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的公司加农户的营销体制是不可能稳定的。从短期来看,这种体制对公司和农户双方都会有利,但是一旦市场出现大幅波动,则可能导致公司和农户双方的利益损失。
举一个例子,浙江有一个县生产了不少奶粉。为了提供生产奶粉的原料,当地有不少农民养了奶牛。公司与农户也签了牛奶收购合同(我记不清楚,据中央电视台的报道好象是有这个合同的),也曾给双方带来了很好的收益。但是,去年有毒奶粉事件爆光后,当地所有奶粉生产企业纷纷关门,合同无法执行。在一段时间内,农民只好把大量的牛奶倒到田里,农民损失巨大,还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据说,最后有县政府有关部门进行协调,由一家饮料生产企业负责收购和加工牛奶。
农业和农民问题单有公司加农户有不够的。如果公司加农户模式不稳定,一旦农民在这种模式的诱导下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形成了专用性资产投资,农民的损失会更大。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中国农民种果树、砍果树,养牛、杀牛,养甲鱼、杀甲鱼的事件是时有发生的。更不用说还有恶意欺骗农民的公司,如前几天报道的毒刺(种仙仁掌)事件。中国的农民真是可怜!
事实上,现在公司加农户的模式已经越来越受到农民的不信任了。这几年得到中央政府授权拥有玉米进出口专营权的吉林玉米进出口公司,在当地推行这种公司加农户的模式时,就明显得不到农民的合作。
我的结论是,公司加农户的模式要给农民带来福利增进,必须有更广泛和更有效期的制度保证,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否则只能给农民带来更大的灾难。
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安全成了人们关注的首要问题。任何一种食物从种子培养、田间管理,到农产品收获、流通、加工,直到消费者的餐桌,每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受到一种机会主义行为的干扰,最终都有可能破坏一种食物或一个地区农产品的名誉,给当地农民带来巨大的利益损失。这是为什么在发达国家,农业生产和农民问题始终受到政府、协会、公司、科研机构、以致最终消费者关注的根本原因。也是为什么农产品出口越来越向发达国家集中的重要原因。
要知道,在发达国家,无论是水果还是西红柿等蔬菜,经常有消费者在超市里拿起就吃,吃完后再到柜台交钱。在中国,我们用洗涤灵反复洗了之后,吃了还不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