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背景:
一、1999年,成立信达,收购建行不良资产人民币2500亿,支付对价是:30亿现金及2470亿信达发行的债券。
二、2003年底,建行又核销569亿元坏账,以资本金及储备弥补累计亏损后,建行仍资不抵债655亿元。
三、2003年底,汇金向建行注资22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862亿元)。
四、2004年建行股改,总股本1942.3亿元,其中汇金及其子公司中国建投持股1862亿元,其余部分由宝钢、国家电网和长江电力持有。
五、2005年6-8月,引入美国银行、淡马锡两家战略投资者。《战略投资协议》主要内容有三条:
1.汇金以约1.2元/股向美国银行和淡马锡出售274亿股,其中美国银行以25亿美元认购175亿股,淡马锡以14.66亿美元认购99亿股;
2.为保证建行H发行成功,两个战略投资者需认购49.5亿股新发行H股;
3.汇金公司授予美国银行认购期权,美国银行可以在2011年3月前向汇金购入建行股票,累计不超过发行额的19.9%,认购价为H股首发价格2.35港币与建行每股净资产1.2倍之间孰高者。
六、2005年10月建行H上市,每股发行价2.35港币,发行量305亿股。
七、2008年6月,美国银行行使认购期权向汇金买进建设银行,买入60亿股,价格2.42港元/股,共计18.5亿美元;
2008年9月,美国银行行使认购期权向汇金买进建设银行,买入195.8亿股,价格2.8港元/股,共计70.6亿美元。
八、2009年1月,美国银行卖出56.2亿股,套现28亿美元;
2009年5月,美国银行卖出135亿股,套现73亿美元;
2010年11月,美国银行卖出17.9亿股,套现10亿美元;
2011年9月,美国银行卖出130.77亿股,套现83亿美元;
2011年11月,美国银行卖出104亿股,套现66亿美元。
看法:
一、尽管建行已于1999年向信达剥离了2500亿坏账,但截至2003年底,仍然资不抵债655亿。况且,2500亿坏账风险从没离开过建行,因为剥离坏账换来的是2470亿信达发行的债券,万一信达处理坏账不力,债券就无法偿付了。所以,上市前建行的真实价值可想而知。我们应该感谢当年银行改革的决策者们,玩了一出狸猫换太子,成立资产管理公司,才帮助银行包装上市。
二、国有银行上市前受到了普遍质疑,虽然部分存量坏账得到了名义上的处置,但谁能保证上市后每年的新增坏账就能够达到监管要求呢?可能有人会觉着国有银行有国家信用背书,但一个年年亏损,需要国家核销坏账的银行,它的股票会有什么投资价值吗?基于投资价值考虑,投资者对中国的银行上市反应很冷淡,存在很大的发行失败风险。试想,如果一个项目投资收益率很高,市场上还不抢疯了,还会出现所谓的白菜价吗?
三、引入战略投资者,一方面对股票发行起到增信作用,保证股票发行成功;另一方面,学习外国商业银行运营模式,提高自己竞争力,当然这是一个过程。归根结底是一定要让国有银行去上市,去接受投资者的监督,接受外部监督。四大行资产规模太大,建行坏帐比例即使在剥离2500亿元坏账后仍高达16%,已经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了。
四、建行上市,实现了多赢。
1美国银行投资平均成本2.07港币/股,出售价格平均约4.4港币/股,实现100多亿美元利润;
2建设银行从2003年的资不抵债发展到现在总资产超11万亿,净资产超过7000亿,初步具备一定的竞争实力;
3对代表国家股的汇金来说,2003年注资225亿美元,目前已收回130亿美元,现控股建行57%,控股市值约7800亿港币;
4广大老百姓是受益最广泛的群体。首先,建行2500亿的盘子只有95.9亿在A股,大部分再融资行为都发生在H股市场上,不必过分紧张;其次,银行是经济的核心,银行体系逐步完善促进经济发展,使大家都受益;再次,银行体系逐步完善,既保障了居民存款安全,又塑造了公平诚信的经济环境,减少了随便骗贷现象。
中国不缺少愤青,缺少的是踏踏实实想办法解决问题的人。登陆一个比较严肃的学术论坛,应该是讨论问题而不是泄愤。金融高层也都是从学生中间走出去的,我想他们可能私心会有,但没有几个愿意认“美国爹”、当“卖国贼”吧。美国银行从没成为过建行的大股东,而且美国银行也从没高点出售过,现在股市这么差,美银卖股是逼不得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