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不作中国能源工厂 
 时间:2006-12-28 中俄合作贸易网 
   2006年适逢中俄战略协作关系建立10周年。本着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密切协作、相互支持的精神以及“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和平思想,中俄推出互办“国家年”活动。超过1亿人参与的“俄罗斯年”由高层向民间广泛渗透,将两国务实合作关系推上新台阶。
   在不到一年时间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四次会晤,两国议长、总理、各部门和地方领导也分别举行了会谈。在密集程度前所未有的高层交往中,最常听到的就是双方关于“中俄关系处于历史最高水平”的评价。
   在“龙熊共舞”的大环境下,中俄在能源、贸易等各个领域的合作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不断碰撞又不断沟通中推动两国关系持续、深入地向前发展。
   中俄能源合作全面开花在分歧中磕磕绊绊前进
   能源合作一直是中俄之间最引人注目的话题。自1996年中俄两国政府正式签署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协议以来,中俄能源合作目前已经结束了彷徨和摇摆,进入到实质性的项目落实阶段。
   在石油和天然气方面,俄罗斯向中国供油的数量已经增加,2006年年初,俄罗斯计划通过铁路运输对中国出口原油1500万吨。同时,俄罗斯今年已答应修建一条输油管道和两条输气管道通向中国。其中,东西伯利亚-太平洋输油管道一期工程(即泰纳线)已开始铺设,通过中国边境的支线也提上了议事日程;俄中天然气管道东西两线线路已基本确定,西线已经展开线路勘查工作。此外,有中石油参与的“萨哈林-3”号石油天然气开发项目目前进展顺利,今年预计开采近4万吨石油。中石油与俄石油合资建立东方能源公司,中方占49%股份,从而为中国石油企业打入俄罗斯市场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在电力方面,中俄两国大规模电力合作今年已进入了实施阶段,2006年3月,在中俄两国元首的见证下,中国国家电网公司与俄罗斯统一电力系统股份公司正式签署协议,明确了分三阶段从俄罗斯向中国大规模送电的目标。10月底,双方又签署第一阶段购售电合同,标志着中俄电力合作项目进入了具体落实阶段。
   在核能方面,继俄罗斯原子能出口公司参与建设的田湾核电站完成1号和2号机组的建设之后,俄罗斯原子能署署长于今年国庆前夕来华,透露了俄参建二期工程的决心。
   但由于俄罗斯国内一直存在着担心俄沦为中国的“能源工厂”的声音,中俄能源合作规模仍有限,尽管协议很多,但实质进展缓慢。目前,中国石油总进口量中,俄罗斯只占5%,年初设定的石油出口目标前10个月只完成846万吨。在经泰纳线对华输油方面,为谋求更大的经济利益,俄石油公司准备在远东管道终端建设年加工能力2000万吨的炼油厂,并限制中国支线输油规模,从而向亚太国家出口更昂贵的石油产品而不是原油。中俄在进口天然气和电力方面,也卡在了价格问题上。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本应在2005年破土动工,遗憾地是,截至目前,这条管道建成通气仍然遥遥无期。俄罗斯积极巩固境内大型油气企业国有化的现状并使之合法化的举措也成为中俄能源合作的一道障碍。
   中俄贸易雄心勃勃奔向600亿美元杂音再现
   目前,俄罗斯是中国第八大贸易伙伴,中国是俄罗斯第四大贸易伙伴。据中国海关统计,今年1至9月中俄贸易额继续保持增长势头,达246.4亿美元,比2005年同期增长18.8%,预计全年贸易额可达360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以目前的速度发展,2009年前就能突破600亿美元大关。
   为尽快达成这一目标,2006年中俄开始就“灰色清关”这一敏感问题进行协商,双方已进行了几轮谈判,并草签了两国海关合作方面的议定书。怎样才能把中国商人的损失尽可能减少到最小是我们最受关注也最现实的问题。值得期待的是,俄罗斯方面近期将任命规范贸易工作组组长,重新启动解决灰色通关问题的磋商机制。俄罗斯加入WTO对解决“灰色清关”问题也有帮助。加入WTO后,俄罗斯海关的清关速度将加快,会提高中国货物通关的效率。另一方面,关税的降低也可促使中俄企业采用正规的通关渠道,而无需采取“灰色清关”方式来避税。(注:“灰色清关”一直存在于中俄贸易中。在中国货物进入俄罗斯市场的时候,俄海关允许“清关”的中介公司来帮助货主办理进口手续,表面上简化了海关手续,但货主无法获得合法的通关和纳税凭证,货物会被税务部门没收,对货主和供货方都造成损失。)
   不过,在中俄贸易不断向好的时候,俄罗斯一纸零售业“排外令”又令中国输俄产品急剧下降。俄罗斯将从2007年1月1日起禁止外国人在从事零售业,这对主要从事纺织、毛皮、鞋帽类商品出口及零售业务的中国商人来说,无疑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出口几乎停顿。俄罗斯之后能否单独给予中国商人“优惠”还很难判断。
   俄罗斯离不开中国移民中俄劳务合作迈向互信共赢
   去年,中俄边界问题得到了公正合理的解决,中俄4000多公里共同边界走向得到最终确定。划定边界走向后,中俄双方的勘界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根据达成的协议,明年将彻底完成勘界任务。
   近一年来,俄罗斯媒体关于中国移民的报道不断:中国在远东和西伯利亚租赁承包百万公顷的森林;中国人准备租用俄土地生产亚麻和种植蔬菜;莫斯科专门为中国商品建立了海关保税库,将有大量中国人到那里工作;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建设“中国城”的计划已经接近实施……
   对待中国劳动力,俄罗斯一直存在两派不同意见,一派认为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大量进入会引起当地“中国化”,加剧俄罗斯居民继续流出当地,甚至会导致俄失去对远东的控制。另一派则认为引入中国劳动力将促进俄本地经济增长。第二类意见近年逐渐成为主流。
   事实上,目前在俄罗斯境内居住的中国公民只有8-10万。这些中国人开垦土地、发展生产、缴纳税收,对促进俄罗斯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俄罗斯《新消息报》就曾撰文称,没有中国人,俄罗斯人将无法生活。
   随着中俄间经贸关系的蓬勃发展,中国劳工在俄罗斯的积极作用将会愈发明显,那些渲染“中国威胁论”的声音势必会不攻自破。中国外交部也曾就中国移民问题答问,称担心中国的所谓“威胁”是没有必要的,两国将提高协调移民管理领域的协作水平,对出现的问题会认真对待,加以解决。
   以能源合作为契机,中俄关系正达到空前的高水平,堪称是大国关系典范。正如《国际先驱导报》报道,中俄关系从20世纪50年代的兄弟友谊、60-70年代的反目成仇、80-90年代之交的正常化,提升到如今的最佳水平——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耗费了几代领导人的心血,最终满足了两国人民的世代心愿。明年,俄罗斯将迎来“中国年”,有理由相信,目前处于历史最高水平的中俄关系,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