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786 0
2011-12-09

俗话说,两个脑袋总比一个强。不过,就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Angela Merkel)与法国总统尼古拉·萨科齐(Nicolas Sarkozy)的会面来说,这句话就不适用了。欧洲央行(ECB)已决定进一步加大对公共债务市场的干预,如果上述会面达成的结果能为这一决定保驾护航的话,或许也能让人松一口气。可是,就像波旁王室一样,两位领导人似乎什么也没学会,什么也没忘记。

  在哪些问题上达成了一致?他们做出的决定似乎包括:不强迫私人债券持有者承担欧元区纾困产生的损失,但仍保留自愿重组的可能性;对预算赤字超标的国家采取制裁,这种制裁虽不是自动的,但实施的可能性大于以往;将平衡预算要求写入各成员国的法律;在2012年6月、而不是2013年6月引入欧洲稳定机制(European Stability Mechanism)这一永久性救助工具;危机期间,欧洲的国家元首及政府首脑将每月举行一次会议,以监督政策的协调情况。

  于是,迫使“私人部门参与”债务重组成为了不可能之事,这正合欧洲央行之意。同样成为不可能之事的还有对财政“罪人”自动实施制裁,以及由欧洲法院(European Court of Justice)审查违反财政条例的情况。这正合法国之意。法国还促成了一点:一项欧元区成员国的政府间协议或许将取代新的欧盟条约。德国也没有空手而归:它再一次排除了发行“欧元区共同债券”(欧元区共同发行的主权债务)的可能性。不过,德国的收获似乎并不丰厚。

  这一协议可能会鼓励欧洲央行加大对主权债务市场的干预吗?欧洲央行新任行长马里奥·德拉吉(Mario Draghi)近日向欧洲议会表示,以约束政府公共财政为目的的协议是“开始重新获取(金融市场)信任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他还指出,其它因素可能会接踵而至,但先后顺序至关重要。意大利技术派政府公布的财政及改革举措也许能为欧洲央行的那些“其它因素”铺平道路。在一片希望中,市场作出了回应:周一,西班牙10年期债券收益率跌至5.2%,意大利10年期债券收益率跌至6.3%。但标准普尔(Standard & Poor’s)仍决定将欧元区列入负面观察名单,原因依然是欧元区的脆弱性。

  本周五的欧盟峰会为世人瞩目。我们从萨科齐和默克尔那里听到的消息并没有带来信心。问题在于,德国——欧元区的霸主——有自己的计划,但这个计划多少也有些糟糕。好消息是,欧元区的反对力量将阻止该计划的全面实施。坏消息则是,似乎没有其它更好的方案。

  德国认为,此次危机的根源在于财政上的渎职。它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一点。如果它接受事实真相,它将不得不承认自己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这个不幸的局面。

  让我们看看12个主要的(至少是能给人某种启发的)欧元区成员国在1999年至2007年(含1999年和2007年)期间的平均财政赤字水平。除希腊外,每个国家的赤字水平都控制在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之内。如果将关注点放在这一众所周知的标准上,你会漏过所有眼下正在遭受危机的欧元区成员国,希腊除外。此外,继希腊后,表现最差的四个国家是意大利、法国、德国和奥地利。而爱尔兰、爱沙尼亚、西班牙和比利时在这些年间都有着不错的表现。危机发生后,情况出现了变化,爱尔兰、葡萄牙和西班牙(却没有意大利)的财政状况(令人意外地)急剧恶化。总之,财政赤字并未发挥出预示危机的指标性作用(见图表)。

  下面,来看看公共债务。单纯采用这个指标,希腊、意大利、比利时和葡萄牙就会被挑出来。而爱沙尼亚、爱尔兰和西班牙的公共债务状况都远远好于德国。事实上,以赤字及债务状况衡量,危机前的德国显得脆弱不堪。危机发生后,情况再一次迅速变化。爱尔兰的情况令人吃惊:其公共净债务占GDP的比重将在短短五年内上升93个百分点。

  再来看看1999年至2007年间经常项目赤字的平均水平。以这个标准衡量,最脆弱的国家是爱沙尼亚、葡萄牙、希腊、西班牙、爱尔兰和意大利。于是,我们终于有了一个有用的指标。接下来,这成了一场收支平衡的危机。2008年,国际收支失衡的私人部门融资遭遇“急刹车”:私人信贷被切断。自那之后,政府作为资金提供者参与了进来。正如慕尼黑Ifo经济研究所(Ifo institute)的汉斯-韦尔纳·辛恩(Hans-Werner Sinn)所主张的,欧洲央行体系(ESCB)扮演了银行最后贷款人这个重大角色。

  如果欧元区最强大的国家都拒绝承认此次危机的本质,那么欧元区既无望走出这场危机,也不可能防止危机重演。是的,欧洲央行或许要掩盖分歧。短期内,这种干预甚至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外部收支状况的调整需要时间。然而最终,这种调整是至关重要的,它远比财政紧缩重要得多。

  在没有对外部收支作出调整的情况下,迫使实力较弱的成员国实施财政削减举措只会延长衰退周期,并加深衰退的程度。一旦外部收支调整的作用得到认可,核心问题就不再是财政紧缩,而是竞争力的必要转变。如果要避免“退出”的情况发生,这需要一个活跃的欧元区经济、更高的通胀率以及盈余国家的信贷积极扩张。所有这些,现在似乎还很难想象。市场明智地保持着高度的谨慎,原因就在这里。

  在缺少财政及经济融合的前提下推行统一货币联盟,很容易出现收支平衡的危机。意识不到这一点,危机重演几乎是必然的。更糟的是,专注于财政紧缩必然带来这样一种结果:危机应对措施将带有强烈的“顺周期”特性。目前我们已经清楚看到了这一点。

  也许,在巴黎达成的协议将促使欧洲央行有所行动。也许,这还会带来一段时期的和平,尽管我对此表示怀疑。不过,欧元区仍在寻找行之有效的长期性解决方案。德国未能促成自动性更高、也更加严格的财政纪律,我并不感到遗憾,因为之所以有这种需求,根源在于它没有意识到问题究竟出在哪儿。说到底,这是一场收支平衡的危机。在一个封闭式的大型经济体内部解决收支危机,需要双方进行大刀阔斧的调整。这就是真相。其它一切都是它的注解。





作者:马丁·沃尔夫 来源:英国《金融时报》2011年12月09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