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007-1-30 17:05:00

回复:(bressone)为什么经济学是伪科学及其他

Here I stand in Bressanone
with the stars up in the sky
Are they shining over Brenner
and upon the other side
you would be a sweet surrender
I must go the other way
And my train will carry me onward
though my heart would surdly stay
Wo my heart would surely stay

Now the clouds are flying by me
and the moon is the rise
I have left stars behind me
they were disamondsin your skies
You would be a sweet surrender
I must go the other way
And my train will carry me onward
though my heart would surely stay
Wo my heart would surely stay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30 17:11:36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30 17:13:00
以下是引用criscao在2007-1-30 16:52:00的发言:
一群白痴在跟着一个喜欢卖弄的人讨论一个无聊的问题

这样说话,有点不文明了.

多说点具体点的吧,不喜欢这个话题,不参加就可以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2-2 14:00:00

回复:(bressone)为什么经济学是伪科学及其他

你根本就没看懂我的意思。

首先,伪科学在这里并不指坏的,骗人的,这点我已经定义过了。你应该去看看索绪尔的观点,狗并不必然指狗,只是在特定的语境中指那种自然对应物,(A domesticated carnivorous mammal (Canis familiaris) related to the foxes and wolves and raised in a wide variety of breeds.)对于狗来说,这种特定语境是指一般情况,因为一般情况下狗都是指那种mammal。而大多数词,都要放在特定语境当中,这点可以通过具体的定义来表明。

其次,即使你没有把我指的伪科学和坏的,骗人的等同起来,从你的观点来看,你也完全没有理解我的意思。你根本没有看懂我提出的形式上的科学和实质上的科学的区别。物理学的成功,并不是因为它采用了数理的形式,而在于its laws can be used for practical purposes. “纵观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可以看到都是对我们所在世界的某种描述。这种描述采用了自然定律的方法,刻画了某一些属性之间的关系。它们往往被误认为是对世界的真实描述,不过我认为定律只是表明了一种可能性,所有定律都是形如若满足条件A,则可以实现结果B。比如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并不是表示在任何情况下都为真,只有在满足必要的屏蔽条件下它才为真,因为,如果满足另一些条件,它们也可以相互吸引。于是,以物理学为代表的一些科学可以被看作,如果自然环境已经可以满足条件,则定律是对真实世界的近似描述,如果不能,则在人工条件下让条件满足。而事实上,前一种情况产生的概率很小,自然定律所描述得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发生。于是定律更多的适用于第二种情况,正是基于这些定律,我们造出了飞机,汽车或是核武器。”但是,“定律是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给出了一些不同量之间的确定性关系。这些条件或者是由人工提供,或者是自然已经能提供,然而,这两点在经济学这样的社会科学中都很难得到满足,于是,经济学家的那些所谓的理论或者模型也就无法真正给我们带来想要得确定性。”所以,不能因为经济采用了物理学科中所用的逻辑形式,而物理又成功了,就认为经济也会达到物理那样的作用,从而与物理同样归于我所定义的科学的范畴当中。

至于为什么有那么多理工科的人在搞经济理论研究,其中不乏才智出众者,难道他们都错了吗。他们没有错,如果我们把错定义为理论的不一致性。再说一遍,在经济理论中,在他那样的前提假设下,用逻辑的方法得到的结果并不是错的。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那在于经济学的目的。为什么要有经济学,难道只是为了评职称或自娱自乐吗,如果是这样,那也没有错。但是经济学是要拿来解决现实问题的,经济学所标榜的目标就是用理论来指导经济活动。但是,那些假设在理论之外能得到满足吗,我们能得到理论中所描述的那种世界吗。物理学可以帮助我们造出飞机,是因为我们可以满足飞机所需要的条件。经济学能做什么,n’y a pas.

绝大多数从事经济研究的人,在他们所研究的课题上,只要不拿到现实世界中来看都是可以的。但是,正如 celine dion les derineres seront les premiers 中所唱到的,les derineres seront les premiersdans l’autre realite, nous seront princes d’eternite. (你可能看不懂法文)

概括一下就是,经济理论是对的,经济的目的与方法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charybdis.

你也许又会说,既然我能看到这一点,为什么比我高的人看不到这一点。其实,答案很简单。引用c.h.hinton 的一段话:how pleasant it would be to let pass away some of the verbiage I learnt at school---learnt because teachers must live, I suppose. 是啊,现代经济学家是一种职业,他们是靠经济学make a living的啊。不管经济学有不有用(更不用管是不是伪科学了),只要有人付钱让我做这东西,或者能给我带来某种好处,那么何乐而不为呢。Je pense que tu le bien connais, 现在的所谓经济学家或者经济学研究者绝大部分是公司顾问,抑或政府高官,谁会因为经济学本质上存在问题而砸自己的饭碗那。

退一万步讲,即使有真的认为经济学可以用来解决现实问题,本身又不是出于名利的人存在,那么他们就属于自娱自乐的,像as,dr等等。他们年轻时都在商界摸爬滚打,到了老时,一定对世界有许多不满,于是就会描绘出一个自己心中理想的世界,那样的话,即使有人告诉他们他们的理论无法用于现实,他们需要的不是证明经济是否是伪科学,而是要满足一下自己的良好愿望,这又有什么不可呢。

你也许会说,我的观点有一个重大问题,就是经济理论无法用于现实,而你可以找出googol of examples 说明经济理论可以成功运用于现实。Alas, whatever they maybe, 请你仔细想一想那些成功究竟是不是因为我们用了经济理论呢?meine Antwort ist nein.

就像我在《为》中说的,各种经济学理论都是讲的如何干预,that is to change the status quo, mon ami. 所以,在这里,把经济理论能否有用定义为干预能否使社会福利更大。关于如何创造新的东西,自古以来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从无到有,就像圣经中的genesis,或是中国的盘古。 另一种是Plato timaeus,把原有的东西重新排序,得到原来不曾有的。Si a ton avis, 经济学对经济有作用,那一定是第二种,以宏观经济为例,政府通过各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改变原有资源配置的格局。(资源配置在此处的定义可见《为》)你也许会说,许多经济成就都是通过这些干预取得的,可是,如果不干预,结果可能会更好。具体证明将在下次给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2-2 16:50:00
以下是引用criscao在2007-1-30 16:52:00的发言:
一群白痴在跟着一个喜欢卖弄的人讨论一个无聊的问题

用经济学的语言,“边际上”又增加了一个“白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2-2 16:53:00
以下是引用bressone在2007-2-2 14:00:00的发言:…但是经济学是要拿来解决现实问题的,经济学所标榜的目标就是用理论来指导经济活动…

不是所有的“经济学家”都这样想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2-2 17:03:00
以下是引用bressone在2007-2-2 14:00:00的发言:…纵观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可以看到都是对我们所在世界的某种描述。这种描述采用了自然定律的方法,刻画了某一些属性之间的关系。它们往往被误认为是对世界的真实描述,不过我认为定律只是表明了一种可能性,所有定律都是形如若满足条件A,则可以实现结果B

除了那些高喊可以认知“绝对真理”的人(虽然“绝对真理”也是他们定义出来的),好像没有谁认为“物理学定律”是“对世界的真实描述”吧?——不过,这里又需要你大费力气定义何为“真实描述”了。在大家尚未清楚何为“真实描述”之前,上面这句话也没有丝毫意义。

同时,仍要你费费脑筋去定义“表明了一种可能性”的含义。

我们又如何知道什么“现实之物”可以“对应”定律中的“条件A”,什么“现实之物”可以“对应”定律中的“结果B”呢?我们凭什么如此对应呢?

这种“可能性”对应了一种“对应”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2-2 17:17:00
以下是引用bressone在2007-2-2 14:00:00的发言:…就像我在《为》中说的,各种经济学理论都是讲的如何干预,that is to change the status quo, mon ami. 所以,在这里,把经济理论能否有用定义为干预能否使社会福利更大…

这不过是你对“经济学”的偏见。——除非你实实在在地事先规定了“什么是经济学”。

大大小小、真真假假的“经济学家”们,虽然彼此意见不一,他们可真不容易。主张干预,会被批评;不主张干预,还会被批评。只有那些批评者,乐在其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2-2 17:27:00
以下是引用bressone在2007-2-2 14:00:00的发言:…你也许又会说,既然我能看到这一点,为什么比我高的人看不到这一点。其实,答案很简单。引用c.h.hinton 的一段话:how pleasant it would be to let pass away some of the verbiage I learnt at school---learnt because teachers must live, I suppose. 是啊,现代经济学家是一种职业,他们是靠经济学make a living的啊。不管经济学有不有用(更不用管是不是伪科学了),只要有人付钱让我做这东西,或者能给我带来某种好处,那么何乐而不为呢。Je pense que tu le bien connais, 现在的所谓经济学家或者经济学研究者绝大部分是公司顾问,抑或政府高官,谁会因为经济学本质上存在问题而砸自己的饭碗那…

个人以为,这好像不是“经济学思维”喽。

充其量,这是一种“局部均衡分析”。

既然你能看到这一点,比你高的人也能看到这一点,“付钱做东西”的人也应该看到这一点吧?其他人也会看到这一点吧?为什么有人要付“经济学家们”钱呢?为什么有人要做他们的衣食父母呢?

“经济学研究”自然对“经济学家”有重要作用(至少是make a living),那么对这些衣食父母们的“用处”呢?衣食父母们提供饭碗想干什么呢?以一种不太好的想法说,如果衣食父母们不过想用经济学家们去“骗人”,那么别人也不傻吧?这种情况下,衣食父母们还会提供饭碗吗?

所有stakeholders都不傻,之后“均衡”的结果是什么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2-2 17:33:00

一般来说,任何一门科学,都应该是通过建立理论模型,对现实世界对应的现象,进行:1。对现象进行原因解析(to explain)。 2。对现象将来进行预测(to forecast)。 这两大任务,以达到直接或间接地控制(defined as control, if u like)研究对象,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推动文明发展为目标。

科学研究,跟听音乐或造爱,实在有不同之处,一个是消遣享受,另一个是要付出艰苦劳动,需要付出极大成本的活动。因此,一般人不会把研究学问当作消遣,特殊的人除外。

经济学等,发展到今天,相对于象物理等科学等的结果来说,以上述目标为标准来衡量的话,正如原文作者所说,实在有很多不同之处。而且,还有些,用原作者的意思,被“误用”了。

我觉得原作者是有思想,有看法的,但是由于也许是表达问题,也许是听众的原因,或者也许是作者自己理论本身的成熟性等问题,实在有很多地方不清楚。需要一个一个澄清才可以讨论的比较清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2 17:37:05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2-2 17:41:00
以下是引用bressone在2007-2-2 14:00:00的发言:…而事实上,前一种情况产生的概率很小,自然定律所描述得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发生。于是定律更多的适用于第二种情况,正是基于这些定律,我们造出了飞机,汽车或是核武器。”但是,“定律是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给出了一些不同量之间的确定性关系。这些条件或者是由人工提供,或者是自然已经能提供,然而,这两点在经济学这样的社会科学中都很难得到满足,于是,经济学家的那些所谓的理论或者模型也就无法真正给我们带来想要得确定性…

按你的标准,是否可以这么说:

如果没有人工条件或自然条件“观测到”引力波(事实上我们目前无法判断我们何时能有这样的条件),爱因斯坦的引力波理论就是“伪科学”内容了?

同样,如果我们没有人工条件或自然条件“观测到”黑洞,霍金的黑洞理论就是“伪科学”内容了?

即使说“已经观测到了”,我们又何以定义“观测到”呢?

事实上,我们目前也无法判断我们何时能有“社会科学”的“人工条件”。

还有一点,我们何以判断“自然科学”的“条件”被“满足”了?“满足条件”是不是也劳烦你定义一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2-3 02:38:00

很久没过来,这个主题居然演变成这个样子……

这种讨论的套路我也经常见到,概括一下如下:

甲发表一个贴子,为了证明A,首先证明了B,C等分论点。

然后乙回复,说明B分论点不正确。这当然会动摇A的根基。

然后甲回复,稍微捍卫一下B,C,继而又发出D,E等论点。

然后乙回复,说明E论点不正确。D或者E也许已经和A正不正确关系不太大了。

然后甲回复,稍微捍卫一下E,继而又发出F,G,H等论点。

然后乙回复,说明F,G论点不正确。这个时候,很容易出现的情况就是,驳倒了G,却对A没有太多影响。

然后甲回复,又提出I,J,K……等等等等,You know what I mean.

诚然,如果乙把这些问题全部驳倒,大有希望可以驳倒A论点。只不过,就怕问题越来越多,意见不同的地方越探讨越多。

我倒没说这样不好,大家闲聊的时候都是这样的规律。只要聊的人觉得对话仍然有意思,倒也不无不可。只不过,如果继续下去,离题会越来越远。作为旁观者,我希望看到更加针锋相对的辩论,而不是你说你的,我驳我的……

另外,从我个人的角度,我的回复好像被totally ignored……如果bressone要说回复都在后面的字里行间,那我对这个贴子就没什么兴趣了。除了第一篇贴子,如果我们的发言不是直接针对别人的发言,很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我们往往自以为自己的文字“间接”回答了别人的问题。期待bressone对我n早之前的东西直接的回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2-3 04:22:00
==以下是引用sharkbones在2007-2-3 2:38:00的发言:===

我倒没说这样不好,大家闲聊的时候都是这样的规律。只要聊的人觉得对话仍然有意思,倒也不无不可。只不过,如果继续下去,离题会越来越远。作为旁观者,我希望看到更加针锋相对的辩论,而不是你说你的,我驳我的……

另外,从我个人的角度,我的回复好像被totally ignored……如果bressone要说回复都在后面的字里行间,那我对这个贴子就没什么兴趣了。除了第一篇贴子,如果我们的发言不是直接针对别人的发言,很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我们往往自以为自己的文字“间接”回答了别人的问题。期待bressone对我n早之前的东西直接的回复。

==================================================================

[em17]

尽量抓主要的要点,减少带出不重要(或,起码是现在不重要的问题),提高讨论效率。

这应该是对大家,特别是出题者的一个有挑战性的东西, bressone 朋友,有人跟你的贴,不管赞同或否定,都是对你的支持。如果你愿意,请继续加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3 4:31:45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2-3 17:45:00

回复:(bressone)为什么经济学是伪科学及其他

这可能是我so far 所发帖子中说的最清楚的一个,
下面是对sb的疑问的回答,为什么这个帖子这么散呢,因为它并不完全是回答你们的问题,其中一些是回答另一个论坛上一个香港中文大学的人提出的问题的,我觉得有些内容值得让更多人来看看,所以把它们拿到这里来,于是就有了一些看起来与前文没什么因果关系的观点提出。这里回我贴的好像就是sm,sb,rm几个人(不知道你们事实上是不是一个人)sm始终站在con一边,rm是 positive indifferent. 对于所有跟贴的,je pense que c'est tres bon de toi pour attacher quelques prix a mon sentiment. 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能看到此文,并就这篇文章发表评论对于你的疑问,parce que vous desirez savoir quel est la quantite d'approbation que je croire pour donner a votre avis, et car tu n'avons pas la patience de lire mon travail encore une fois, les voila.
au debut, les avis principaux de mon travail, l'economie n'a pas le meme qualite que on a attache a l'autre science comme la mathematique, car elle n'est pas un part du monde de la science. when we parle que l'economie ist wrong,it can be two ways,1,the theories of l'economie ist inconsistent 2,l'economie can only be justified in its own spere and can not be extended any further,that is cannot be adapted to the real world.所以,如果满足这两点,也就不属于我说的伪科学spere.donc,si 你要提出反驳,可以从这两点出发。commence par ici, notre discussion 就可以集中在这两点上。
a mon avis,l'economie et les autres science function in a different way though a in a similar mechanism of organization. l'economie n'est pas faut parce que elle n'est pas consistent,aber it's not sufficient to fullful its purpose. donc, 那些pense que 我认为经济学是因为不一致(comme sm以及hcu那位朋友提出的反驳) 才为伪的meinung ist groundless.对于这类反驳,meine anwort ist 我们根本就在讨论两个问题。
what i use to retort l'economie 是第二点,notre ami sb 也正好就这点提出反驳,“社会科学何患无用”,donc 接下来仅就这点说说我的meinung. 比如vous pensez同样的设备,在有的人管理之下,能够大营其利;在其他人的管理之下,也能够亏得一塌*涂.这是不是说明了管理理论发挥了作用呢。这个论点要成立还是需要两个假设,1,所用的管理方法是属于经济学范畴的,所以管理方法的成功可以归功于经济学的成功,2,管理方法和企业绩效的提高有可见的,确定的因果联系。可以看出2是1成立的前提,如果2不成立,那么1的结论经济学是成功的也就无从谈起。
下面分别就这两个问题说几句,1,习惯上,管理科学被归为广义的经济学的一部分。但从管理科学到管理方法还有一段距离。具体的管理方法是与所在公司从事行业,规模等具体情况密切相关的。尤其重要的一点是社会科学发展的水平,比如说现代企业说的mis,erp等等,是在信息技术发展到相当水平之后才有可能被应用到企业的管理当中。而传统意义上的,像taylor提出的管理理论,都是在大机器,工厂化生产成为the mainstream of the industrial world 之后才可能产生,它们应该早在像t等人去系统研究以前就已经存在了,t只不过是把它们用系统化的语言表达了出来,这就像太阳早在关于太阳系的理论出现前googol年就有了一样。管理方法往往与生产力水平相对应,也就是我说的资源集中水平,一定水平下的资源集中(比如农业时代,机器时代,信息时代,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企业集中资源的水平是不一样的)。我认为,管理的方法是资源集中过程的一部分,因此是属于物理世界,而不是经济学的范畴。也就是说,管理方法是现实世界,而管理科学作为经济学的一部分,是管理方法在镜子中的像。
2,要证明2成立最好的方法还是类似控制变量法,ceteris paribus,管理方法的引入使得企业的绩效提高了,所以最好是同一家厂,假设在实验的期间外界条件不变,内部员工,设备不变,最好有一个抹去记忆的办法,排除员工主观情绪对两阶段试验的效果产生影响。这实在太难做到了。当你认为企业绩效的提高是由于管理方法的引入,最好能先证明没有其他因素的干扰。
现在退一步说,假设能做到ceteris paribus.比如,假设中国改革开放前后某家国企的业绩出现了巨大变化,而同行业,相同规模,相同政策支持,相同区位条件的另一家企业,没有采用新型管理方法,却走向没落,是否可以说是因为管理方法的引入造成的结果呢。malheureusment ,mon avis est encore non.如果政府不是采用特别偏爱某家企业,或是不让任何一家企业掉队,而是让他们自由竞争的话,那么我认为,最后一定只会剩下一两个最强者,而其他则会mort.因为我们这个世界有一种机制保证,再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资源是会自动集中到几个点上的,而不是平均分配。这点现在只是猜想,但与现实世界是相符的。他们最终的差别可能只来源于几件小事,比如a率先打入了海外市场,或是a有某种上面条件以外的b不具备的优势,比如a的某项发明以外的打开了市场,于是a 的规模相对于b增加,更多的资源再a集中,在这过程中,如果a 最终成功了,他的管理方法一定也会因为他的资源集中水平变化而变化。
请注意,这是很关键的一点,我们判断一件事情究竟是否成功,看的是结果,于是结果中的许多不同点被我们拿来当成了原因。在上面的例子中,a成功了,结果中a 采用了与b不同的方法,于是有人就可能把这当成了a成功的原因,而我认为,管理方法的不同只是结果。
为了更好说明这一点,我再举一个nancy cartwright 的例子,有人通过研究得出,离婚率与糖果的消耗量成反比,所以少吃糖有助于婚姻。你也许会觉得奇怪,怎么会有这样的关系呢,其实,真正的关系是,离婚率与年龄成反比,而糖果的消耗量由于年龄成正比,所以得出上面的结论。所以,并不是少吃糖有助于婚姻,而是婚姻稳定者少吃糖。所以,我认为,管理方法和企业绩效之间没有确定的因果关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2-3 21:14:00
关键是什么是科学?科学的标准是什么?我们天天说坚持科学道路,但是具体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现在都很难下个确切的定义,那我们再讨论经济学是不是科学就会面临很大的困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2-5 10:55:00
it can be seen from your reply that your judgement is quite poooooor.youthynk i have ein expirence of sttudying fisics inaus kollege, aber zu tellu ze thuth, i've jamais hast such exirence,meine ist seuloment und vrayment economiy,ou zu etre preciiise, finacia inteeernationale.du think que ich am pour ze gonvenment control ze economie ,mais si vous relire meine essai , du vill finden ich bin pour leissai feire. das is ,keine interferenc shoud be made zu le monde con el excuse de l'eimonoce.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2-5 11:19:00

to reiterate my viewpoint, l'economie ist pseudo-science, so any attempt to interfere economy with l'economie shoud be abandoned.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2-5 11:42:00
以下是引用bressone在2007-2-5 11:19:00的发言:to reiterate my viewpoint, l'economie ist pseudo-science, so any attempt to interfere economy with l'economie shoud be abandoned.

在你之前,已经有n位“经济学家”表达这一点了。当然,你不愿意说他们是“经济学家”,这就是你自己的事了。

事实上,自始自终,你从来没有定义过什么是“经济学”,也没有定义过什么是“经济学家”,只是在虚无飘渺地谈论那个“稻草人”。

如果你想表达“经济不可干预”的主张,直抒胸臆就可以了,何必绕那个大圈子呢?

人类建立了宇宙学(当然,你又完全可以不把它称之为“科学”),人类又能干预什么呢?

辛辛苦苦论证“经济学不是科学”,与“经济不可干预”的逻辑联系如此紧密?承不承认经济学是科学,与经济可不可干预,有多大的“确定性”关系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2-6 17:36:00

如果你所研究的课题得出的结论是你不因该做这个研究,是不是应该说它其实是伪的哪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2-7 11:46:00
以下是引用bressone在2007-2-6 17:36:00的发言:如果你所研究的课题得出的结论是你不因该做这个研究,是不是应该说它其实是伪的哪

主张“不干预经济”与推出“不应该做这个研究”,是两回事吧。

此外,有些物理学家提出了“不确定原理”,否认“决定论”(而相信上帝在扔骰子),物理学(或者这部分物理学家研究的物理学)是不是“伪”的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2-11 23:29:00

回复:(bressone)为什么经济学是伪科学及其他


举一个形象的例子来说明我的所有观点。世界是一片无穷大的薄膜,在上面不均匀的撒上了水,这水就是我们的资源,有些地方水比较多,foil被压得比周围更低,于是周围的水就流向了这里,这就是资源的聚集。某处水积的越多,就越向下凹陷,更远处的水也流到了这里。再foil上这样的点可以有很多。当社会发生动荡,foil剧烈震动,原先水的格局被打破了。当出现某种科技进步,foil上某处发生凹陷,使周围的水由于重力向他流去。而水流同时也可能向边界流去,而边界就是法律,他阻止了水向界外流失,于是在边界附近也产生了资源聚集,但是形状与法律边界的形状相似,这就是为什么,不同法律体制下,企业的形式也是不同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2-12 13:56:00
以下是引用bressone在2007-2-11 23:29:00的发言:举一个形象的例子来说明我的所有观点。世界是一片无穷大的薄膜,在上面不均匀的撒上了水,这水就是我们的资源,有些地方水比较多,foil被压得比周围更低,于是周围的水就流向了这里,这就是资源的聚集。某处水积的越多,就越向下凹陷,更远处的水也流到了这里。再foil上这样的点可以有很多。当社会发生动荡,foil剧烈震动,原先水的格局被打破了。当出现某种科技进步,foil上某处发生凹陷,使周围的水由于重力向他流去。而水流同时也可能向边界流去,而边界就是法律,他阻止了水向界外流失,于是在边界附近也产生了资源聚集,但是形状与法律边界的形状相似,这就是为什么,不同法律体制下,企业的形式也是不同的

这听起来很像关于时空-引力理论的比喻。对应的格言是,资源告诉世界如何弯曲,世界告诉资源如何流动。当然,这里加入了法律这一“边界”。

针对具体问题,边界是内生的呢,还是外生的呢?从很“一般”的角度说,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是无法“真正”区分的。但如果这样说,将法律边界引入分析,其意义又何在呢?

如果不这样说,我们认为楼主在分析具体问题,视法律为外生的,那么楼主前面反对普通的经济学模型,又意义何在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2-13 18:41:00

Sungmoo,在 我看来,法律的意义不在于他的合理性,而在强制性。这种强制性为资源集中提供了另一种的保障。由于引入新技术使得资源集中的那个点(比如一个企业,行业或 者国家),由于规模效应,天然就能获得对于竞争者的某种优势,从而在对资源的争夺中更加有力。但是我们这个世界总是沿着熵增加的方向变化的,有很多事件都 会对资源的集中造成影响。

比如前面说的资源在初始状态下被假设为分散 的,随后在一些点开始聚集。这些点中的某一些又会比其他发展的更快。在这过程中,集中的资源,想要发挥规模效应,还需要保证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停留在那个 点上。比如企业在初期需要在固定资产上大量投入,这部分投资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收回。如果资源聚集的过程太不稳定,资源无法在任何一个点停留很长时间,那 么最终也无法产生规模效应。

或者,初始时,发生资源集中的点太多而且太分散,以至于没有一个点能够吸引到足够的资源。规模效应的产生不仅取决于资源集中,还取决于能否把资源集中到足以产生规模效应。

这就好比在自组织结构中,吸引子的数量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从历史发展来看,保证资源会最终集中,产生规模效应的条件可能使一下这些。

在原始社会,资源的集中是以地域形成的。氏 族的成员,居住在同一地点,他们将自己的资源投入合作(比如劳动力),共同狩猎,或者像大禹治水那样的活动。这其中,比如修建堤坝,可能需要长时间,不间 断地投入才能完成。这时候,氏族内部的血缘关系,或者是由于他们居住在同一地区,因此面对相似的威胁以及需求,保证了这种投入能在长期保持下去。随后一些 部族因为规模效应发展更快,逐渐向更高级的文明发展。

到了以后,我们用所有权来保证聚集的资源的稳定性。人们凭借所有权组织某些资源流失到别人手中,使他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在相当的时间和空间内停留在他所愿望的地方。

近代的企业,还用类似合同的东西来保证资源 集中的时间足够长。企业与资本提供方的合同,与劳动者的合同。在早期,小范围内的合同,大多是在同一地区与同一行业内订立的,各方凭着行业规范或是风序良 俗就能保证他实施。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所涉及的违约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于是需要引进一种强制力。

于是,无论是所有权,还是合同,都被写进了法律。法律的作用就是在其他手段实效的情况下,提供一个最终的保障。

上面只是法律中看起来合理的地方,更多的情 况下,法律的作用就是减少社会自由度,保持其确定性。人们可以据此判断出自己的行为将会产生何种后果,或是可以在决策时排除某些被法律禁止的行为或者根据 法律不可能发生的行为。比如说法律规定禁止某个行业,禁止在交易是采用某种行为,有些规定看起来可能是很无理和可笑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法律的作用就像足球比赛的规则。每队一个门将,允许换三个人,上场是一个人,不许手球,进球多的获胜etc. 这些并没有特定的意义,但是当这些确定了之后。足球比赛的许多重要特征就确定了。比如,球员不会进行自由搏击,因为进球多的获胜,阵型是532而不是456,一些行为的可能性因为规则被排除了。当规则并没有规定必须上几名前锋,用盯人还是区域防守,是否要上后腰等等。这些行为都因为规则而看起来合理了。

所以,不管是法律看起来合理还是不合理的部分,其作用都是提供一个边界,这个边界可以与资源毫不相关的。资源流到那里就会被阻止继续扩散,从而保证了资源集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2-14 21:05:00

也许我的一些看法早已有人提出过,也早已被人明确的否定了。但是这并没有什么,因为就像我早先说过的那样,我的目的是inspire,而不是instruct。希望我的文章能够启发人们进行某种思考。你对我第二部分提出的用类似熵的观点来解释经济现象的观点提出了很多质疑,我觉得很有道理。如果你感兴趣,我们在就第一部分进行一下讨论。

我在上面说,我的第一个论点是经济学不能用来描述经济行为。其实它源自哲学上的问题,人类是否能认识世界。人对世界的认识,是真实世界的规律,还是把自己的思维方法物化,结果所谓认识的世界只是人自己本身具有的某些看法的表现。

用庄子的一句话来说(可能违背他的原意),就是以马喻马之非马,未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经济现象是马,经济学是非马,现在经济学家所作的就是用非马经济学来描述经济现象这种马。

我们对世界的所有描述,似乎总希望获得某种 确定性的结果。这里确定性指的是在人的认知水平下可以被把握的。因为人的所有人是归根到底总要受到感官的制约。由于人的感官的限制,活动范围的限制,能被 我们理解的只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水平上的东西。这时候,人的大脑能够形成一种与自然物相对应的模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确定性有点像comprehensiblehe和controllable .用休谟的话来说就是一种scale,我们眼中的世界之所以这样,是由于我们的size决定了我们所能看到或听到的。比如一棵树,在我们眼中,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一个样子的。但是对一只蚂蚁来说,树上的生活是变化多端,危险重重。书在他们眼里也许是没有定型的。同样,在更大的scale 上面,我们整个地球上的变化可能是微不足道的。所以人类所需要的确定性是与他们自身的特点相关的。

正如我在前文所说的,人类为了确保获得确定 性的手段就是把世界分为碎片,直到所有碎片对人来说都具有确定性。人的语言就是一个例子,语词并不是因为他们有某种自然对应物,而是因为他们彼此能有区 别。这样就提供了一种把世界分开的方法,每个语词本身可以有比较确定的对应,同时又能与其他语词相分别。就像David lodge的small world 中(这本小说一定要读英文版,因为它读起来是那样的顺畅,我觉得如果中国早开放几十年,他的影响力一定不会小于Dan brown 的几本书),那群promiscuous的scholars在讨论结构主义时候,为什么要用dog来指狗,是因为dog可以和cat, god 区分开来。所以,人类的语言取决于两个前提,一是自然界中必须有某种object,对人来说是确定的。第二,有某种方法,把他和其他object区分开。语言用了有限音节的组合(这在书面语出现前就有了)来做到第二点。而第一点,则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越来越容易。对于一些古人无法理解的事物,近代科技的发展通过把他们分解成更加精细的结构,在更低的水平上获得确定性。

但分割还只是第一步,随后要把碎片组合起 来,这就像我们的公理系统。碎片是公理,推理规则给予我们感官和大脑的特定结构。由于我们假设人的大脑是同构的,或是潜在同构的,所以我们可以用相同的方 式将碎片组合成有用的东西。基于这样的机制,人们用碎片组合起来现实事物的某种模型。有个anna khalimouf-smith对儿童的实验可能可以证明这一点。

稍微说点玩笑话,如果人类认识的方式真是如此的话。可能可以解释某些问题。1,创造性是什么。Mag boden 学了一本叫creative mind的书,提出了一些疑问,比如Coleridge 是如何创造出他的古舟子咏中的海怪形象的,以及化学家是怎么想像出苯环模型的。Creativity一直是一种很难被定义的东西。这本书用serendipity来描述这种东西。具体的内容不展开了,可以去找来看看,我觉得这本书有点像geb。我的看法是,创造就是把世界分割的过程。2,与此对应,应该还有一个组合的过程,一种奇怪的疾病给了我启发,他叫dyslexia,中文翻译成诵读困难,这类人的视觉和发声器官都没有问题,治理也没有问题,我认为他们可能无法进行第二个过程。既无法把碎片在与现实世界对应起来,组合起来。(以上纯属猜想,只有经过科学证明才有意义,希望有人能去做这一点)。

与语言类似,我们的认识方法大致是这个样子的,但是如果所有的分割,组合过程只是对真实世界的某种近似,那么它能有多近,还有能否一直进行下去。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已经有了Gödel定理和lowenheim-skolem 定理这样的东西,如果在自然世界也有这样的东西呢。做一个很不恰当的g定理的比喻,我们用某种材料(公理)为自然界的某种东西作复制品(公理系统),我们的材料可以不断分割,但总有东西是我们无法复制出来的,那就是有无限精细结构的东西,比如像fractal。

如果自然界也有像g定理这样的东西的话,那么可以证明我上面所说的是对的,人类的认识永远无法达到真实世界的本质。

幸运的是,这对我们来说并不重要。我们并不需要知道世界的本质,si il’y a vraiment quelque chose comme ca。我们只要生活的环境能够保证一定的条件,就可以自欺欺人的人为世界本该如此。

可是,当我们不满足于这一切,认为世界如果不是我们所认为的那样,就应该去改变它。可能就有问题,当我们想要张开眼看世界,其实可能只是会毁了世界。经济学家们所凭借的,无非就是一些数理方法,就像我所说的假设-结论的方法。如果他们认为凭借这种对世界的不完全描述,能够用来作为干预现实世界的工具的话,我觉得很悲哀。

这就是把经济学看成伪科学的原因。

接下来再谈谈法律的问题,首先说一个可能稍 微与之无关的话题。我们在分析某个对象时候,可能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所看到的只是对象发展过程的结果。我们根据可观察的量,即结果的不同,推出某个 初始条件的不同造成了最终结果的不同,并把它作为原因。但这样就有可能把结果和原因搞混。一个nancy cartwright举的例子,有人跟据统计数据得出,离婚率与糖果的消费量成正比。于是得出糖吃得越多,越容易离婚。但事实是,离婚率与年龄成反比,而糖果消费量也与年龄成反比,所以有上述结论,因与果颠倒了。

对法律来说,我们看到的只是法律的发展是从忽略个体自由到尊重个体自由,所以认为近代法律提供了更大的自由。但我认为,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没有了个体自由,才出现了近代法律。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的社会越来越被某种力量同化,个体的意义正在消失。

我不认为社会是某种契约,或是每个人放弃一 部分权力的结果。我还是认为,社会是某种强制力的结果。德意志和意大利不是通过各自邦联的某种契约,自愿统一的,而是在这些邦联中,产生了一个特别强大的 国家,由他保证摧毁拒绝统一的目的。用我的资源集中的理论来说,就是资源集中产生的规模效应的自然后果。但到了近代,这种统一往往不是通过暴力方式,而是 体现主体之间的某种协议,人与人之间的法律关系从身份关系转变为契约关 系。但我觉得,这只是表面上的从忽略个体自由到尊重个体自由,因为我们被一种把自己叫做自由的强制力征服了,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在某种程度上接受了这种 思想。如果所有人都具有相似的思想,那么也就没有什么个体可言了,我们觉得现在获得更大自由只是因为,我们所有人都接受了契约的思想。就像在基督教统治欧 洲的中世纪,如果每个人都深信基督教教义,那么也就不会觉得教会有什么不好了。我们只是从身份的专制转到了契约的专制之下。个人的意志仍然无法影响社会的 意志,我们以为某种文化是自己的文化,可实际上还是别人的文化。

我知道上面表达得很不清楚,所以说的简单一点,我认为你所说的“从身份到契约”公式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变化,在这个意义上我是赞同的。但你据此提出法律的发展恰恰是增加了个体的自由,我认为这只是人的幻觉,并不是外界改变了,而是人的思想改变了,或者被一种强制力征服了。

法律确是显得更尊重个体了,但此时,个体已经相当同化了,我们的社会不再有贵族,平民。没有了济格弗里特,我们被某种文化越来越同化。某种强制力征服了我们的思想。如果世界上还有两种可以对抗的思想,那么我们还能看清自己处在那一边,可是如果一切都被一种思想征服,那么….。如果你不认同他,那么你在社会中的处境就危险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法律并没有提供自由和平等,他只提供确定性。

我并没有看过梅耶的书,在我看以前(如果可能),这就是我对他所说的“从身份到契约”公式的看法。

法律的意义在于他的条文上的确定性,更在于 这些条文可以被保证实施。这就需要某种强制力来保证他实施。在这个意义上,我不认为法律是通过理性订立的,而是伴随着资源聚集的规模产生和变化的。对于这 点,你说法的可预见性及强制力必然是以现实的社会生活为条件,我表示同意。所以,我把前面的那个比喻改为,foil 上的积水使得那里下陷,这种下陷保证了谁不会倒流,这就是法律作为边界的意义。前面的比喻对于边界没有做更多意义,可能使得你提出了这种反对。

说到这里,你一定可以看出,我并不支持的社会平等,完全平等对应熵最大的形式。对于Nietzsche 的某些观点我是赞成的。尽管可能我并不理解他的观点。我只看过他的also sprach zarathustra, 但觉得中文版实在翻的不好,于是又弄来一本德文的看看。总的来说,尼采似乎是支持社会拉开梯度的,但他似乎是想通过形式的不平等来达到结果的不平等。

我认为,在初始情况无限制的情形下,资源集中将最终拉开梯度,减少社会的自由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2-14 23:43:00
以下是引用bressone在2007-2-14 21:05:00的发言:…从这个意义上说,法律并没有提供自由和平等,他只提供确定性…

如果有不需要人类花费成本的上帝来提供确定性,早就不需要关于法的各种讨论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2-14 23:45:00
以下是引用bressone在2007-2-14 21:05:00的发言:…我在上面说,我的第一个论点是经济学不能用来描述经济行为。其实它源自哲学上的问题,人类是否能认识世界。人对世界的认识,是真实世界的规律,还是把自己的思维方法物化,结果所谓认识的世界只是人自己本身具有的某些看法的表现。用庄子的一句话来说(可能违背他的原意),就是以马喻马之非马,未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经济现象是马,经济学是非马,现在经济学家所作的就是用非马经济学来描述经济现象这种马…

在这个意义上,似乎看不出来什么是“科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2-14 23:51:00
以下是引用bressone在2007-2-14 21:05:00的发言:…可是,当我们不满足于这一切,认为世界如果不是我们所认为的那样,就应该去改变它。可能就有问题,当我们想要张开眼看世界,其实可能只是会毁了世界。经济学家们所凭借的,无非就是一些数理方法,就像我所说的假设-结论的方法。如果他们认为凭借这种对世界的不完全描述,能够用来作为干预现实世界的工具的话,我觉得很悲哀。这就是把经济学看成伪科学的原因。…

同样的逻辑,同样可以悲哀的是,如果其他“学家们”想“干预现实世界”。

同样的逻辑,似乎没有哪个学科可以逃脱“伪科学”的命运。

“经济学家们”关于“干预现实世界”可没有一致观点。当然,如果你不愿意将其中一部分人称为“经济学家”,就是另一回事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2-14 23:57:00

某些物理学家们追求“万物之理”(TOE),是不是在搞伪科学?

TOE是否要阐述关于人的思维的physical nature?(这里的“physical”应该同时具有两种含义)

如果他们仅止步于GUTS,算不算搞伪科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2-15 00:14:00
以下是引用bressone在2007-2-14 21:05:00的发言:…法律的意义在于他的条文上的确定性,更在于这些条文可以被保证实施。这就需要某种强制力来保证他实施。在这个意义上,我不认为法律是通过理性订立的,而是伴随着资源聚集的规模产生和变化的。对于这点,你说法的可预见性及强制力必然是以现实的社会生活为条件,我表示同意。所以,我把前面的那个比喻改为,foil 上的积水使得那里下陷,这种下陷保证了谁不会倒流,这就是法律作为边界的意义。前面的比喻对于边界没有做更多意义,可能使得你提出了这种反对…

个人以为,即使宇宙可能是一份免费午餐(由于不确定性-涨落),法律所需的“强制力”也不是免费午餐。

最方便的“免费”的方法,就是引入上帝而已。区别不过在于,有人喜欢在某些地方引入,有人喜欢在某些地方赶跑。

“法律伴随着资源聚集的规模产生和变化”,“这种下陷保证了谁不会倒流,这就是法律作为边界的意义”,又令人想起“宇宙的边界性条件”。

这很有物理学家探索“时间不可逆”(“不会倒流”)的味道。不过,有意思的是,引力场论仍然是时间对称的。如此壮观的物理学大厦居然在解释“时间不可逆”(这一几乎人尽皆知的“现象”)时屡屡无可奈何。算不算伪科学?

说到底,个人以为,“法律的边界”如果是“强外生”的,不外乎是悄悄引入了上帝而已。

关于“经济学是伪科学”的讨论,还有更多意义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2-27 18:45:00

关于“经济学是伪科学”的讨论,当然有意义。认清什么是科学,或者给科学下一个好的定义,可以让我们把资源集中在有用的地方。如果我们大部分人都去结goldbach难题,即使它们都具有当今一流数学家的能力,那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吗。因为像这样的问题,首先根本不知道有没有答案,或者至少以人类的才智无法找到能被人类才智理解的答案,所以资源如果集中在它上面就可能被浪费了。

对于theory of everything的东西,也是一样。这可能只是人类一直以来的一个梦。因为做过一个梦,就认为一定能证明,世界确实是自己梦境中那样的。Ce n’est pas absurd?因为梦能不能实现,最后还是要回到醒的状态中,有的梦,通过某种努力(就像那些能满足前提假设的)。但不能就此认为,所有的梦都能实现,即使这个梦在人类看来和其他已经实现的梦想看起来一样合理和有可能实现。

经济学想用我所说的那种方法来解决经济问题,至少是找到解决这种问题的理论。结果只能是让我们更糟。因为用这种方法永远找不到他所希望找到的问题的答案。

所以,科学是我们改变世界的武器,但科学方法不能用在经济学上。如果经济学想有些用的话,他就要改变为科学的状态,也就是,放弃通过满足某种前项假设来获得确定性的梦想。我们不能指望用一种建立在数学模型上的经济学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以马喻马之非马,未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概括了科学的特点。我们要描述的真实世界是马,但我们只能造了马的一个模型,使他满足某种条件,具有确定性。因此非马并不具有马的全部属性,也就是说马的某些属性是非马无法描述的,所以马喻马之非马是absurd的。

其他“学家们”想“干预现实世界,如果他们能(如物理学家),或者他们对资源分配的影响很小(如红学家),那没有关系,可是,如果即无能,有会对资源分配造成影响,那就不行了。

至于上帝,是一定要有的。上帝其实就是one ,不可分的one ,因为我在前面已经说过,我们认识世界,是通过把它分成小碎片,但总有分布下去的时候,这里就是one.好比理论的公理。每一个理论中,都有不可解释的东西。这里,就的假定它是这样的,于是上帝就来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3-3 00:20:00
以下是引用bressone在2007-2-27 18:45:00的发言:关于“经济学是伪科学”的讨论,当然有意义。认清什么是科学,或者给科学下一个好的定义,可以让我们把资源集中在有用的地方。如果我们大部分人都去结goldbach难题,即使它们都具有当今一流数学家的能力,那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吗。因为像这样的问题,首先根本不知道有没有答案,或者至少以人类的才智无法找到能被人类才智理解的答案,所以资源如果集中在它上面就可能被浪费了…

个人以为,楼主讨论“认清什么是科学,或者给科学下一个好的定义”,与讨论Goldbach猜想没有什么两样。“因为像这样的问题,首先根本不知道有没有答案,或者至少以人类的才智无法找到能被人类才智理解的答案,所以资源如果集中在它上面就可能被浪费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