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民 发表于 2012-4-1 17:34 
折旧指的是固定资产,直接进入新产品的原料当然不能称作折旧,那么,新产品中原料的价值必然发生转 ...
"棉花飞絮的例子",我不是说的你那个意思。而是更深的思考问题。
不能照本宣科。需要深入的思考。
"棉花(面粉)飞絮(玻璃损耗)的例子",有2个难点,2个马克思经济理论无法自圆其说的问题。
1》均匀性问题
如果价值在于物品中。就无法回避这个问题。
反正法:
(1)假设,价值不均匀存在于面粉,棉花,玻璃中。
这时,自然有高密度,低密度的部分。这样人们的理智,自然选择高价值密度的部分。
这和现实不符。
麦面粉,只要一致,从来不挑哪一部分。事实上,每一部分,都一样。
(2)假设,价值均匀存在于面粉,棉花,玻璃中。
那么棉花(面粉)飞絮(玻璃损耗)必然带走部分价值。部分下雨总和。
那么,剩下的价值必然小于原有的总价值。
但是,从历史上看,我们计算新产品的价值时,从来不做这种扣减。
即使在古代,中国的瓷器晕倒遥远的欧洲,假设破损虑达到80%.就完好到达
的只有20%,到欧洲计算新价值时, 也不是按原来的20%计算。而是原来的价值
的100%,再加上新增成本。
玻璃一样。
怎么都圆不了。
2》完整性问题
上面的棉花飞絮、面粉飞絮、玻璃损耗、瓷器损耗,有价值吗?
反正法:
(1) 如果没有。
比如玻璃或瓷器。
那么,理智的人,应该花力气事先找出,这部分没有价值的部分。
不要费那么大的劲远涉重洋。
事实不是这样,每一部分都一样。人们压根就没有考虑如何找出没有价值的部分。
(2) 如果有。
那么运到欧洲的瓷器的价值就只是原来价值的一部分。计算新价值是可能比原来小。
这当然不可能。
怎么都圆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