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春运即将来临,而在经济学界,关于春运是否应该涨价的话题依旧长盛不衰,甚至被戏称为“月经”话题。不管很多人对这个议题有多么的不屑,但在这场争论里面,确实还有很多值得反思的问题。搞清楚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认识什么才是正确的经济学,经济学应该研究什么。
一、春运问题到底争论的是什么
我们要摸清到底双方在争论什么。双方的大致立场是:
一方认为春运排队是一种“举国浪费”, 铁道部应该通过涨价来消除这种浪费,其核心是“租值耗散”理论。
一方强调铁道部在垄断下无论如何调价(包括涨价),既无益于消费者主权的改善,也不能带来有效供给的增加,即无法解决根本的“动态效率”问题,其核心是“企业家才能及经济计算”理论。也许有人会思考两者是否能够调和,但遗憾的是,这两种理论虽然一些基本结论吻合,同被称为“市场经济学”,但究其本质却大异其趣、互不相容。
二、如何理解“租值耗散”理论
涨价派所依赖的“租值耗散”理论,看过去很高级、很玄妙(如某些人鼓吹的“永远以租值角度看世界,会奇妙无比”),但我认为,这种理论实际只是对物理力学的粗劣模仿:
第一,模仿“能量守恒”定律,存在某种自然价值,局限条件下是无主的自然资源,也可以是某种“总代价”(类同于无主的自然资源)。正如薛兆丰所辩称的,春运条件“乘客支付的总代价不变”。
第二,遵循“最大化”原理。价格是消费者在边际上愿意付出的最高代价,供给者在边际上愿意接受的最低代价(一般均衡)。因此,即使在行政垄断条件下,也存在一个被决定了的价格,该价格则决定了不变的“总代价”。
第三,从平滑世界到有摩擦力的世界。从第2点可以看出,该理论实际是以完美竞争市场(平滑世界)为理论起点,而所谓真实世界,不过是平滑世界加一个摩擦力来进行模拟。要使得作功最大化,就必须使摩擦(交易费用)最小化。
第四,从势能转换为动能。全部代价(价值)应该以货币表示才最有效率,即货币才是最佳的竞争规则。同时,排长队由于耗费时间,人们不能从事生产性活动,因此带来巨大的浪费(能量损耗)。如存在例外,也因为是别的竞争规则带来了交易费用的节约。
第五,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人只是一种被动刺激物(物体)。企业家必须遵循价格规律“涨价”,而消费者也必须适应被决定了的价格,而竞争是以价格法则定胜负,在局限条件下是对“无主资源”的争夺。
我们要指出,以上这些理论基础,由于剥离了人具有企业家才能这个最根本的特质,因此是站不住处脚的,用于指导实践也是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