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6-12-28 15:53:00的发言: 可以这样告诉老兄。主流经济学并不把“想要进行交换的交易双方的供给量、需求量”叫作“供给量与需求量”,因为在竞争市场里,没有给定的价格,“供给量”与“需求量”没有意义(请注意若言仍然在竞争市场里讨论)。还没有价格,大家如何知道自己需求多少,供给多少呢?换句话说,不事先知道价格,谁知道自己事先能够需求多少、供给多少呢——难道我们天然假设大家都知道自己要供给多少,需求多少?这样可真叫作“供求决定价格”了(但这是黑色幽默)。主流经济学把初始拥有的东西叫作“禀赋”,这可与供给与需求有着严格的区别。禀赋是不是全用于交换,这是因价格变化的(也就是说不是一厢情愿的事,价格就是反映这种“两厢情愿”的东西)。主流经济学可从来不假设当事人事先知道自己该供给多少需求多少——因为如果这样假设,则更应该把当事人假设成“需要(注意不是需求)世界一切,而不提供(注意不是供给)任何”,显然这种假设不合理,因为我们不能“一厢情愿”。不能一厢情愿的事,如何事先大家都知道自己的供给量与需求量呢?
老兄的呆板,有点幽默。在真实世界里,市场的主体(生产者、消费者等,买方卖方,供求双方)都知道自己拥有什么,想要什么。老兄自己显然也明白,自己拿5000元钱去电脑市场,是想要一台电脑,但是呢,只是还不知道用具体买哪一台、用什么价格去买,而已。假若连这都不知道,则交易如何发生?市场能否存在?至于,是叫秉赋还是什么,重要吗,冲突矛盾吗?另外再说,什么叫秉赋呢,就是秉持、可赋予。
所谓供求,就是卖方投入到市场的货物(这不一定全部卖出去),和是买方投入到市场去的货币(这不一定全部花费)。所以,进而才有“供过于求”、“供不应求”、“供求平衡”、“供求关系”、“供求矛盾”等说法。
这不就是通常说的供求吗?同时,这难道不也是主流经济学学科的供求吗?供求决定价格不也早就是西方的经济学传统吗。
中国古话、俗话也说过:物以稀为贵。这句话,能反过来说吗---物以贵为稀?
至于,能卖出多少货物(收入多少货币)----能买到多少货物(付出多少货币),那是如何产生价格的问题-------或许是通过讨价还价。在交易完成之后,双方当然知道按什么价格交易了------买方付出多少得到多少,卖方付出多少得到多少。这个,是叫所谓供求吗?
老兄你说的那价格,根本就不是价格,那叫喊价、标价。喊价与价格,等同吗?不等同。为什么说主流经济学不懂价格这个基础概念呢?这是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