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1219 0
2015-02-28
众所周知,经济危机的现象则概括为:企业方面,商品卖不出去;消费者方面,工人失去工作!表面上看来经济危机的本质应该是:社会的物质循环系统遭到了破坏,通常是社会的生产的数量远远多于当时社会所能消化的数量,因此在经历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的观念,即需求能创造出自己的供给,与让巴蒂斯特萨伊所提出的"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是相互对立的!萨伊与凯恩斯两人的观念都是正确的但也有不足之处,萨伊的那种观点适合于"僧多粥少"的社会局面,正如工业革命初期有限的工厂数量同庞大的消费人群,能够确保运行下去的隐含前提条件就是:社会上具有庞大的支付能力,即广大消费者具有可以消费的货币财富,只有具有这一前提工厂、企业生产出的产品才能不断被社会所消化,维持着"企业生产消费者消费"的和谐美好局面!但随着生产性企业的大力发展,社会上所具有确保持续"生产-消费"的和谐局面的前提条件逐渐丧失,即消费者所具有消费能力的货币财富是不断萎缩甚至到最后消耗殆尽!在凯恩斯之前的企业则是主要集中于生产性领域,在之后的企业则是由生产性领域发展到了服务性领域,使得现代社会是生产与服务并存的现状。凯恩斯提出的"需求创造自己的供给"的观念在之后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得到了验证,人类的消费不仅不再局限于物质领域消费,还扩展到了精神领域消费。在精神领域的发展解决了由于生产性企业采用机械生产代替人工生产的造成的大量失业的社会问题!如果深入到现代生产性企业的生产车间看一下的话,就会发现一条生产线的一天的产量可以满足几十万人的消费(比如食品生产,饮料生产等),但所需要的人员却极少,有的是机器为主人工为辅的生产性生产,有的则是更进一步生产全过程完全是由机械进行的全自动化生产,不再有工人在生产线上进行作业!生产性企业释放出来的工人则转移到了了服务领域,现代的电影电视行业,旅游业,运输业,教育业,医疗行业,保健行业,销售业,银行业,司法体系等社会上的各个方面!在生产领域也有了极大的发展,比如衣食住行的水平不断提高,衣着不再讲究御寒保暖的功能,在此基础上更注重时尚因素;在饮食上不再仅局限于吃饱的水平而是发展到了如何才能吃好,使食物的种类更加繁多与更加精致与可口;住房也不仅仅提供住的地方,更加讲究让自己如何住的舒适舒心伤心悦目;交通方式也不再仅仅局限在运输功能上,这方面的发展也为消费者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工作岗位!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危机方面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比如近十多年里,美国的次贷危机与欧盟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那么经济危机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如果找不到这一问题的答案那么危机在人类社中将依旧持续的存在,永远治标不治本,甚至会随着以自动驾驶汽车为代表的自动技术体系成为社会主流后危机问题将愈演愈烈!我认为经济危机最本质的表现则是:整个社会(从全球层面上看)的货币循环系统遭到了破坏,这一系统遭到破坏之后消费者想购买商品却无钱购买,生产者想售卖商品却卖不出去,这不得不怀疑社会上的钱都跑哪去了?消费者的购买能力的大小取决于收入的高低,比如一个家庭收入为一千的家庭要想生活下去消费则必须是在收入的限度之内才可以,一个收入为十万的家庭消费的水平则上升到十万的水准,对于消费者而言收入越高越有强大的购买能力,进而会使得生产者卖出更多的产品,而消费者的收入来源则归结到生产者即企事业单位上!但经济危机到来时表现的则是消费者想消费却消费不起,而生产者想售卖商品却卖不出去,那么原本使得社会正常运转的钱都跑到什么地方去了,难道人间蒸发了!从部分方面看确实找不到原因,生产者没有钱,消费者也没有钱,钱似乎真的人间蒸发了!但不知道注意过经济危机产生的范围没有,经济危机仅仅是波及几个领域而不是整个经济领域,我们所看到的危机现象是有限的方面,比如房地产,金融,器械制造,饮食生产等,但不是全部!虽然确实是有一部分的钱蒸发了,但存在于社会中的货币却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这使得社会中大多数人陷入无钱可用的地步,毕竟现代社会采取的是纸币、银行债券与股票等形式的货币流通方式而不是古代以金银铜等金属作为货币流通的载体,在古代货币流出的方式则是随着人去世一起将部分货币财富埋在地下用作过逝者的陪葬品!要想明白这一方面则需要明白社会货币的流动类型,我将其归为两大类:货币的时间转移与货币的空间转移,以时间轴进行区分,同一时间的货币流动则是在这一空间中的流动,不增加整个社会的货币总量,不同时间的货币流动则是货币的时间转移。在深入研究思考货币是如何具体的在人与人之间流动过程中发现绝大多数货币是不断地得到与失去,货币从一个人的手里转到另一个人的手里,从一个人的手里转到企业的手里,从企业的手里转到员工的手里,不断循环不断重复,在这种不断转动流动的过程里使得部分的企业大多数的普通人的货币总量在不断的减少!在社会上总的货币总量不变的前提下,一部分货币总量减少则意味着另一部分人的货币总量增多,使得一些人越来越有钱,大多数人却奋斗一辈子钱不会明显增多有的甚至会减少,这也就是平时所说的贫富的差距!
        在经济危机中,社会中一部分的钱确实是人间蒸发了,因为这一部分钱则是货币时间的转移,即我们社会是向我们的未来借来的钱!假如对宏观经济学当中的"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之一的投资货币来源进行追踪的话就会发现,我们现在发展投资的货币来源就是我们的未来时间,而银行系统中的"法定准备率",如果法定准备率是r,那么货币的创造乘数则是k,两者的关系是r与k的积为1,即两者互为倒数的关系,r越小则货币的创造乘数就越大,比如r=50%时k则是为2,r=20%时k为5,r=10%时k为10,对于单个的银行是没有什么,但从整个银行系统来看以及现代银行之间的互联关系以及现代国家执行财富观念的变化就出现了问题,使得原来存在于社会不变的货币总量由于法定准备率做出几倍于原有货币财富的工作量,即社会中原来做事的所需的整个社会的货币总量是M,现在由于法定准备率r的影响,原来货币量为M的货币总量现在却是做的原本所需几倍于M的货币总量才能做成的事现在却需要仅仅为M的货币总量,而这些多出来的4倍甚至9倍的货币数量的来源在哪里,这必然是向我们的未来借的,正如平时所认识的贷款消费的理由"花未来的钱提前消费",这些钱在整个经济社会中其实是不真实存在的但确确实实对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为我们是一直用未来的钱,这未来也许是五年也许是十年也许是十几年,但逐渐随着时间的到来我们却又向更为久远的未来借钱,一旦运转不下去了就会引起这种形式的崩溃,作用到我们现实的世界的情况就是整个社会的生产遭到破坏,消费也遭到破坏,引发了大量银行因消费者疯狂从银行中取现而造成的普遍大量的倒闭,因为现实中的货币数量仅仅是M,但运行在社会中发挥经济作用的却是3M、6M、8M甚至是10M货币总量,一旦经济危机爆发这种状态就会消失,回归到最初的状态即M货币总量运转的状态!而形成这一特点的前提就是银行业的兴起引起了国家财富观念的改变,古代社会讲究的是"藏富于民"即将国家的财富隐藏在普通大众的身边,而现在却执行的是"藏富于国",古代人民一旦不使用货币就放起来,这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则是是货币退出了流通环节,这类货币就不再对经济的运行产生影响,而现在则是大众在不使用货币后不是存放在家里,而是存放在银行等金融机构当中,这些货币对于其拥有的个人来说退出了使用环节,但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却依旧发挥着作用,银行将这些钱几倍于本身的数量借贷出去使企业或个人用于投资生产!
        而货币总量固定时货币的流通则是货币的空间转移形式,人与人之间彼此的借钱行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借钱行为,父母的钱孩子使用,孩子的钱交给父母支出,政府的转移支付,企业的转移支付等,只要不是消费性的流动这些都是显性的流动,而隐性的货币流动则是财富在缓慢地向少数人手里流动,即社会上贫富的差距不断的加大,这种隐性流动却又是破坏整个社会的货币循环系统的正常运转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总而言之,经济危机的本质则是:我们自己对货币循环系统的破坏。而渡过经济危机的各种政策与配套法律的本质则是尽可能的维持这种不稳定的货币循环系统。美国多次实施的量化宽松政策,反垄断法,缩小社会上的贫富差距,福利体系的建立完善与提高,政府的转移支付,税收政策的调整,调节法定准备率利率,控制物价上涨与对商品进行补贴,提高工人的收入,限制大型垄断性企业的形成,打击各种偷税漏税避税的各种行为,严厉打击各种走私行为等各种各样的政策法规从根本上都是在做同一件事情,即维持维持社会的货币循环系统的正常运转,防止出现无法运转下去的情况的发生。
        因此经济危机的发生并不会因为阶级国家的不同而不会发生,即便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也将避免不了经济危机的到来,危机发生的本质不是阶级的因素而是货币循环的因素,但社会主义国家相比于资本主义国家优势所在是限制贫富差距上,社会主义国家真正达到一定财富总量的人的数量和所占比例要远远小于资本主义国家,这是社会制度带给国家的潜在的唯一优势,因为社会主义国家追求的是共富,即社会上所有的人共同富裕,即相当于基尼系数为0的极端状态,这种最有利于货币循环系统的稳定,这是唯一的优势所在!如果我们国家一直坚持共富的目标并且努力缩小贫富差距,那么仅从一个单一国家的角度来看是绝对不会引发经济危机的,但现在的经济是全球化的经济,一个国家的经济与其他任何国家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危机来临时是难以独善其身的,必然受到冲击!之前的08年美国次贷危机造成我们国家的对外贸易的下降,欧盟的部分国家造成的主权债务危机也造成贸易数额的降低,以及美国多次实施的量化宽松政策及美元的贬值对我们国家的财富造成认为性的损失!幸好我们国家之前具有应对危机的潜力,即扩大内销,采取优惠政策维持了那些依靠出口获得收入的企业的生存,避免了经济动荡情况的发生,损失仅仅是钱财而已!我们国家之所以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一个条件是我们人口足够多,即便是外贸大量减少也能内部消化这些产量,为各企业调整政策提供了足够的缓冲时间;另外我们国家企业的面向重心是国内而不是国外,即外贸比例是相当少;最后就是在广大群众的手里多少有些闲钱,加上国家的优惠政策使得对未来的消费进行提前消费,三者因素综合情况下使得避免国外危机对我国的经济体系的冲击!
采取以往的政策是治标不治本,因为政策总会有失去作用的时候,只有彻底解决才能完全规避经济危机的发生否则经济危机就像是之前存在的情况一样,几年之间就会发生或大或小的危机!这需要对经济有本质方面的认识,对于现存的各种因素有本质上的见识,构建一个不同于之前的科学的经济体系,而不是依靠感觉发展经济,始终使经济领域无法达到科学的水平!
        我认为影响经济领域始终没能把握运转的脉搏的原因是对影响社会经济最基本因素-"人"的研究极少,西方经济学界对于社会中的人的假设是"利己的"理性人""经济人"假设,但事实上整个社会中的人并不是遵循这一原则的,仅就单个个人来看其一生的行为都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规律更何况整个人类的规律呢?如果不知道研究的思路将始终找不到经济的真正不变的规律,也将永远解决不了经济问题!社会经济中的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1就是1,2就是2,很好寻找,经济中的规律更多的人为性的规律,因为人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而不断改变从而导致经济规律难以寻找,美国阿瑟奥肯对失业率与GDP之间的关系数字由最初的数字3变成现在的2,而不是固定不变的数字,这也间接反应了经济领域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规律,使得所有的政策总会有失效的时候,不能一直适用于社会!因为之前从来都没有经济学家深入研究影响社会经济最基本的变量,即一个个个体的人,也没有取得突破性创新性革命性科学性的理论研究。之前有的也只是零散的观点与认识,比如亚当斯密的著作道德情操论中阐明的以“公民的幸福生活”为目标的伦理思想;弗雷德利克·巴师夏在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上认为,这一学科的研究对象应是人,但不是全部的人类事务,是人们的欲望和满足欲望的手段;托尔斯坦·凡勃伦以新的心理学为基础,把本能引入经济学领域,用以解释人类的一切经济活动,经济制度是人类利用天然环境以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而形成的社会习惯,而一切社会习惯又来源于人类的本能;阿弗里德·马歇尔的学说的理论体系是以人的主观的、心理的因素为基础的。之前的经济学家仅仅是研究关于人的方面的皮毛,更多是整体性的研究即便是凡勃伦也归结为本能没有再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而更多的经济学家则规避这方面的研究得出一个好的关于人这一经济变化因素的相关理论,这也是我认为经济危机始终不能解决的根源所在!
        我在思考研究社会中人的行为发现现实中的人并不是遵循着西方经济中的"经济人""理性人"的假设,即社会中的人具有完全理性,可以做出让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选择,对于一个人而言到底什么重要,而什么又最重要,物质方面(优质的生活条件,不尽的财富…)还是精神方面(对父母的孝顺,对孩子的疼爱,对爱人的依恋,对建功立业的追求,对名誉地位的珍惜,对权利权势的占有,对精神上的充实、满足或刺激,对信念的坚定…)抑或是生命方面(健康的身体,更为长久的活着…),在那些方面之间产生矛盾时又该怎么选择遵循着什么样的原则,我在观察社会中的人的行为时发现没有一个能够归纳出的适合的社会规律,即便一个人一生中的不同时刻的选择也是不一样,没有规律怎么解释一个人一生中的各个行为呢,又怎么能准确得出整个社会的规律呢?我追寻这些差异造成的原因,最终发现一切人的起点是在出生在这个世上开始的,越接近人生的起点差异就越小,有的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有的人认为人的本性是邪恶的,我是总结不出是哪种,因为这涉及到人的起源问题,人为什么会生在这个世上的问题,人的先天与这些有关,但这是以当前的社会是无法给出最根本性最准确的解释的,能追踪的只是出生之后的情况,出生后的环境的不同造成社会中人的不同的客观因素,再根本就是接受知识的不同与自己处理知识的差异!这整个社会的知识是无比庞大的,一个人先后接触的知识也是不同的,换个普遍性的认识就是最广泛的教育,单纯的学校教育在一生中占的比例很小,家庭环境,所接触的社会环境,与学校教育三者都不同程度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最广泛的教育是影响不同行为最重要的至关重要的后天因素,因此要想改变目前社会的现状就要使整个社会的家庭,社会与学校的步调尽可能的一致,也许经过几代人改变后消除个体之间的差异就会使人的行为有规律性了,在当代要寻找规律是绝对不可能的!而我又在研究人的行为的动力问题上发现支持一个行为的动力是属于情感领域,即各种各样的爱,是每一个人的精神方面在无形地影响着一个人的一生的行为举止。对自己的爱,对父母的爱,对孩子的爱,对爱人的爱,对民族的爱,对国家的爱,对生命的爱…等各种各样形式的爱,在行为中各种爱都起着作用,这也对社会中的行为上找到对应性的根源!
        至于如何去做则是更深层次的问题,在这里也就不再深入。考虑了这一方面,那么更应对经济的其他方面,我们的社会该如何发展,是因噎废食还是依旧大踏步前进;我们人类到底想从经济中获得什么,我们每一个个人又想得到什么,只有知道了我们真正所不可缺少的是什么,所必须的是什么,所渴求的是什么,所不重要的又是什么等许许多多的问题!对于财富方面,我认为我们也没有根本性的认识,我们认为的财富仅仅包括金钱吗,我们活着一辈子只是为获得更多的金钱吗,如果没有根本性的认识经济方面的问题将很难解决,即便是解决也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阻力!现代社会距离我们想要的社会还很遥远,我们需要用太久的时间到达,仅仅是依靠维持货币循环系统是无法解决现在社会上存在的各种问题!改与不改谁来推动,一切都是未知的!
(本文章为第二篇,第一篇是昨晚完成的论科技与失业)
                 2015年2月28日中
                     雲龍970418  
说明:本文章转到这个账号,以后的文章也在这个账号发表!第三篇文章如果不出意外就是论人的欲望的无限性,以后文章也会在这个区发表,我的所有文章不是涉及到具体的细节方面而是整体性的层次,因此并不适合现在具体的分类,故只在这个区发表!
                       20150228晚   
                         雲龍970418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