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5963 31
2007-01-04
<P >一位美国商人说:一个人可以失去财富、失去职业、失去机会,但万万不可 <BR>失去信誉。 <BR><BR>  一群美国中学生,在完成一项生物课作业时抄录了某网站提供的一些材料。 <BR>竟在全美引发轩然大波。 <BR><BR>  据2 月14日的《纽约时报》报道,美国堪萨斯城郊的一所名叫Piper 的高中, <BR>118 名二年级学生被要求完成一项生物课作业,其中28名学生从互联网上抄袭了 <BR>一些现成材料。此事被任课女教师Pelton发觉,判定为剽窃,于是28名学生的生 <BR>物课得分为零,并面临留级危险。在一些当事人家长的抱怨和反对下,校方要求 <BR>女教师提高那些学生的得分,这位27岁的女教师愤而辞职。 <BR><BR>  面对社会舆论压力,学校董事会不得不在体育馆举行公开会议,听取各方意 <BR>见。结果绝大多数与会者支持女教师。该校近半数教师表示,如果校方降格满足 <BR>少数家长修改成绩的要求,他们也将辞职。他们认为,教育学生成为一名诚实的 <BR>公民远比通过一门生物课更加重要。Pelton则说,她在带学生的第一天,就和学 <BR>生订下规矩并由家长签字认可。规矩称:" 所有布置的作业都必须完全由学生自 <BR>己独立完成,欺骗或剽窃将导致课程失败。" <BR><BR>  女教师每天都接到十几个支持她或打算聘用她的<U>电话</U>。一些公司已经传真给 <BR>学校索要当事学生的名单,以确保公司今后永远不会录用这些不诚实的学生。一 <BR>所大学在本月上旬的入学考试中对一位身着Piper 学校T 恤衫的女孩子说:" 不 <BR>要欺骗啊。" 当地一位女士对电视台记者忧心忡忡地表示,她非常担心今后本社 <BR>区的人出去会被贴上不诚实的标签…… <BR><BR>  这里,我们无法笑话美国人的小题大做或杞人忧天,感觉到的只是" 诚信" <BR>二字那沉甸甸的分量。这二字之于美国绝大多数民众,虽不能说重于生命,却是 <BR>立足社会之根本——这也是我在美国生活学习一年感触最深的景象之一。 <BR><BR>  信用记录,从现在做起 <BR><BR>  刚到美国,想开部手机。面对铺天盖地报纸广告上五花八门的手机优惠计划, <BR>我喜滋滋选择了AT&T公司的一种月费29.99美元、可免费在东部七八个州每月打 <BR>650 分钟、手机仅售20美元的计划,却被无情拒绝。试了其他几个公司,也不行。 <BR>人家不看你手中的绿票子,只朝你要信用卡。于是我等可怜的无卡一族惟一的选 <BR>择就是,至少花100 多美元买部手机,每月预交数十美元以上的手机话费,每分 <BR>钟都要扣款。 <BR><BR>  不甘心,赶紧申请信用卡。Master, Visa, American Express等大信用卡公 <BR>司逐一尝试,代理信用卡的多间银行和AT&T之类大公司的码头也相继拜过,竟又 <BR>连连碰壁,理由只有一个:我没有信用记录。换句话说,我这个外国佬因为在美 <BR>国还没有借钱还钱的记录,目前得不到人家的信任。 <BR><BR>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于是老老实实开始建立信用记录,诸如按期交纳 <BR>电话费、用商场的购物卡购物再按期把支票寄去、尽量多和外界发生些借钱还钱 <BR>的交易,等等。后来,在美国汇丰银行的帮助下,堂堂Master卡公司终于垂青我 <BR>那一点点" 信用" ,恩准我一张Master卡。再后来,及至我临近归国,大概从某 <BR>个渠道查明我果然是位有着良好记录的信用良民,很多公司,包括我联系过的和 <BR>没联系过的,蜂拥而来,希望我使用它们的信用卡,给的限额也越来越宽,真令 <BR>人感动,可惜我已不需要这些。 <BR><BR>  美国人对自己信用记录的郑重其事,感染我也小心翼翼地对待各类寄上门的 <BR>账单。暑假出远门访问,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查看有无即将过期的账单,并赶紧将 <BR>支票一一寄出。有一次,某音乐公司在网上许诺加入其会员即可免费获得唱片若 <BR>干,可等我收到唱片时,数十元美元的账单也一并寄到,账单下一行小字称这是 <BR>寄费、包装费和人工费。我心有不快,写了一封投诉信,但也同时如数附上支票, <BR>唯恐万一道理不在我这边而落下个不良信用记录。回国前,我在报上一连三天刊 <BR>出广告,欲卖那辆随我跑了两万多公里的坐骑,报社对我绝对相信,一个电话就 <BR>答应了,说账单收到再付款。可是直到我回国前一天,账单还未寄到,真是皇帝 <BR>不急太监急。幸好在飞机起飞的当天账单收到,导致我在回国前干的最后一件事, <BR>就是将做广告的支票寄出——还掉最后一笔债。 <BR><BR>  据了解,与个人信用相比,美国公司之间的商业信用更加重要。一家公司一 <BR>旦言而无信或欠钱不还,将很难再在商界立足,甚至其商业生命将因此而终结。 <BR>由此反观国内司空见惯的三角债现象、会计师事务所造假屡禁不绝且愈演愈烈的 <BR>状况,以及很多企业借钱时是孙子、欠钱时是老子的做派,由衷感到我们离商品 <BR>经济的精髓——契约精神还真差得很远。 <BR><BR>  沐浴" 信你" 氛围,感觉真好 <BR><BR>  我想,那女教师之断然给28名学生吃鸭蛋,她当时一定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 <BR>在美国,很多事情是建立在相信你的基础上的。你说你会独立完成作业并在课堂 <BR>纪律条款上签了字(因此可视为一种契约),老师岂有不信?谁知你却没有履约! <BR>其实,在美国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以享受到被信任的愉悦。 <BR><BR>  我曾携父母去曼哈顿参观无敌号航空母舰,买票后走出人群,突然想到老人 <BR>可能有优惠,忙返回询问。售票员小姐闻讯赶紧一面赔不是,一面按老人优惠将 <BR>余款退还。她并不查看你任何证件,甚至也不去打量二老是否真老(62岁以上老 <BR>人方可享受优惠),其所奉行的恰是一个" 信你" 原则。 <BR><BR>  后来我发现,几乎所有公共场合,凡有老人或儿童减价优惠,均无需出示证 <BR>件,全凭你金口一开,人家就信了,哪怕有的老人长得很年轻,或有的儿童看上 <BR>去颇高大。人家这样信任你,再去撒谎或冒充,真是件很可耻的事。正因为这样, <BR>当有一次带女儿参观某博物馆(售票处注明6 岁以下儿童免票,而我的女儿刚满 <BR>7 岁),售票员微笑着问" 孩子几岁" 时,我稍一犹豫,还是如实说"7岁" 并照 <BR>章购票。后来我甚至为自己那一刹那的犹豫而脸红。有一次去某大商场复印一本 <BR>书,200 多页图书印完去结账,收银小姐并不查验所印页数,只凭你自己报的数 <BR>字收款,没有人怀疑你会虚报少交。 <BR><BR>  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 信你" 情景,发生在我的一系列重要访谈活动中。 <BR><BR>  我于学校进修之余,还拟完成一个庞大的计划,驾车遍访美国著名大报和大 <BR>型报业集团,并和其中发行量排行前八名的《今日美国》、《华尔街日报》、《 <BR>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华盛顿邮报》等报社的发行人或总编辑访谈。 <BR>我知道这很难,你想啊,不经过熟人介绍或大单位推荐,一名普通新闻工作者即 <BR>使在中国要见那些大报老总又谈何容易?即使有幸一见,谁又会坐下来和你谈一 <BR>个钟头?何况我是在这样一个世界报业帝国,面对新闻同行称作"big man" 的报 <BR>社老总们。他们会见我吗? <BR><BR>  但我决心一试,这决心一试的前提也出自对美国人崇尚以诚相待的信心。最 <BR>初的尝试当然多被拒绝,不少信函甚至如泥牛入海。于是我通过邮寄、E-mail、 <BR>电话将自己在中国的职业经历、研究成果、在中美文化交流方面做过的工作、自 <BR>己对对方的了解程度以及访问对自己的研究之举足轻重等等,详细告知对方。感 <BR>谢上帝,我的这些做法先后奏效,各报对我自己叙述的情况深信不疑并开始表示 <BR>出兴趣,没有任何人要求核实我提供的材料。 <BR><BR>  在随后的访问全过程(9 .11事件之后除外),我几乎从不需要出示任何可 <BR>证明我身份的证件或介绍信之类,只是在进大门时保安员要求登记姓名及驾驶证。 <BR>素昧生平的发行人、总编辑及其助手们欣然接待了我这个陌生外国人,包括陪我 <BR>参观、与我交谈、允我录音、准我拍照。其中只有两个小小的例外。一是在访问 <BR>《华盛顿邮报》前20天,该报总编辑的秘书给我发来E-mail,非常客气地希望我 <BR>寄一张名片给她,并强调那只是保卫部门需要,绝非总编辑和她本人的意思。另 <BR>一次是访问美国历史上声名显赫的一份报纸《费城问讯报》,报社一位助理总编 <BR>辑婉转来信问我,是否可以提供我所在大学的一位证明人。我便告知对方本校一 <BR>位系主任的联系地址。这样一次证明显然使他十分满意,他为我在该报安排了满 <BR>满一天丰盛的日程:分别与该报总编辑、分管发行的副总裁、分管广告的副总裁、 <BR>一位著名评论家和一位曾在中国访问过一年的普通编辑交谈,又参加其下午的编 <BR>前会。 <BR><BR>  约会既定,绝不失信 <BR><BR>  在这些访问中,各报的恪守信用也同样令我感动。我在美国的所有访问,通 <BR>常于一个月前和对方约定,<U>时间</U>精确到分。在这一个月中会发生什么?以我近20 <BR>年报纸编辑工作的经验,报社老总们的工作强度总是很大的,要面对各种变数, <BR>随时做出判断和反应,很多决策要通过例行的和临时的会议来实施,常常不得不 <BR>超时工作,相比之下,和我的约会是件十分次要的事情。那么,我一个月前的约 <BR>定会不会因变故而更改甚至取消? <BR><BR>  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各报对我的来访,一旦约定,绝无更改。有时 <BR>我不放心,在访问前还打电话去问有无变动,对方总是有些吃惊地反问:" 怎么, <BR>你打算改变约会时间吗?" <BR><BR>  也幸好他们严格守约,否则我的访问计划将被弄得支离破碎,甚至会失败, <BR>因为我的长途访问也受很多因素制约。每次出访前,我必须根据自己的计划与对 <BR>方仔细约定访问时间,并在此基础上安排行程,确定行车路线、选择停靠站点和 <BR>预定沿途旅店。我的时间有限,沿途食宿的费用也有限,一旦某一个环节改变, <BR>浪费金钱事小(旅馆客房费将从信用卡上照扣不误),影响整个访问链条事大。 <BR><BR>  例如我暑假的东北行,事先确定的访问单位就有《芝加哥论坛报》、底特律 <BR>报业公司、《波士顿环球报》等8 家单位,所有任务必须在半个月内完成,哪里 <BR>容得丝毫改变?但正因各新闻单位的守约,我此行满载而归。在全部访问中遇到 <BR>的惟一一次小小变动,是在《纽约时报》。当时我和该报分管广告的副总裁约定 <BR>了某日某时见面,但到达报社大堂和他通电话时,他充满歉意地告诉我,有一个 <BR>临时会议非要他参加不可,只好请一位部主任全权代表他和我交谈,并表示这位 <BR>部主任将回答一切本应由副总裁自己回答的问题,希望我能够满意。事后我的确 <BR>很满意,那位部主任不仅和我热情交谈近一个小时,后来还通过E-mail回答了我 <BR>的一些补充问题。 <BR><BR>  邮政环境,处处见" 信" <BR><BR>  多年来,由于国内邮局对信封规格要求愈严和电话电脑的普及率愈高,加上 <BR>有几次投递丢失、拖延和来函上精美邮票不翼而飞的经历,我与邮局打交道已日 <BR>见稀少。不料到了美国,每天离不开邮政,几乎每天都收到邮件,其数量之巨, <BR>大概要超过我在国内近10年私人邮件的总和。很多看上去极其重要的东西,美国 <BR>人都是用一纸平信送达,且万无一失。 <BR><BR>  首先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尽管美国邮局分检信函早中国多年实现了自动 <BR>化,但美国人寄信用的信封依然五花八门,小到巴掌、大到4 开报纸的信封,我 <BR>都收到过。一些美国人为了寄一些特殊的感谢卡或纪念卡之类,还常常自制信封 <BR>也照寄不误。如果你在信封里鼓鼓囊囊地揣些东西,例如胶卷、唱片,竟也能寄 <BR>出。我在美国先后冲印过近20卷胶卷,全部是用信封寄出并收回的,尽管信封里 <BR>装一二只胶卷,简直有些滑稽。由于既可以省去到超市送取胶卷相片的麻烦,又 <BR>能节省些费用,很多美国人都喜欢用这种方式洗印照片。和一位美国朋友谈及此 <BR>事,她认为这很正常,说你一旦交邮,就是对邮局的信任,只要地址写对邮资付 <BR>足,邮局一定会受理。 <BR><BR>  不仅信封五花八门,信封内还常常包含着很重要的东西。到美国的第二天, <BR>我就去申办社会安全号。这社会安全号可是在美国生存不可缺少的物件,收入、 <BR>纳税、有无犯罪等各种个人记录都与之挂钩,雇佣无安全号的雇主将被视为违法。 <BR>到学校听课、办医疗保险、考驾照等等,也都会被要求填写社会安全号。这么重 <BR>要的东西,他美国人也是一纸平信寄出,并不需要签收。还有驾照,这是美国除 <BR>了公民证、绿卡之外最硬的个人证件,因为通过驾照上的信息,警察可以从电脑 <BR>调出包括你出生、国籍、住址、社会安全号在内的一切个人记录。怀揣一个驾照, <BR>你就可以出入一切场所,包括乘飞机。如此重要的驾照,也源自一封无需签收的 <BR>邮件。诸如此类还有银行支票、汇票、银行卡、信用卡、借书证、账单等。 <BR><BR>  美国的家庭信箱,通常竖立在马路边上,且均不上锁,邮件放在里面等候邮 <BR>递员来取。但依我个人及我认识的所有朋友的经历,无论多么重要的邮件,从未 <BR>丢失。起初我将胶卷放入信箱还有些忐忑(重要的胶卷一旦丢失,损失将永难挽 <BR>回),后来也就坦然了。一年内我先后寄出约50张付账的支票,张张安全。 <BR><BR>  惭愧,自己有过一次" 不信" <BR><BR>  不过说来惭愧,我在美国还是撒过一次谎。有一天,我的助手克里斯蒂,一 <BR>位大学4 年级女学生,在聊天时突然问我:" 听说中国有很多人爱吃狗肉,你吃 <BR>吗?" 这句话一下让我紧张起来。 <BR><BR>  不在美国生活,很难体会美国人对狗的宠爱。美国的狗,大概比人少不了多 <BR>少。一家人养两三只狗的并不少见。逛超市若不懂英文,一不小心就可能把狗食 <BR>专柜的东西买回家当罐头吃(我的一位中国朋友即有此光荣经历)。把小宠物狗 <BR>当成家庭一员而每晚允其充当" 第三者" 睡卧于夫妻之间,也是司空见惯的。前 <BR>总统克林顿的爱犬数月前不幸葬于一中学生的车轮下,弄得克氏夫妇伤心了好一 <BR>阵子。尽管警察判定属狗违章,但肇事女学生还是痛哭不已,其父更不断向新闻 <BR>界解释自己女儿如何爱狗,说此事件将给女儿带来终身痛苦。在这样一个把狗当 <BR>人看的国度,吃狗肉成为真正大逆不道。去年纽约一家电视台播出<U>韩国</U>某餐馆杀 <BR>狗吃狗的本台记者目击记,轰动一时。纽约的韩国社区居民赶紧反击,列出大量 <BR>证据证明那家远在东亚的餐馆所杀所吃并非狗而是一" 土狼" ,并向电视台提出 <BR>强烈抗议。连唐人街的中国人也加入了抗议行列,弄得电视台经理不得不致函韩 <BR>国社区加以解释。(后来也有大胆的韩国人在报上发表评论,说仅有200 年历史 <BR>的美国人有何资格对有着悠久饮食文化的韩国人指手划脚,韩国人即使吃狗也不 <BR>是美国那类宠物狗,就像韩国人把耕牛当成朋友而不能因此指责美国人杀牛吃牛 <BR>一样。) <BR><BR>  无论如何,面对助手如此敏感的问题,我只" 王顾左右而言它" :" 很多中 <BR>国人也不吃狗肉的,特别是在大城市……" 谁知她不依不饶,蓝蓝的大眼睛继续 <BR>盯着我:" 那么你吃狗肉吗? "看着她一副严肃认真的样子,我完全失去了说真 <BR>话的勇气,只好也严肃认真地摇了摇头。她立刻释然,说她如何如何痛恨别人杀 <BR>狗吃狗。我相信,如果我的回答是相反的,极可能对她的感情有所伤害,我们之 <BR>间的合作和友谊也无疑会立刻终止。 <BR><BR>  如果不" 信" ,会怎样? <BR><BR>  在美国去各大小商场购物,出口处从未见过任何检查或防盗装置,更未见到 <BR>把门的保安。顾客偷点小东西真是天不知来地不知。事实上美国超市失窃的现象 <BR>也是有的,有段时期还较严重,前不久某女电影明星不也曾在超市偷窃? <BR><BR>  和美国朋友探讨此事时,他们都会耸耸肩说,这是没办法的,说商场总是竭 <BR>力避免任何对顾客不信任的痕迹,因此即使有人监视,也会非常隐蔽,常常是挂 <BR>一而漏万。但他们又说,在美国偷盗的犯罪成本是相当高的,哪怕是偷一件小东 <BR>西,一旦败露,其记录将跟随你终生。这话我信。有一次大学里举办盛大的人才 <BR>招聘活动,我发现,其中不少工作岗位在招聘员工时都有一条规定:近15年内没 <BR>有偷盗、诈骗或其他罪案记录。 <BR><BR>  15年啊,一个有贼心的人能守得住吗?因此,美国人都把教育孩子从小诚实 <BR>守信,作为自己重要的责任。一些报刊上也在探讨父母如何在孩子面前以身作则, <BR>培养孩子的诚实。我女儿在美国一间小学上一年级,她最怕我到老师面前说她撒 <BR>谎。有一次,她从地上拣到一枚 25 分的硬币在手上玩弄,回来却告诉我说是老 <BR>师奖励给她的。我怎么会被她所懵?立刻表示要向老师核实,她一听马上说了实 <BR>话并大哭起来,保证今后再不撒谎了。在后来一次学校收集硬币捐助公共事业的 <BR>活动中,她主动将这硬币连同我们给她的许多小硬币交给了学校。 <BR><BR>  在美国,我认识两位刚从中国来的留学生,她们周末轮流在一家香港人开的 <BR>洗衣店打工。这两人关系很好,形同姊妹,但打工理念有所不同:A 姑娘认为老 <BR>板给的工资并不高,为她干活不要太卖力气——老板在时多干点,不在时就尽量 <BR>少干甚至不干,最多装装样子;B 姑娘则认为既然老板雇了你,就该把事情做好, <BR>对人应真诚,人前人后应一样。于是,A 姑娘常常上午见洗好的衣服堆成山,也 <BR>只象征性地叠一些,直到下午老板来后才忙活起来,一面还说上午如何如何忙; <BR>B 姑娘却相反,上午总是趁客人送衣取衣的空隙,抓紧将衣服叠好打包,尽量把 <BR>任务完成在前面,有时老板在的时候反倒显得不太忙。谁知这样一段时间下来, <BR>最先不高兴的竟是那些经常来洗衣服的美国人——老板的常客。他们看不惯这样 <BR>对老板不诚实的劳动者,先后向老板抱怨A 姑娘如何偷懒、如何上午只看书不干 <BR>活,而对英语还不如A 的B 姑娘,却交口称赞。结果可想而知。 <BR><BR>  和一些在美国生活多年的中国朋友闲聊时,他们也都深有体会地告诉我,说 <BR>到给老板打工,不比在国内给一些政府部门或国营企业工作,千万别偷懒耍刁, <BR>否则心里最不踏实的是你自己,因为你随时有可能被炒鱿鱼,甚至在业界留下个 <BR>坏名声。 <BR><BR>  不诚信造成的最大灾难,莫过于安然破产案带来的影响了。美国安然公司是 <BR>世界著名能源跨国企业,资产在全美国居第七,在《财富》杂志的全球500 强名 <BR>单上列第35,去年底却突然资不抵债申请破产,造成美国有史以来最大一宗破产 <BR>案。事情到此也就罢了,政府同意拨出巨款处理善后,公司老总们仍可过上自己 <BR>富裕的生活,谁知不久便暴露出该公司一些重大欺诈行为,特别是一家享有盛誉 <BR>的全美国第五大会计公司涉嫌作伪,更引起了全国范围的信用恐慌。一家曾与之 <BR>签订意向协议准备将其收购的大公司(此举足可挽狂澜于既倒),也正因为发现 <BR>了其中一些猫腻而断然放弃收购。结果是公司一位副总裁自杀身亡,董事局主席 <BR>等负责人面临被起诉,包括联邦政府官员在内的一大批关系人有待洗刷嫌疑。有 <BR>专家撰文指出,安然事件若导致商界的诚信危机,灾难将不亚于9 .11事件。 <BR><BR>  唉,美国社会如此依赖这" 诚信" 二字,真值得我们曾信奉" 民无信不立" <BR>的同胞们认真思量。<BR ><BR ><o:p>文章提交者:sosome 加帖在 <a href="http://club.cat898.com/newbbs/list.asp?boardid=1" target="_blank" >猫眼看人</A>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o:p></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1-5 08:36:00

深有感触。

“诚信”在美国已成为基本价值观念,在整个文明社会也是主流价值观。

由于受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的影响,高校对大学生信用意识的教育几乎是空白,这显然滞后于市场经济对大学生的要求。道德教育的内容过于理论化和原则化,形式过于单调和说教,缺乏多样性和有效性。

在诚信机制方面,由于国内许多大学还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系统的大学生诚信机制,对大学生进行诚信的管理、规范和约束,使得高校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明显滞后于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5 17:56:00
“民无信不立”即诚信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市场经济也是以“诚信”为基石。大学生就业与还贷中都出现了“诚信”危机,不能不让我们深思。
在当今社会要千呼万唤诚信,这说明我们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换过程中,关于诚信的制度建设确实不如人意,我们的教育在对学生进行的最基本的教育——先学会做人这种诚信教育上缺位。如果我们的大学生选择了不诚信,那就证明我们目前的制度安排还有利于不诚信的行为,这是制度的缺憾。如何让不诚信寸步难行,使诚信成为一种风尚,这是我们应当倾力的这种诚信制度建设,当然,应该从最基础教育就开始做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5 18:09:00
言必行,行必果,果必信,人无信不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6 10:39:00

  近几年,我们国家高度重视"诚信"的内涵,并深入人心,不论是初级教育还是高级教育,已收到了良好的成效.这是令我们感到欣慰的!

  但从我们整个的国民素质来看,仍然存在着很多缺陷,与美国相比还相差甚远.仔细观察我们身边的人和事,不难发现一些弊端,不讲诚信的大有人在.

  为了我们国家的快速发展,必须将人们的诚信提为重要的议题,俗话说要"以人为本",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干成大事."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进而去感化别人.

  我们应该保持乐观的态度,相信我们的国民素质会大幅度的提高,国家会更好的发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7 09:24:00
以下是引用pagexiaoli在2007-1-6 10:39:00的发言:

  近几年,我们国家高度重视"诚信"的内涵,并深入人心,不论是初级教育还是高级教育,已收到了良好的成效.这是令我们感到欣慰的!

  但从我们整个的国民素质来看,仍然存在着很多缺陷,与美国相比还相差甚远.仔细观察我们身边的人和事,不难发现一些弊端,不讲诚信的大有人在.

  为了我们国家的快速发展,必须将人们的诚信提为重要的议题,俗话说要"以人为本",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干成大事."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进而去感化别人.

  我们应该保持乐观的态度,相信我们的国民素质会大幅度的提高,国家会更好的发展!

很好并支持!

难以想象,当诚信也成为稀缺资源时的境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