了一个金融帝国,70年代结束后,再也没见过贸易顺差,主观上是个印钱剥削的寄生帝国。客观却歪打正着,给资本主义提供了“可靠”的新增纸币当需求。简单的说,美国用枪炮给资本主义指定了一个“金”矿。资本主义捏着鼻子接受这个金矿,结果是填上了购买力缺口。80年代的资本主义再次进入繁荣年代。
十、自杀性攻击
美国印钱,从长远来看,一刀砍向了两个超级大国。
对苏联那边来说,首当其冲的影响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不再溢出生产力了,70年代的廉价技术廉价物资转让戛然而止。但这还不算问题,更大的问题在于美国找到了一条收保护费的合适方案。过去是美国和苏联单挑,还要掏钱支援盟国,免得他们倒向苏联,所以苏联实力弱也能顶住甚至反攻。现在美国用金融纽带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绑在一起,把原来容不下的生产力都抽到美国,再增加军费和苏联对抗,苏联要真正的和全世界对抗。甚至连老盟友中国在80年代都站到了美国一边。
这时候绝对的实力对比差距决定结果,苏联一个国家,3亿工业人口,没法和美国、德国、日本、法国、英国、中国的工业之和平等竞争。要保证兵力均衡,就没资源搞产业升级,非要搞产业升级,就得降低生活水平。最后苏联在军备竞赛中疲惫的倒下,冷战结束了。
不过,金融帝国之路对于美国来说也是死路。要通过国债回收美钞,美国国内金融市场的收益率就要高。比如说里根就搞过20%的贷款基准利率。否则美钞就不会回来。但谁都知道工业企业不可能像金钱游戏那么赚钱,20%的利率意味着利润率低于20%的工厂都应该关门放贷。所以美国的工业纷纷外迁,美国人也不甚在意,反正可以印钱买工业品,自己不造东西又如何?这条路走下去,美国也是个工业空心化的结局。
即便苏联死了,但以金融为核心的利益集团已经形成,能拿出最多的钱搞政治捐款,裹挟最多的人口支持继续印钱,所以工业还是复兴不了。美国越来越依赖印钱,没工业品了就印钱,印钱继续打垮自己的工业,去工业化的道路看来要一条路走到黑。所以,客观上美国在冷战后期的发展模式是个自杀性攻击战略。用长远的自杀来换取短期的工业物资充裕,幸而幸而在工业空心化之前,美国压垮了苏联,没有弄巧成拙。
如此说来,整个冷战时期的资本主义一以贯之地靠两条腿支撑繁荣:科技和美国提供的购买力。不过以70年代危机为分界点,之前美国提供的购买力是真实财富,是进步的。之后美国提供的购买力是通过国债游戏来担保价值的纸片,是寄生虫的副产品,所以不可持续。只是苏联死的早,才没有让这个问题露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