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3481 24
2012-01-06
1240 次点击
5 个回复

0 次转到微评



苦才 于 2012-1-5 16:23:39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经济风云

按照我的理论,交换是是生产的一个步骤。

交换的唯一原则就是自由。

如果两个物品是对一个来说是等价值的,那么他就没必要交换。如果要进行交换就要消耗体力。所以交换所得的物品的价值一定大于自己拿出来交换的商品。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第一篇第六单《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中写到。“例如在一个狩猎的民族里,如果捕杀一头海狸通常需要捕杀两头鹿的劳动量,自然而然一头海狸就应当交换或值两头鹿。”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误导。

曼昆Mankiw在《经济学原理》第一章的原理一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中写道。“关于做出决策的第一课可以归纳为一句谚语“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为了得到我们喜爱的一件东西,通常不得不放弃另一件我们喜爱的东西,做出决策就是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这间权衡取舍。”

但事实上我们的交换并不是这样的。如果从哲学上来说事物必有利弊,这只是一种伪哲学模糊的说话。我们生活只为了向有利的方面,既然是双方都自愿的活动,那么一定是对两方面都有利的事情,如果只是对一方面有利,就是强占了,对于强占不需要经济学。

因此等价值交换本身存在逻辑不能自治。因为这种认识本身就忽视了交换也是一种生产。如果不认可交换本身的价值,人们就没有市场,没有交换可言。剩下的只有奴役及强迫。

边际理论想通过产品本身的边际价值相等来论证价格相等,也一样是没有交换的价值的体现。等于是用不合理的理论,来论证一个前人的错误理论,更加是错上加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1-6 09:37:51
脑子秀逗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6 10:39:18
楼上的脑子生锈了还在我的贴子里说出来.
呵呵,真是可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2 16:42:23
按照《东方经济学》,在经济学三角形中。
1》从价值上来说, 交换是一个增值过程,交换是生产过程
不增值,当然没有交换。只有脑袋生锈的人才那么干。
实施上,按照《东方经济学》,交换本身就是生产。和在工厂生产产品本质是上一致。都需要投入,都追求
价值。
没有价值的生产,理智人不会干的。
按照《东方经济学》,交换双方的价值都增加了,总价值也增加了。这个总价值的增加量就是参与交换的各方(包刮组织者)共同生产出来的,因为交换也是生产。

这里物没有变,价值怎么会增加?这就是传统经济学的迂腐之处,连这么一个司空见惯的事都不能解释和指导。
按照《东方经济学》,价值不是物的属性。交换前后,价值可以增加。类似地,产品从出生地运到远方的市场,价值也可能(注意是可能,不是必然)增加。
  这种增加,和劳动量没有必然关系。对愚蠢的人,付出劳动后,价值反倒可能缩小。

2》 交换必须存在 = 的关系。
这里等的是不是价值本身。
这种等可以认为是一种 相对价值 的等。

按照《东方经济学》,这种关系,就是共同受益原则。在经济学三角形属于策略层面和公平层面的东西。
交换是创造价值的劳动,创出来的价值,大家共同受益。
按照《东方经济学》,这种策略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这种策略 实际就是 价格形成机制。
按照《东方经济学》, 价格形成机制 没有客观性。 都是历史形成的,都是人类创造出来的。
价格形成机制 既要考虑 策略,又要兼顾公平。兼顾公平 就涉及到劳动价值(量)。
《东方经济学》,劳动价值(量) 不是价值。
这种等的关系 就是 价格相等。正常情况下(成熟市场),价格是考虑了交换后可能的增值,
共同受益分配系数,必要劳动量等等。
这样, 价格 可以理解为 在一定生产关系的社会下预期的价值。如果不交换,就没有这个预期的价值。
交换中, 是按照 预期的价值 等值 交换的。
等值 一般是从社会的角度看的,因为 预期的价值 是由社会确定的。具体个人实际获得的价值可能高于或低于
这个值。但是,一定比交换这种生产发生前自己产品的价值要高。否则该生产不会进行,除非脑的生了锈。
价格和价值不成正比。价格是有主观的策略决定的;和价值相关,但不是正比;详见《东方经济学》。

《东方经济学》,价格被赶出了核心层,而是一个需要被解释的社会现象而已。


3》 等值交换,价值增加,并不能保证公平
只要不是强迫的交换,双方的实际价值一定都是增加的。但是,这不能保证是公平的。
这种不公平,是其它生产环节传递过来的。如资本主义社会,现在的中国也存在。
这在《东方经济学》中,称为“奇异解”。
具体来说,社会的不公,使得交换的一方的边际价值,急剧下降。 用着这样一个“被”下降的价值,参与交换,自然不公平。
比如,中国食利阶层,垄断了生产资料,控制了共同受益系数。
生产,不是只要劳动力就能进行的。缺乏生产资料的劳动阶层,其劳动力的边际价格急剧下降。从而受到“法内的剥削”。

欢迎参观本人博客及《东方经济学》http://mdyblog.blog.163.com,共同切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2 22:24:28
支持楼主的观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2 23:08:42
楼主像大多数人一样,没有理解作为宏观经济学的“马克思经济学”之中的等价值交换“价”,与个人之间以效用价值或者主观价值作为交换出发点或者目的的“价”之间的差别,前者以整个社会系统作为参照系,或者以个人作为参照系,理解这一点就明白等价值交换的原理并不都是错的,而是,在某种情况下也存在对的现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