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债与房地产一样不可能下降
2013/6/13 每日经济新闻
地方债高不可攀。
作为对地方债的持续关注项目,6月10日,审计署公布了从2012年11月至2013年2月对36个地方ZF本级2011年以来ZF性债务情况的“抽查”结果,截至2012年底,36个地方本级ZF性债务余额38475.81亿元,两年来增长了12.94%。这是第二次公布普查结果。
本帖隐藏的内容
形势很妙,债务余额总体而言增速低于GDP与财政收入增长,并且地方债作为ZF背书的准国债之一,仍然受到热捧。投资者的逻辑是,如果地方债都会产生兑付危机,那还有什么债是安全的呢。地方债崩盘等于中国经济崩盘,所以,大胆地买吧。
审计署有关地方债的数据过于乐观,受到诸多质疑,从国内外的投行到惠誉、穆迪等评级机构公布的数据,均高于审计署公布的数据。甚至连权威官方机构的数据都不相同。2011年审计署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省、市、县三级ZF设立融资平台公司6576家,地方ZF性债务余额为10.7万亿元,其中银行贷款约为8.5万亿元。而此前根据央行报告计算出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上限可能达到14.4万亿元,银监会2010年年底公布的统计数据则为9.1万亿元。
情况可能比想像的严重,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董事长张克今年表示,已基本上不再为地方ZF的债券发行背书。张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大多数的偿债能力都不是很充分,这样将来事情就会变得很严重。”
统计口径过于狭小,抽查集中在大城市,使地方债风险被大大缩小。即使以审计署的口径看,地方债的风险也在扩大。2008年之后,地方债规模疾速扩大,2012年成为关键的转折之年,地方债一年举借债务数量占总债务数量29.68%,明显超过GDP增速和财政收入增速。
投资增长而经济下行,几乎所有的地方ZF祭出的药方都是扩大投资——占据中国60%以上国内生产总值的16个省和2个直辖市从2013年第二季度开始以来相继发表声明,宣扬投资项目驱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性。2010年3月22日,湖北省发改委主任任许克振公布了12万亿投资计划,湖南开封投资1000亿,广西省已经承诺会继续推动价值至少1200亿人民币的多个项目。终于,连市场经济发达的浙江也难以忍受经济下行的压力,积极推动未来五年的1000个大规模投资项目,包括了基础设施建设,水利水力和汽车制造。浙江省ZF指出,如果项目全部启动,将在建设周期内带动超过10万亿人民币(1.6万亿美元)总投资开支。
ZF投资拉动经济之风已经从内地刮到沿海,地方提前透支了未来城镇化所需要的40万亿投资,笔者所到之处,每个城都在建设新区,基建工程开工的数量超过以往任何时间,从光谷、慧谷、智谷到药谷,所有叫得出叫不出名字的谷集中在大量的高新技术园区,城市只要有一座主要景观河,金融机构就被逼迁到河两岸,以便形成金融中心。
所有的一切都在说明,中国的经济模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ZF成为经济发展的总规划师,是几乎所有大型项目的操作者,甚至连浙江也偏离了市场主导的航道,向着行政经济疾驶。一些城市受益于此,资金人口流入,城市与城市之间加速融合,如金华与义乌未来融成一体,京津未来必成一个整体,但一些内陆城市新区状如鬼城,房地产价格五年不涨,可同期地方ZF的债务涨了数倍,成为泡沫最有可能崩溃的地区。
未来化解地方债只有三个手段。
一是房地产价格继续上升,继续抵押融资,直到房地产、金融整体崩盘。各城市都出现了新的标志型建筑,有了自己的天价房,就是房地产支撑地方建设的最好象征。二是资产证券化,将债券、土地贷款等资产证券化,或者直接促进国企、地方投融资平台上市圈钱。三是地方ZF直接出售旗下资产,以救燃眉之急。所以,希望未来中国房地产价格下跌、股票市场不再融资,都是天真的痴人说梦。
中国需要基础建设,但一个城市需要多大的体育场馆、歌剧院,由领导的癖好说了算,其中的风险大到难以想像。很快,我们就会看到第二个的鄂尔多斯与温州。
注:端午,喝雄黄,想像白娘子
或者是丰子恺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大快事
希望朋友们过了个好节
狠睡两天,今天熬夜
看历史,看经济
吃院子里新种的菜
实在幸福
有朋友误会,以为真有那么高的讲课费
没那么高
但一不偷二不抢,可以说实话
这是市场的功德
有的媒体博眼球
明明有渠道可以找到证实
却故作糊涂状大肆宣传
为难道就是高尚吗?
梅子黄时雨过
气候变化,夏天来得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