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开证券黎维彬:地方债最怕没有约束 FT中文网编辑
盛立宇
FT中文网:黎先生,欢迎来到FT中文网做客。现在,关心中国经济的人无一不在关注地方债,您能不能给我们梳理一下地方债当中地方ZF、融资平台,还有银行这几者的关系。
黎维彬:我认为城投公司是中国在进行城市化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创新,在一般的教科书或者西方的发达国家来看,城市的基础设施主要是靠财政。这个关系很简单,财政有多少钱,就办多少事。但是城投这个新生事物出来以后,实际上建立了一个ZF、企业和市场的关系,城投作为一个企业就把ZF和市场连在一起,通过市场融资来建设我们的基础设施,也通过市场把基础设施的项目变成商品进行资金的平衡。应该说这种ZF加企业加市场的模式极大的促进了中国的城市化的进程。
FT中文网:在这种模式当中,市场可以充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吗?
黎维彬:从理论上应该。现在我们的问题就在于,我们这个市场的问题、企业的问题和ZF的角色,还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如果充分发挥出来,我们的速度会更快,风险会更小。
FT中文网:地方债规模的官方统计是10.7万亿,您如何看待其中的风险?
黎维彬:总体来看这些城投的债务我认为是风险可控,而且不可能会形成系统性的风险。第一,数字来看,这个只占到当年GDP的23.9%,加上中央的债务只占到43.9%,这个远远低于一些其他国家的比例。第二,我们和西方的债务支出不一样。城投这笔支出是用到了有效的资产上,能够产生现金流的资产上。像高速公路,它是有收费权的,水利也是有收费权的。第三,它还有宏观的效益。这些基础设施建立以后,会给其他的工商企业带来很大便利,使地方经济发展。第四,这次中央进行的一些规范,是把不规范的去掉了,把规范的留下来。
FT中文网:地方债很多都变成了资产。比如说基建项目,机场,高速公路等等,但是这些项目在建设以及建成的初期,可以产生的现金流却非常有限。与此同时,明后两年将会有一期比较集中的还本付息,到时候会产生比较大的流动性的压力,这个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黎维彬:既然城投是一个企业,就不要单看它的一个项目,而要看它的整体的资产负债。比如地铁在建设期时它要付息了,地铁本身的确拿不出这个钱来。但是要看到,当它要修地铁的时候,周围那些土地就开始升值了,很多人要去抢那个土地。在这个时候他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把整个公司的资产负债情况解决。这也就是为什么就一个项目来说很多人要违约,但实际上城投一直没有出现违约的原因。
FT中文网:您觉得这种基于土地升值预期的解决手段可以长久的维持下去吗?
黎维彬:从目前的情况看来,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当中,这个风险应该不大。还是地铁这个例子。在世界上,不管你怎么算帐,地铁不可能从项目本身上把帐算下来的。但是香港的地铁为什么它经营的还非常好,成为一个品牌呢?它就是把地铁这个项目以及周围几个点的物业、产业、商业和在项目当中一起算,所以它就可以把帐算过来,把这个危机度过。
FT中文网:现在地方上也可以自己发债了,您对这个新的政策怎么评价?
黎维彬:这实际上是怎么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地方如果自行发债过多,肯定会冲击整个中国的财政。目前我们是在有限制的发债。首先,四个地区是经济比较发达的,财政平衡力很强。第二,目前这个发债还不完全下发到地方,实际上依然还是中央财政控制,所以不会形成系统的风险。
FT中文网:化解地方债的压力,有一种意见认为可以引进民间投资,您认为可行吗?
黎维彬:这个实际上已经在做了,比如银行是间接融资,它是把很多存款人的钱集中到城投,然后我们再进行发债。这个投资人也包括民间的这些投资人。另外我们的城投,也可能还有股份的改造。这些事我们都在做。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路子。
FT中文网:最后一个问题,地方债最让您担心的问题是什么?
黎维彬:地方债最大的担心是没有约束,ZF没有发挥ZF的作用、企业没有发挥企业的作用。地方ZF很过度,实际上是银行没有把城投作为一个企业来看待。现在我们有的项目还没有立项就开始上了,那肯定不适合。同时我们对一个企业进行贷款的时候,至少要看它的立项、它的科研、它的土地、它的环评。同时更重要的,还要解决它的资本金问题,抵押担保问题,还有还款来源问题。如果作为一个企业来办,认真的按照贷款通则,原来所说的有些问题是不会出现的。
FT中文网:黎先生,谢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