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3168 19
2007-01-03
<P align=left>         经济学界的两场糊涂官司<o:p></o:p></P>
<P>      李荣田<o:p></o:p></P>
<P>近二十多年来,在抽象劳动是不是适用于一切时代的范畴这个问题上中国经济学界展开了两场争论。第一场争论发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在那场争论中,彭迪先等学者阐述了他们所坚持的抽象劳动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的观点(彭文见《经济研究》1980年第9期),丁学良等学者阐述了他们的抽象劳动是适用于一切时代的范畴的观点(丁文见《经济研究》1981年第7期)。第二场争论发生在2004年至今(见中国政治经济学教育科研网)。在这场争论中,何青等学者的观点与彭迪先等学者的相似,奚兆永学者的观点和丁学良等学者的相似。<o:p></o:p></P>
<P>在这两场争论中,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现象:双方在抽象劳动的内涵上不存在分歧,却在抽象劳动是不是适用于一切时代的范畴问题上存在分歧。这个现象本身就是一种逻辑上的混乱。逻辑学告诉人们,当人们在某个范畴的内涵上不存在分歧的时候,在这个范畴是不是一个适用于一切时代的范畴的问题上是不可能存在分歧的。范畴是客观事物的普遍本质在人的大脑中的反映,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是存在于一切时代的,它就是适用于一切时代的;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是存在于某一个时代的,它就是适用于某一个时代的。所以,只要我们看清楚了某个范畴所反映的客观事物,这个范畴是不是适用于一切时代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由此看来,参与这两场争论的双方都没弄清什么是抽象劳动。因此我们可以说,发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的那场争论和2004年开始的争论,打的都是糊涂官司。因为这两场争论打的都是糊涂官司,争论肯定是没有结果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那场争论就是无果而终的,最近发生的这场争论也必将无果而终。<o:p></o:p></P>
<P>鉴于此,笔者以为,关于抽象劳动是不是适用于一切时代的范畴的争论是多余的,当务之急是弄清什么是抽象劳动。<o:p></o:p></P>
<P>那末,什么是抽象劳动呢?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发表了若干篇论文。笔者研究的结论是:抽象劳动是被人们假设成没有形式上的区别的劳动,或者说是被人们同样看待的劳动,还可以说是只在量上被计较的劳动,简称为“唯量劳动”、“积数劳动”或“通用劳动”。<o:p></o:p></P>
<P>马克思认为,抽象劳动是具体劳动的“对立面”(见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资本论》第73页),所以,弄清楚了什么是具体劳动,也就弄清楚了什么是抽象劳动。笔者还曾研究过具体劳动。通过研究,得出了具体劳动是在人们的消费中不能通用的劳动的结论。<o:p></o:p></P>
<P>《资本论》中所说的抽象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所以,弄清楚了什么是价值也就弄清楚了什么是抽象劳动。笔者还曾研究过价值。通过研究,得出了价值是被人们假设成没有种类区别的劳动产品的结论。<o:p></o:p></P>
<P>下面,摘录几个笔者所发表的论文中的片段:<o:p></o:p></P>
<P>马克思写道:“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同上书,第60页。)在这里,马克思把抽象劳动定义为“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什么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呢?“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是站在生理学家的角度去看的劳动,也可以说是生理学家眼中的劳动。生理学家眼中的劳动有什么特点呢?生理学家在看劳动时,是假设劳动没有形式上的区别的。当生产者向他说明自己如何耗费劳动力时,他是不会问生产者从事了哪种劳动的,他只关心生产者进行了多长时间的劳动,劳动强度如何。因此我们可以说,“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是被人们假设成没有形式上的区别的劳动。<o:p></o:p></P>
<P>马克思还写道:“另一方面,只有在每一种特殊的有用的私人劳动可以同任何另一种有用的私人劳动相交换从而相等时,生产者的私人劳动才能满足生产者本人的多种需要。”(同上书,第90页。)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抽象劳动是能够满足生产者本人消费中多种需要的劳动。那末,能够满足生产者本人消费中多种需要的劳动是什么样的劳动呢?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每个生产者都从事某一种劳动,他们的劳动只能满足他们本人的消费中的一种需要。可是,他们进行劳动的目的却是满足他们本人消费中的多种需要。因此我们可以说,能够满足生产者本人消费中多种需要的劳动是代替多种劳动的劳动。在人们的消费中不能通用的东西,人们硬是要它们互相代替,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这就是人们强制它们在人们的消费中通用。<o:p></o:p></P>
<P>有的同志可能会问:既然形成价值的劳动是积数劳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称作 “抽象人类劳动”(《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1页。)又作何解释呢?这个问题可以这样回答:<o:p></o:p></P>
<P>列宁说:“不钻研和不理解黑格尔的全部逻辑学,就不能完全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特别是它的第一章。”(《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2版,第151页。) 在《资本论》第一章的写作过程中,马克思使用了黑格尔的表达方式。黑格尔的表达方式是通过描写精神世界描写物质世界的表达方式,他所描写的精神世界中的概念都是绝对概念,而绝对概念的“外化”物就是他所要描写的客观实体。马克思在描写商品价值实体时所要描写的客观实体是积数劳动,由于使用了黑格尔的表达方式,马克思就把积数劳动描写成了“抽象人类劳动”。那末,“抽象人类劳动”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呢?前面我们在论述什么是价值时引用了马克思的一段话,从那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抽象人类劳动”这个概念的产生过程是人们在心目中有意削去“劳动”二字前面体现劳动的质的差别的限制词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把“抽象人类劳动”理解为“人们在心目中特意保留的‘人类劳动’”。那末,人们在心目中特意保留“人类劳动”是怎么一回事?事情是这样的:重工主义者在谈论商品价值的创造问题时,只提“工业劳动”这个语词,重商主义者在谈论商品价值的创造问题时只提“商业劳动”这个语词,重农主义者在谈论商品价值的创造问题时只提“农业劳动”这个语词。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是无所重主义的价值理论。无所重主义者在谈论商品价值的创造问题时似乎应该只提“人类劳动”这个语词。可是,这样做是不允许的,因为“人类劳动”这个语词本身不具备表达无所重主义思想的功能。亚当·斯密在发展价值理论时没注意到“人类劳动”不具备表达无所重主义思想的功能这一点,用把“人类劳动”引入价值理论的方法表达了他的无所重主义思想。马克思由于特别看重亚当·斯密这样做的主观动机,在创立自己的价值理论时保留了亚当·斯密价值理论的痕迹,继续使用“人类劳动”这个语词。可是,要想保留一个不能准确地表达所要表达的思想的语词,就必须采用另外一种表达方式。于是,马克思采用了黑格尔的表达方式。他给“人类劳动”加了“抽象的”三个字。由于加了“抽象的”三个字,“人类劳动”这个语词的含义已与它原来的含义不符。“人类劳动”本来是一个关于劳动的普通属概念,加了“抽象的”三个字之后,它就变成了“工业劳动”、“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等关于劳动的种概念的对立概念。而把属概念和种概念对立起来,就使二者都变成了黑格尔逻辑学中的绝对概念。因此我们可以说,马克思在“人类劳动”前面加“抽象的”三个字是想向人们说明这样一层意思:不能把“人类劳动”看作关于劳动的普通的属概念,而应该把它看作一个人们用来表达无所重主义思想的语言工具。那末,什么是无所重主义呢?人们对劳动无所偏重,就是对任何种类的劳动都无所歧视。而对任何种类的劳动都无所歧视实质上就是同等看待任何种类的劳动。人们同等看待任何种类的劳动是怎么一回事?人们同等看待任何种类的劳动的具体表现就是在心目中只保留劳动的量。<o:p></o:p></P>
<P>马克思在论述具体劳动时写道:“在产品普遍采取商品形式的社会里,也就是在商品生产者的社会里,作为独立生产者的私事而各自独立进行的各种有用劳动的这种质的区别,发展成一个多支的体系,发展成社会分工。“(同上书,第56页。)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使用价值的生产者,必须是多行业的,服从社会分工的。生产者必须服从社会分工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任何一种劳动都不能满足人们消费中的多种需要。因此我们应该这样理解马克思的这段话:劳动在人们消费中的适用范围是极小的。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给具体劳动下定义:具体劳动是在人们的消费中不能通用的劳动。<o:p></o:p></P>
<P>在《资本论》中,为了说明什么是价值,马克思打了一个比方,这个比方是这样的:“为了确定和比较各种直线形的面积,就把它们分成三角形,再把三角形化成与它的外形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底乘高的一半。”(同上书,第50页。)在这个比方中,各种直线形代表不同种类的劳动产品,化为底乘高的一半的直线形代表价值。在这里,各种直线形是原有的物,底乘高的一半是人们假设出来的东西,而直线形是有种类区别的,底乘高的一半是没有种类区别的。由此可见,价值的形成是由于人们对劳动产品实施了假设没有种类区别这样一种活动。因此我们可以说,价值就是被人们假设成没有种类区别的劳动产品。<o:p></o:p></P>
<P>马克思曾经这样描写价值的形成过程:“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可是劳动产品在我们手里也已经起了变化。 如果我们把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抽去,那么也就是把那些使劳动产品成为使用价值的物质组成部分和形式抽去。它们不再是桌子、房屋、纱或别的什么有用物。它们的一切可以感觉到的属性都消失了。它们也不再是木匠劳动、瓦匠劳动、纺纱劳动,或其他某种一定的生产劳动的产品了。”(《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0-51页。)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价值的形成过程就是人们“抽去”劳动产品的形式的过程。那末,什么是“抽去”呢?弄清什么是“抽去”是弄清什么是价值的关键。马克思写道:“人们使他们的劳动产品彼此当作价值发生关系,不是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物只是同种的人类劳动的物质外壳。恰恰相反,他们在交换中使他们的各种产品作为价值彼此相等,也就使他们的各种劳动作为人类劳动彼此相等。”(《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0-91页。)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抽去”是一种物质性的活动。“不是因为在他们看来”一语说明,价值不是人们“看”出来的。“使他们的各种产品作为”一语说明,价值是人们“做”出来的。由此可见,价值是人们以劳动产品为“原料”“做”出来的一种东西。人们怎样把劳动产品“做”成价值呢?“抽去”作为一种物质性的活动,只可能有一种解释,那就是“假设没有”。因此我们可以说,人们以劳动产品为“原料”“做”价值的过程就是人们假设劳动产品没有形式上的区别的过程。<SUP><o:p></o:p></SUP></P><b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3 17:47:04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1-3 19:33:00
老生常谈+无稽之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4 21:27:00

回复:(confuse)[原创]经济学界的两场糊涂官司

马克思所谓“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也就是说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抽象的人类劳动;而你又说《资本论》中所说的抽象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劳动。还有什么可说的呢?究竟是要先弄清抽象劳动,还是先弄清价值呢?其实,这都是误区,每个命题都是伪命题,因为他没有存在的现实基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5 01:05:00

兄弟有如下理解,分别是:1、抽象劳动,就是内涵意义上的劳动,如果“人”、“水果”的内涵,都是抽象的。

2、假若张三用人力生产小麦,用了10天具体劳动,李四用牛耕作收获小麦,用了5天具体劳动,那么,由于两者的小麦可以被看成是等同的,因而,张三的具体劳动,和李四的具体劳动,就可以比较了,也就是可以直接从劳动时间的长短上去看了。

3、在劳动价值的概念之前,先假定一个自然价格的概念(例如亚当斯密就用过这个概念,这里借用,意思相近,是指人拿劳动与自然相交换获取产物,从而有:具体劳动过程=具体劳动结果=具体质量数量的产物),有了自然价格之后,经过了市场交换,产生了劳动价值,劳动价值又指抽象劳动时间。请看人大经济论坛学术交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 从具体劳动到抽象劳动等一些政治经济学问题的探讨 https://bbs.pinggu.org/thread-130479-1-1.html

对一些基础概念,有重新理解与解释的需要吧。还有好多东西,被我们忽略了,或我们没看到,这当中包括马克思可能也有一定失误,也包括我们可能没有确切地理解马克思,等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5 01:08:00

那末,什么是抽象劳动呢?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发表了若干篇论文。笔者研究的结论是:抽象劳动是被人们假设成没有形式上的区别的劳动,或者说是被人们同样看待的劳动,还可以说是只在量上被计较的劳动,简称为“唯量劳动”、“积数劳动”或“通用劳动”。

赞同上述观点。另外,兄弟觉着,假若上述观点正确无疑,那么,进一步的问题就是:上述观点在什么前提、基础上成立呢?是需要作出探讨和解释的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5 01:14:00

“因此我们可以说,价值就是被人们假设成没有种类区别的劳动产品。”

那么,按通常的语言来说,这也就是说:价值就是抽象的商品(或使用价值)。这是用通常的语言做的描述,其实质内容不一定必然有错或矛盾。

请看https://bbs.pinggu.org/thread-130479-1-1.htm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