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巫和懋教授为中国经济学年会丛书系列之《经济学之路》写的序,该书由海闻、巫和懋主编,田国强、黄益平、汪丁丁等学者推荐,该书现已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巫和懋*
我成为经济学教授以来,时常遇到同学问我:“你为什么想成为一位经济学者?我们怎样能成为一个好的经济学者?”面对着他们渴望的眼神,我时常因为一时不能给出一个完整的答案而深感歉疚。
过去几年来,我又担任了中国经济学年会秘书长,推动经济学在中国的普及与规范化。我们推出丛书的第一本,就是想协助全国广大的年轻学子来共同思考这两个重要的问题。作为本书序言,我也趁机整理下我个人的思绪,谈谈自己研究经济学几年来的体会。
一、我为什么想读经济学?
作为“社会科学之皇后”,经济学有其特别迷人之处,一方面是因为它理论的深沉与美丽,另一方面是因为它对群体命运影响之深远。
我在年轻时候也曾沉醉于各门学科,难以取舍。直到在图书馆读到了阿罗(Kenneth J. Arrow)教授的《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Social Choice and Individual Values)和德布鲁(Gerard Debreu)教授的《价值论理》(Theory of Value : An Axiomatic Analysis of Economic Equilibrium)两本书,苦读之余感到震惊不已,我发现了经济理论的无远弗届与简洁美丽,那种感动的心情到今天依然清晰如昔。
就是因为这份感动,让我下定决心转入经济系,后来也到斯坦福大学追随阿罗教授作学术研究。虽然几年下来自己学术成就不多,虽然当代经济理论也跨越了阿罗和德布鲁教授的理性框架,但经济理论结构的严谨和完美,给年轻的我带来的那份震撼与感动,是这些年来我坚持走学术道路的一份最重要的动力。
在转入经济系的同时,我也开始研读经济思想史,体会到经济思想与社会变迁之间有着无比密切的关系。造成西方国家崛起的工业革命,深刻改变了人类生产关系与社会结构,也促成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的诞生;而《国富论》促成现代经济学的兴起,又反过来左右了二百多年来各国经济政策的走向。
像这样理论与现实互相影响的例子不胜枚举,海尔布鲁诺(Robert L. Heilbroner)教授的《俗世的哲学家》(The Worldly Philosophers)就强调了这些研究“世俗经济生活”理论家的重要性,他们提出的经济思想塑造并改变了人们的心灵与观念,对人类社会发展轨迹产生既深且钜的影响。
第二个例子是发生在19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生活在经济大萧条阴影中的个人,其实是某些错误经济学说与政策的受害者,群体命运所受影响之深远也是难以衡量。这样重大的危机也促成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由此导出的政策思想又反过来影响了二战后六十余年的宏观经济形势。
再回来看我们中国的经济发展,改革开放的思想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务实政策给中国带来三十多年飞跃式的进步,让三亿中国人民脱离贫困,让中国跻身中等收入国家。这段成功的经验反过来又强化了中国经济政策的务实倾向,成为各国学习的对象,又见理论与现实的互相影响。
我举的这三个例子,分别代表现代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中国经济发展理论三门学问的兴起,就是想说明经济思想对群体命运影响之深远,正如卢卡斯(Robert E. Lucas)教授谈到经济成长问题时说的:“涉及这些问题相关的人类福祉后果非常重大,一旦我们开始思考它,就很难去思考其他事情了!”
作为一位知识份子,我们总有一些抱负,虽不敢说要“为生民立命”,但也想为这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因为感受到经济理论的深沉与美丽,体会到经济思想对群体命运影响之深远,所以我选择经济学研究作为一生的道路,至今不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