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531 6
2011-12-31
来源:21世纪网

三道检测为何还堵不住蒙牛毒奶?
12月26日,一乳品企业市场部负责人告诉记者,“蒙牛产品出现黄曲霉素超标,我们感觉很震惊,黄曲霉素是国家要求必检项,蒙牛作为大企业检测设备都很先进的。黄曲霉素,从原料奶到成品奶企业都可以自检出来的。”
事实上,国家对于黄曲霉素这种致癌物也是明确规定企业需要自检,从源头到产品上市要经历三个检验环节。
奶业专家王丁棉表示,牛奶成品上市前,一般要经历三次检测环节,企业收取原奶、牛奶加工环节以及产品上市前,企业都要进行黄曲霉素检测,“只要层层把关,才不会出现漏网”。
蒙牛人士告诉记者,蒙牛在收奶时以及加工过程中都进行了严格检测,没想到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企业生产乳制品许可条件审查细则(2010版)》规定,乳制品生产企业需要检测项共有37项,其中黄曲霉素M1也是明确要求为“必检项”。
王丁棉表示,黄曲霉素检测仪价格不贵,一个设备也就是4000-6000元,企业能够做到检测的。他也表示,国家要求企业黄曲霉素必须检测,全部检测是很难做到的。
中国奶业协会陈渝表示,产品批批检测费用是个天文数字,抽检方式则是便宜些。“一个中型企业,三聚氰胺一项检测费一年需要1000万元,投入比较大,乳品属于微利,企业难以做到批批都要自检,成本大。”
全行业的“风险”
“黄曲霉毒素不是牛奶出厂的必检项目,只是抽检项目”
“奶源中出现黄曲霉毒素这并不罕见,真正需要反思和总结的是,为什么企业没有发现。”王丁棉认为,在这个事件中,暴露出企业很多管理上的不足。
一个最直接的漏洞是,含有黄曲霉毒素超标的奶源,如何能够进入蒙牛的生产车间,并最终被制作成为成品?
宋亮认为,蒙牛至少在两个环节忽视了检查。首先是收原奶时没有对原奶进行有效监测,还有就是没有在出厂前对同批次的产品进行检查。
“三聚氰胺事件之后,企业收奶的时候要严格得多,但近段时间又没有那么严格。”河北沧州一奶农告诉记者,“现在企业又开始抢奶了,对奶的要求又没以前那么高。”
上述奶农告诉记者,在他所在的地区收奶的过程中,企业就没有对黄曲霉毒素的检查。
如果说在收奶环节的忽视是迫于市场的压力,那么在出厂阶段不对产品进行检查,就存在“道德风险”。
“在此次出事之前,黄曲霉毒素不是牛奶出厂的必检项目,只是抽检项目。”一位业内人士暗示记者,这样的客观情况或导致部分企业产生“侥幸”心理。
“无论企业如何解释,发生这样的低级错误,显示出企业的管理十分不到位。”王丁棉指出,对于这样的失误,应该是“零容忍”。
而更大背景是,在三聚氰胺事件发生了三年之后,乳制品行业正在迎来复兴,企业的扩张将可能导致管理水平将再度迎来挑战。2011年度,无论是原奶的收购价格,还是乳制品的总量,都已经完全超过三聚氰胺发生前的水准。而乳业巨头伊利、蒙牛以及光明,更是大肆在全国各地进行扩张。
“现在说这个问题虽然出现在蒙牛,但实际上是整个行业都存在的。”宋亮认为,在乳业复兴之际出现这样的问题,显示出“整个行业都急需要提高管理水平”。
蒙牛道歉成性
这一次,我们坚决不再相信眼泪。 乳制品新国标出台在即,刚步入复苏的中国乳业狠狠摔了一跤,蒙牛乳业无疑又成为行业黑点。 2008年,蒙牛为生产含三聚氰胺的婴幼儿奶粉对公众满脸忏悔,为保护羸弱的奶农掬出一把同情之泪。2010年,蒙牛对竞争对手作恶诽谤,加之特仑苏OMP风波未息,蒙牛再度致歉,“把头低到了尘埃里”。2011年,纯牛奶黄曲霉素超标140%,蒙牛无路可退。每一次蒙牛都老实认错,每一次都把消费者的信任蹂躏得支离破碎。当道歉成了敷衍民意的口头禅,我们心中只有深深的质疑,这家曾经名满天下的民族乳企,正以一种更离奇的方式把自己推到绝境。
每一次道歉,背后都有一桩事故;每一次道歉,都让消费者对中国乳制品深感绝望。对比两次公开致歉,我们却难以感受到乳企的“郑重”。如果道歉有用而不是搪塞,质量问题就不会一而再、再而三的重演。
“小概率事件”悬疑
尽管蒙牛宣称问题牛奶并未流入市场,但却有消费者怀疑自己买到了眉山工厂在10月18日生产的问题批次牛奶。26日凌晨,在距离眉山377公里外的四川省南充市,一位消费者发帖称买到了该蒙牛问题牛奶,并表示“一箱牛奶被我孩子喝到已经只剩5盒了”。
该消费者提供的照片中,牛奶包装盒上的生产日期和生产批次号分别为"20111018"、"G810101CCA//Zc T"。 据眉山市质监局某负责人表示,问题奶的生产日期和生产批次号为"20111018"和"G810101DFA//Zc T"。(生产批次号中的DFA分别代表了原奶储存罐号、半成品储存罐号以及半成品储存罐的使用次数) 从产品两个不同批次看,末位代码"T"均代表为眉山工厂编号产品,但这也只能代表上述消费者买到了同一天的产品,不一定与问题奶是同一个批次。
此前国家食品质检中心抽查了蒙牛11个省(区)生产企业的25个批次产品,却未公布在眉山工厂抽检的具体批次,在眉山工厂10月18日生产的其他牛奶中,是否同样存在黄曲霉毒素超标的问题,同样成为消费者心中的疑问。 眉山市质监局负责人谨慎对媒体表示,“尽管批次号和问题奶不一样,但我们并不能确实该消费者买到的牛奶是否有问题,建议向蒙牛咨询。” 对此,蒙牛发言人卢建军坚称:“消费者买到的牛奶和问题奶不是一个批次,质量是安全的”。
显然,把质量问题归结为饲料变质,长达两个月“隐而未告”,并推责眉山工厂质检员的工作失误,不能熄灭消费者心中的团团疑问。短短十年,蒙牛坐拥100多亿总资产,全国建立20多个生产基地,乳制品年生产能力达600万吨,成为草原上发迹的龙头民族乳企。 眉山工厂的质量问题只是蒙牛集团在全国数十个生产基地的小缩影,但是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如果蒙牛对公众的交代继续模糊不清,那么我们对中国乳业振兴的信心谈何而来?
道歉诚意在降温
针对蒙牛全国25个批次产品中所属眉山工厂的某一批次产品M1超标,蒙牛集团在公司网站连发两份声明,称“蒙牛集团再一次向广大消费者致以诚挚的歉意!”“在今后的工作中将更加严谨细致地执行国家和企业的各项质量和检测标准,在每一个环节上把好质量关。”然而,对于黄曲霉毒素M1在产品中为何超标,为何10月份检查结果出来,近日才公布?该公司却没有正面解释。
较之2008年蒙牛对三聚氰胺事故声色泪下的道歉,“承诺将不合格婴幼儿奶粉全部召回、五年内查出由此造成的疾患蒙牛负责到底”的诚恳,这一次公众似乎明显感觉到蒙牛的诚意在降温。27日,蒙牛在官网转载新华网报道,称“近日公布10月份检查结果,不是蒙牛所能控制的,而是国家质检部门的流程。”蒙牛乳业最大股东——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回应称,“饲料发霉,蒙牛确实有责任,公司需要反思。”
早在11月,参与制订乳品新国标的专家透露,新国标初稿由行业巨头蒙牛、伊利及光明集团等起草,成为行业内颇具争议的一段小插曲。摆在中国民族乳企面前真正的难题,不是如何摆脱插足乳业新国标制定的骂名,而是平衡好中国散养的奶源局面和提升落后的养殖水平,做到和国际先进标准并肩齐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12-31 00:52:08
蒙牛,一而再再而三的出问题,该死了!比三鹿还祸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31 00:56:29
该怎么整顿一下好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31 01:04:47
蒙牛下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31 10:49:10
官商勾结 一心捞钱 可怜了移民不起的国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31 11:21:56
蒙牛可以成为过去式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