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将于1月6日召开。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不同,金融工作会议的关注点不在货币政策,而是在金融体系的发展和改革。此前的三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都涉及金融改革,核心则是国有银行改革这条“红线”。现在的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会重点讨论什么呢?
据媒体报道,早在2010年初,包括中财办、中编办、国研室、发改委、财政部、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在内的20个部委办局“总动员”,分头领衔由国务院直接部署的“15项重大金融课题”,包括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制度、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安邦特约经济学家巴曙松表示,“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将定位于后危机时期的危机消化。”还有媒体称,此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将确定成立“金融国资委”的问题。
对于本次金融会议的具体议题,市场高度关注。不过在我们看来,与其猜测会议有哪些具体内容,不如分析中国金融体系面临的形势和问题更重要,抓准了这些问题,就知道今后中国的金融改革必然要做哪些事。
从国内外的形势来看,有两个大的方面值得关注:一是关注在国际金融剧变之下,如何保持中国金融体系的健康,避免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巴曙松对此表示,会议的重点之一是,“借鉴欧美金融业在危机中暴露出的问题,完善中国的金融监管。主要包括:如何健全宏观审慎监管机制?如何防范系统性风险?如何强化对大而不能倒的金融机构的监管?如何金融监管协调机制?”
另一个重要问题则是:中国的金融体系如何向中国市场提供服务?从历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主题和中国金融业这么多年的发展来看,过去的改革主要是围绕国有金融机构的改革来进行的,重中之重则是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1997年11月的第一次金融工作会议主要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布局,为剥离数万亿坏账提前安排;2002年2月的第二次金融工作会议,在中国入世的背景下推动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成立了中国银监会;2007年1月的第三次金融工作会议,重点则是安排中国农业银行的改革。
经过了十几年的折腾,国有金融机构的改革算是基本完成了,而这些宝贝疙瘩现在开始在国内市场变得身强力壮了。在这些改革告一段落后,下一步金融改革和发展的主基调,应该是向中国经济和市场提供有质量的金融服务。当初全国人民为国有银行改革付出了巨大的成本,仅剥夺坏账就掏出了数万亿,现在应该是中国的金融体系开始回报中国经济、中国市场的时候了。
虽然中国金融体系的市场化程度在加深,但坦率而言,金融机构的市场化服务能力并未显著增强。2011年一个突出的例子是,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恶化,开始危及很多小微企业的生存。这里既有金融市场不开放、民间资金难正规进入的原因,也有现有金融体系不愿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原因。农村金融服务缺失的情况同样如此。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面向未来,中国金融改革的方向应该转变了,要从国有金融机构的改革与发展转向满足中国市场的金融服务需求,转向继续消除金融市场化的障碍,推动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对内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