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CEO能不能治理国家?
作者刘振华撰文认为:金融经济学中有一个分支是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公司治理的几个结论如果应用到国家政治领域,会发现惊人的类似。如果创始人的后代担任CEO,公司的表现就会不如从前。应用到国家治理领域是什么意思呢?
在金融经济学中有一个分支,叫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就是讲董事会、总经理等等之间关系的事情,很多人对这个概念并不陌生。到目前为止关于公司治理的研究有几个非常有趣的结论。
第一:如果一个公司的董事长兼CEO拥有100%的股份,那么这个人应该不会从这个公司乱偷东西。有数学模型可以证明,他偷了也是白偷,反正都是自己的。这是最好的产权安排;
第二:如果这个董事长兼CEO不是拥有全部股份,比如只有40%,他就很有可能偷偷地拿公司的财产。打个比方,他从公司里偷走1块钱,但因为他还有40%的公司股份,实际上他能够得到6毛钱的好处。这种方式就明显不如第一种,老板虽然也会努力工作,但因为公司不全部是自己的,他很有可能会做些偷偷摸摸的事情。
第三:如果这个董事长兼CEO纯粹就是个打工仔,在公司里一点股份也没有(即:该外部人可事实上控制董事会和公司决策),他就有可能把公司的财产全部偷走。道理显而易见。这是最差的情况,理论上讲公司会马上破产。
这是公司治理领域的几个结论,但如果应用到国家政治领域,会发现惊人的类似。
先分析第一种和第二种,实际上也就是家族企业。现有的研究结论表明家族企业的业绩表现的确优于非家族企业,比如Anderson and Reeb (2003)在The Journal of Finance(金融界排名第一的学术杂志)的文章就支持这个结论。其实道理很简单,公司全部或者至少部分是自己的,老板就努力工作。如果公司全部是自己的,CEO是不会偷公司的东西的,因为公司的财产就是自己的私人财产。如果股份部分是自己的,比如一些上市家族控股公司。这种情况虽然不是最好,但也不错。虽然老板有时候也会偷偷摸摸的从公司拿点东西,但考虑到老板也有股份,而且是大头,他至少也会努力工作来让他的股份增值。
延伸到政治领域,这种家族控股式的公司治理模式可以类比为君主政体之王朝、帝国模式,比如中国的秦朝-清朝,罗马帝国等。因为这些王朝都是皇室家族自己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说的就是这个,这些皇帝们自然工作也非常认真努力,在历史书也有很多记载。以新加坡为例。新加坡全国面积只有700平方公里,可以说是弹丸之地,总人口也只有470万不到,但人均GDP却高达近3万美元,是世界上第17富裕的国家。它是新加坡王朝吗?是的,是李式王朝。其开国领袖是李光耀,从1965年新加坡独立到1990年,共做了25年的总理,现任总理是李光耀的儿子李显龙,李光耀继续担任“高级国务资政”,就是“Minister Mentor”,翻译成中文实际上应该叫“部长导师”。经济上呢,根据2001年美国驻新大使馆在一份报告“Singapore: Government-Linked Corporations Face the Future”中说,新加坡政府控制的企业占新加坡国内生产总值的至少60%。比如,大名鼎鼎的主权财富基金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主席为李光耀,另一个主权财富基金淡马锡控股总裁为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夫人何晶,淡马锡控股市值最高时达新加坡GDP的78%(2007年数据,本人计算)。总之,新加坡就是李氏王朝,但经济表现却不错,这也符合理论的分析(如果其他条件与新加坡相似,北朝鲜的经济应该也会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