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7601 5
2011-12-18
悬赏 20 个论坛币 已解决
1,想请教为什么在推导经济核算方程的时候,由于人口增长率前面的系数是”边际劳动产出*N/Y”,资本增长率前面的系数“MPK*K/L”的时候,由于在竞争性经济中,要素按其边际产出支付报酬,所以把MPK=r,而MPL=w。这句红色的话怎么理解呢?

2,I=s怎么理解?在gdp里有这个式子,在is-lm里也有。如果利率增加,那投资i应该减少,而储蓄s应该增加,这样以来两边不久不想等了吗?
    谢谢!

最佳答案

steventung 查看完整内容

试答之: 第一问,“由于在竞争性经济中,要素按其边际产出支付报酬”如何理解? 利润最大化 max Profit=p*f(L,K)-wL-rK 基本条件 p*f对L的偏导数=w,p*f对K的偏导数=r 即w=劳动的边际产出 r=资本的边际产出 第二问,I=S怎么理解? 国民收入恒等式 从支出角度 Y=C+I+G+NX 从收入角度 Y=T+C+S 考虑封闭无ZF的两部门经济 Y=C+I, Y=C+S 因此I=S,即投资等于储蓄 在有ZF部门封闭的三部门经济中, Y=C+I+G, Y= ...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12-18 22:25:58
试答之:
第一问,“由于在竞争性经济中,要素按其边际产出支付报酬”如何理解?
利润最大化 max Profit=p*f(L,K)-wL-rK 基本条件
p*f对L的偏导数=w,p*f对K的偏导数=r
即w=劳动的边际产出
r=资本的边际产出

第二问,I=S怎么理解?
国民收入恒等式
从支出角度  Y=C+I+G+NX
从收入角度  Y=T+C+S

考虑封闭无ZF的两部门经济
Y=C+I,   Y=C+S
因此I=S,即投资等于储蓄

在有ZF部门封闭的三部门经济中,
Y=C+I+G, Y=T+C+S
因此S-I=G-T,即总储蓄与总投资之差等于财政赤字
如果财政平衡,则S=I

而在有ZF部门的开放的四部门经济中
S-I=NX-(T-G),即总储蓄与总投资之差等于净出口与财政赤字之差。
如果净出口与财政赤字之差为0,则S=I
更特殊地,如果财政平衡,贸易平衡,则S=I。

这是从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经济的角度分析的。

对于提问中涉及的模型,应该是不考虑ZF和没有开放的两部门经济模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18 22:59:56
2.凯恩斯的GDP核算方程中假定I=S,投资属于需求一方,假定个人需求不足,可以通过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拉动消费,已达到由于利率上升导致的个人或企业投资的下降,通过zf加大投资!当然这是在三部门经济中可以用来解释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24 13:24:50
怎么没人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24 16:00:43
这是我自己找的答案。。。。主要是事前和事后量的区分。。但是第一个问题还不明白~


一位中六同学写信来问功课,使我感慨千万。他问的是四十四年前我不明白的问题。当时成绩好的同学们都不明白,教授说来说去我们也不懂。于今回顾,当年的教授也不懂。四十四年过去了,今天来信的同学还是不懂,可能他的老师也不懂吧。若如是,这位同学提出的基础问题在经济学胡混了大半个世纪,岂不令人悲从中来?
一九六三年初我才找到自己满意的答案。那是进入研究院的第二年,老师普纳(K. Brunner,是大师,今已故)向在座的十多位研究生提出该初级问题,没有一个答得出来。普纳破口大骂,骂了半个小时,大家才明白起来。
那是本科生一年级学的凯恩斯学派分析,说宏观经济的均衡点是意图的储蓄量(intended saving)与意图的投资量(intended investment)相等。但书本又说,实际的储蓄量(actual saving)与实际投资量(actual investment)永远相等。为什么实际的永远相等,但意图的只在均衡点相等呢?这是问题。
让我从经济学的供与求的类同比喻说起吧。市场成交,购买量(quantity bought)与出售量(quantity sold)永远相等。这两个「量」是同一回事,只是角度不同。你卖我买,是同样的物品,同样的量,怎可以不相同呢?这是「嚤啰上街在嚤啰下街之上」的套套逻辑,可能因为太浅而不容易明白,不要想入非非了。重要的是购买量与出售量是可以观察到的,真有其量,不是经济学者想象出来的。
但经济学的供求分析,供应量(quantity supplied)与需求量(quantity demanded)是空中楼阁,是经济学者想出来的,真实世界没有这些量。是意图之量,价格不同意图之量不同,但我们无从观察任何人的意图是什么。换言之,如果西方从来没有经济学,供应量与需求量不会存在。另一方面,理论不是事实,是为解释事实而被想象出来的,不一定很有用处。今天用得头头是道的理论,到了明天可能被用途较佳的理论淘汰了。
回头说实际的储蓄量与投资量,像购买量出售量那样,是可以观察到的永远相等,因为只是不同角度看同一之物。今天的收入,花不完留存下来的,是储蓄。今天的收入,留下一些给明天享用,是投资。二者是同物,真有其物,是可以观察到的。但意图的储蓄量与意图的投资量是另一回事。像供应量与需求量那样,是经济学者为了理论的需要而发明的理念,真实世界不存在,是无从观察的。
新古典经济学的传统,是理论要有一个均衡点。凯恩斯之前的今天所说的微观经济,重心的理论均衡点是供应量等于需求量,皆真实世界不存在的意图之量也。凯恩斯学派的宏观经济,要找一个重心的理论均衡点,就发明了整个经济的意图储蓄量与意图投资量相等,也是真实世界不存在的。
意图储蓄量等于意图投资量这个均衡理念的构思,有点牵强,而解释经济整体的运作,其功效到今天还不明显。然而,对经济整体而言,逻辑上说得通。要储蓄,其它因素不论,利息率愈高,我意图的储蓄量愈大。但利息从何而来呢?要赚取利息,社会上总要有人付出代价,或借到钱,去产出而获取回报。后者乃投资也。利息率愈高,意图的投资量愈小。见不到的均衡点于是成为见不到的意图储蓄量等于见不到的意图投资量,而见得到的市场利率就是理论上的均衡利率了。



        关键是存货调节机制。
        合意量意义上的“I>S”,说明本国当年的生产能力不足以满足本国需求,厂商要靠存货满足需求意外增加,或者说,厂商的存货意外减少。
        设一国今年的生产能力是1000,该国如何分享这种生产能力呢?再设
        1)私人部门消费掉500,
        2)私人部门计划留出50作为存货投资,计划留出300作为其他投资(包括折旧)
        3)政府部门消费掉100
        4)向国外出口50
        这些支出项里,存货投资是最有“弹性”的。
        假设这样一种结果先维持了多年。
        没想到,突然某一年,该国私人部门的消费突增为550,而各部门都不愿意改变自己原先的支出水平,这样,该国会发生什么呢?首先会从“存货投资”下手。
        这一年,厂商(属于私人部门)不能再如以前那样为自己准备存货了,先前计划好的存货投资改用于了消费,实际的存货投资量(0)比计划的存货投资量(50)要少。
        实际存货投资量如果小于计划存货投资量,就是通常所说的“I>S”的情况(不过,这里的S是广义的,可以是四部门经济)。
        上面的例子里,万一私人部门的消费突增为600且各部门都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支出,怎么办?这时厂商只好用往年的存货满足这种“不时之需”了。不过,要注意,这时进行核算,本年的GDP并不因为需求增加而增加。
        凡是出现存货意外减少(“I>S”)的情况,说明,该国当年的生产能力相对不足了,这样,下一年度,该国可能有愿望生产更多的产出(扩大生产能力)——当然,这也受制于本国具体的资源技术条件。
        通常所说的“(本年度)I>S,(下年度)产出会增加”,其实暗含了许多假设:下一年度各部门的支出水平都不低于往年,该国的潜在生产能力充足(能与时俱进),等等。




        没有计划储蓄这么一说吧
        只有计划投资,
        实际投资=计划投资+非意愿存货投资
        计划投资是使得经济均衡时的实际投资水平,因此I=S中的I是实际投资,并且(在两部门情况下)永远成立——核算恒等,而LZ说的I=S是指(两部门)均衡时的条件,而此处的I是计划投资,即实际投资=S=计划投资。
        再去看看凯恩斯交叉图,两部门时,Y=C+I是代表总需求(支出)——这个式子,如果I代表计划投资,就是均衡式,即总需求表达式;如果I是实际投资,就是核算式——Y=C+S代表了总供给(收入),当经济均衡时,Y=Y,I=S,实际投资=计划投资
        总的来说,I(实际)恒等于S & 实际投资=计划投资+非意愿存货投资,从而“S=实际投资=计划投资+非意愿存货投资”。于是经济均衡时“非意愿存货投资”=0,实际投资等于计划投资,计划投资=储蓄,储蓄等于投资。
        核算之所以是恒等的,在于存货投资在记入一笔支出的同时,也记入了储蓄(库存),存货卖不出去存起来,相当于自己花钱买下了这些库存。


=====================================储蓄投资=====================================
考虑一个等价的问题:为什么国民收入核算的恒等式Y=C+I+G(三部门)并不意味着宏观经济的均衡:总供给等于总需求,即Y=C+I+G。
Y=C+I+G的两个含义。
   
1.作为国民收入的核算式,是会计恒等式。也就是说,从事后的核算看,一国的总产出Y(也是总收入)按照支出的用途,总是被分为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三部分(封闭经济)。因为是事后,所以这里的消费,投资,政府购买都是实际消费,实际投资和实际政府购买。该等式是由国民收入的定义决定的,无条件成立。
2.作为宏观经济的均衡等式。其中Y是总产出(总供给),C是计划消费,I是计划投资,G是计划的政府购买。而C+I+G就是总需求。一般说来,由于人们的理性,计划消费等于实际消费,计划政府购买等于实际政府购买,但没有什么能保证计划投资也等于实际投资。换句话说,家庭不会有非意愿消费,政府不会有非意愿购买,但企业却往往有非意愿的存货投资,使得计划投资往往不等于实际投资。所以,也没有什么能保证宏观经济的总供给等于总需求。也就是说,Y=C+I+G作为均衡等式的成立是有条件的,即企业不存在非意愿存货。

例如,假设企业产出Y=100,打算卖出90,留下10作为计划存货。但是实际上C=50,G=10,那么就有40未卖出,作为企业的存货投资。扣除10的计划存货,还有30是企业的非意愿存货。那么从事后国民收入的核算看
Y(100)=C(50)+I(40)+G(10)。
      
但从考虑宏观经济是否均衡的角度看,
Y(100)>C(50)+I(10)+G(10)
即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宏观经济不均衡。由于有非意愿存货,企业下一阶段的产量会减少,因此产出100不是均衡的国民产出

“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不意味着“国民经济均衡"

"存货增加”这项(属于投资的一种)如果超过计划值,说明下一年生产将减少;如果低于计划值,说明下一年生产将增加。
(“储蓄-投资”这种说法还是尽量不采用,会引起许多理解上的麻烦)




一国生产的最终产品,如何使用呢?
如果一国生产的最终产品,除了用于折旧、非政府部门最终消费、非政府部门投资、政府部门最终消费、政府部门投资以外,还有剩余产品,怎么办?
一种方法是,把这部分剩余产品出口——外贸部门最终消费。
如果出口以后,仍有剩余产品,怎么办?这部分“卖不出去”的剩余产品,在国民收入核算中要计入“存货增加”,它算投资的一种,也就是说,核算中“卖不出去”的最终产品被计入投资(从而收入核算恒等式总成立)。虽然计入投资,但这部分“卖不出去”的最终产品总是让人感觉不舒服(不合意、不符计划),它们的存在,表明了国民经济不均衡:给人“供大于求”的感觉。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储蓄>投资”、“总供给>总需求”。
如果一国生产的最终产品,不足以用于折旧、非政府部门最终消费、非政府部门投资、政府部门最终消费、政府部门投资、出口等等,怎么办?
一种办法是,“出口转内销”——减少外贸部门最终消费、增加本国部门使用。
如果,即使把本来用于出口的最终产品全部转为国内使用,仍是“不够用”,又不想减少本国其他部门的使用量,怎么办?这时,就要动用存货。
每年企业都有自己的“存货增加”计划,即每年企业都会计划把一部分最终产品当作存货(这种行为被划定为投资)。当产品“卖得旺”、“不够用”时,企业就不能按计划增加自己的存货,或者说,要把本来用于增加存货的那部分最终产品卖出去,即“存货增加”出现了意外地减少。这种减少,给人以“供不应求”的感觉。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投资>储蓄”,“总需求>总供给”。
从核算上说,可以这样理解。
本年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总使用=y=c+i+g+x=c+d+k+j+Δ+g+x
其中,c是本国非政府部门最终使用,i是本国非政府部门投资,x是外贸部门最终使用,g是本国政府部门使用(包括最终使用、净投资、折旧);d是本国非政府部门折旧,j是本国非政府部门计划的存货增加,Δ是存货增加的非计划量,k是本国非政府部门普通净投资(即i中扣掉d、j、Δ后的部分,i=d+j+Δ+k)。
于是,Δ=y-(c+i+g+x)=y-(c+d+k+j+g+x)
其中,“c+d+k+j+g+x”就是人们常说的“计划总需求”,y就是人们常说的“总供给”。
显然,
如果y>c+d+k+j+g+x,Δ>0,存货增加会发生意外的增加(想卖但没卖出的那部分最终产品),总供给>计划总需求,下一年企业会减少生产。
如果y<c+d+k+j+g+x,Δ<0,存货增加会发生意外的减少,总供给<计划总需求,下一年企业会增加生产。
核算中“投资”计入的总是i=d+j+k+Δ,而计划投资只是d+j+k。国民经济在某年是否均衡,就看Δ是否等于0。
如果人们对“储蓄”一词没有共识,最好不要去谈“投资与储蓄的关系”,其实也没有必要谈,因为(即使借用储蓄与投资的说法)本质上看,一国宏观经济是否均衡,就看“存货增加”是否发生意外变化。



如果可以的话,尽量不采用“I与S”这样的说法,因为该说法实际上很模糊:模糊主要来自于“储蓄”一词。
“存货增加”,从支出角度看,它属于投资(这时不妨称之为“存货投资”。注意:“存货”是存量;“存货增加”是流量,而“投资”与“储蓄”都是流量);从收入角度看,它属于(企业的)储蓄。但存货增加只是企业储蓄的一部分,并不能与“企业的储蓄”对等。
宏观经济是否均衡,就看“实际存货投资量与计划存货投资量是否相等”就足够了(只从支出方向看,或者,只从投资方向看),不必再从“储蓄”入手(当然,在不至于引起误会、带来麻烦的情况下,也可以从“储蓄”入手)。
国民经济核算中的“储蓄”,无非是一种“剩余”的概念:国民总收入扣除折旧、最终消费、税收后的部分,就是所谓的“公众储蓄”。
===================================================================================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5-15 13:23:19
红色部分:要素有多大产出就有多大回报,没人“剥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