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区域经济学
5186 1
2007-01-06

长株潭人才资源开发一体化的SWOT分析

摘要:人才资源开发一体化是长株潭一体化进程中的重中之重,长株潭人才资源开发的一体化就是指在长株潭这一区域内,各个开发地域单元主体为实现区域内人才开发的效益最佳化和人才价值实现充分化,通过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协调机制,形成一个全区域人才开发共同体的过程。本文以SWOT分析方法对长株潭地域内的人才资源开发情况进行分析,力图在充分了解三地人才资源开发情况的基础上对三地人才资源一体化开发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人才资源 一体化 SWOT分析

长株潭地区位于湖南中部偏东,三市地域紧密相连成“人”字形分布,是湖南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加快长株潭地区一体化的进程,是党中央、省委、省政府为了整合三市资源,带动湖南整体经济发展,打造中部地区又一城市带的重大举措。

人才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资源之一,人才资源的开发一体化与经济一体化相辅相成,经济一体化离不开人才资源开发的一体化,人才资源开发也需要以经济一体化为基础,在长株潭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缺少人才资源开发一体化是不完整的,会影响其他一体化的进程。因此必须加快三地人才资源的一体化进程。只有构筑长株潭人才市场一体化,区域内人才才能得以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人才资源才能与其他生产要素有效结合,才能实现区域内人才开发效益最佳化,只有紧紧抓住推进长株潭人才市场一体化这个核心问题,才能带动和加速解决与 “一体化”有关的体制整合、政策协调、制度衔接、服务贯通等系列问题,来有效打破行政壁垒。

1 长株潭人才资源开发一体化过程的优势所在(strength)

1.1 人才基础优势明显

长株潭三地是全省人才的聚集地,历年来三地人才总量都远远超过其他各地区、市并成逐年上上升均势。根据统计所得,截至2005年底,三市人才总量为73.2万,约占全省人才总量的26%,大大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全省院士,博士生导师等各类拔尖人才90%以上都集中在这三市 ,三市专业技术人员573681人,其中中级职称以上有257663人,长株潭高层次的人才资源在全省的优势十分明显,这是多年来三市充分重视人才培育和交流的结果。

1.2 人才资源开发极具潜力

截至2005年底,三地高校总数为59个,占全省总数的63.44%,中职类院校217个,高校教师56267人,其中专任教师为30942人,占全省的68.34%,大专院校(包括中职类和成人高教类)学生总数达到890165人,其中高等院校学生547409人,占全省总数的73.73%,高等院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为湖南全省培训了大量的人才,三地各类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也在全省占很大比重,形成了一套以社会培训机构为补充的人才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的体系。三地已经建立起一系列综合性和专业性相结合的人才交流市场,如省人才市场,长沙高新人才市场,长沙女性人才,株洲人才市场,湘潭人才市场等,这在全省都有明显的区位优势,为人才的流动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近几年来三市加大了对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力度,充分利用中部崛起的契机,成功举办了几次大型的人才交流会,如“中博士后长沙科技行”,“海外学子中国长沙行”等。这一系列的活动都扩大了三市在全国的影响,引进了一批高素质的人才,这对三市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1.3 三市人才联合开发的互动优势

自第一次长株潭三市区域人才交流会召开至今,三市联合成功举办了三次,在促进三市的人才交流中起到了积极作用,这是三市在省委省、省政府的带动下,不断的打破行政壁垒,整合三市的人才资源的结果,长株潭三市相关部门一直在加强相互之间的学习和交流,在人才规划的设计、人才的政策法规的制定和人才市场建设与合作方面中不断的打破三市的行政和其他局限,三市在各方面已经初步形成了共同的认识,形成了共赢、发展、进步的意识。三市人才市场的联网工作正在进行。与此同时,三市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正积极开展交流与合作,在科研攻关、项目开发、人才智力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三市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不仅将选聘人才的范围扩大到三市范围内,还广泛采取借用、租赁、兼职等人才柔性引进方式,推进了人才智力资源的跨市共享。

2 一体化过程中的劣势分析(weakness)

2.1 观念上的束缚

观念上的束缚一直是长株潭人才开发一体化进展缓慢的重要原因,尽管在近几年的一体化过程中各市在逐步打破过去的陈旧观念,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的干扰,三市的各人才协调机构仍然无法完全突破原有束缚,这对三地的人才交流是一个很大的约束。特别是在基层中,行政壁垒太多,存在太多的落后想法。

2.2 开发一体化举步为艰

2.2.1 起步太迟。2003年4月长株潭三市联合召开了第一次人才资源开发联席会议,迈出了第一步。但这与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正式启动相比,将近晚了20年。在这近20年的时间差距中,经济一体化与人才开发一体化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不协调状态。特别是关于长株潭青年人才开发一体化的问题,至今未提上议事日程,与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步伐相差甚大。

2.2.2 发展太慢。近年来,长株潭地区经济一体化开展得轰轰烈烈,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项目投资等多方面形成了较好的互补合作关系。但自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以来,人才开发一体化主要还停留在思想交流、理论研讨的初级阶段这难以适应经济一体化发展要求。

2.2.3 体系不健全。三市虽然进行过一引起探索,但是一直是零星、分散的试点,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以湘潭和株洲为例,两市并没有充分利用长沙的科教优势,在人才市场建设方面,三市虽有过联合招聘人才等具体行为,但离建立统一的人才市场体系依然很遥远。

2.3 一体化过程中的其他薄弱环节

从全国范围来看,三地人才开发一体化的基础仍然比较薄弱,从人才总量上来看,虽然在全省范围内有比较优势,但是与其他城市带和城市圈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在人才的结构上矛盾更为突出,中青年人才比重太低,这不利于三地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才流失严重,特别是中青年人才流失现象更为严重。以湘潭市为例,从1995年至2002年平均每年有300名市属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调出或应聘到市外工作,人才流入与人才流出之比达到了1:3。央属、省属在潭单位1996年至2002年共流失各类人才1918名,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占24%,高级职称人员占15%。这些流失的人才大多是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较高专业水平的青年人才,他们的流失使有的单位失去了顶梁柱,丧失了竞争力,有的则导致核心技术、工程项目的直接流失。

3 一体化过程中的机遇(opportunity)

3.1 世界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

从目前世界经济的运行情况来看,全球经济正处于一个高速增长的时期,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一体化的发展,在知识经济的推动下,各国和地区之间的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这些对长株潭地区人才资源的开发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有利于促进人才的交流,让长株潭地区有了更有利的引进高科技人员的机会。

3.2 人才强国战略的推动

2003年底,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专门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在党和新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会议讨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总结交流了人才工作的经验,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人才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强调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这是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对国内外形势的正确把握,它的提出和实施是我国人才工作的一大重要突破,这从宏观上给长株潭人才资源一体化开发带来积极的影响,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3.3 中部崛起带来的机会

人才开发的一体化是中部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推动力量 ,充分发挥中部地区人才资源的整体优势和潜能,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区域人才一体化格局 ,对于加速中部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 ,推动中部地域人才合作的不断深化和可持续发展 ,为争面建设小康社会 ,实现中部崛起,具有重大意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省之间必然将扩大人才交流,长株潭地区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机遇,以人才区域合作优势互补为原则,实现对人才资源的合理利用。

3.4 长株潭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的促进作用

长株潭地区是湖南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全省人才的密集区,伴随着三地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必然对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人才的需求量也会随之增多,这从客观上会促进三地人才的开发。

4 人才资源开发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威胁(threats)

4.1 全球化下的人才流失

虽然经济全球化给三市人才资源的开发带来了机遇,但是在这样一个激烈的竞争时代,由于长株潭地区的硬件和软件设置的缺陷必然会造成一部分人才的流失,这对三地人才资源的整合和调整将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4.2 区域性人才竞争带来的挑战

在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中部崛起中人才合作交流的影响下,各省、市都加大了对人才的开发力度,包括上海、北京、广州、武汉、郑州、重庆和成都在内的各个地区都制定了相关的人才开发计划,实施了各种人才培养和引进工程,全面加强了人才资源开发,在国内掀起了人才竞争的浪潮,这也给长株潭地区的人才开发带来了压力。

4.3 三市人才部门的利益协调难度大

近几年来三市人才交流部门不断突破原有束缚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是各自为政的局面仍未改变,各市人才部门的利益协调问题愈来愈突出,这严重地阻碍了三地人才的自由流动。不利于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5 对长株潭人才开发一体化建议

5.1 认识上的四个明确

5.1.1 把区域人才开发一体化看成一个动态的过程,也就是将人才开发的单元主体整合成整个区域人才共同体的过程。

5.1.2 人才开发一体化是为了实现区域共同利益的最大化,是通过人才自由流动实现人才优化配置。这也就要求我们在操作不能仅将人才流动看作一体化的目的。

5.1.3 人才开发一体化的核心是人才市场的一体化。

5.1.4 人才开发一体化最终价值取向在于区域的两个共同发展。即区域共同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才的全面发展。 

5.2 以市场导向理念为指导,坚持政府的宏观调控

市场动力是推进长株潭区域人才开发一体化的基础动力。区域内人才才能得以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这就要求以市场为主导,只有这样才能带动整个区域人才开发效益的最大化,在这一过程中更离不开政府的指导。特别是对外地来长株潭地区的优秀人才要统一优惠政策,设立政府人才引进基金,建立统一的人才引进政府资助机制。充分发挥政府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两方面积极性,采取灵活多样的人才柔性流动政策,不拘一格引才引智。

5.3 加强高校合作,培养优秀人才

长株潭地区是湖南省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高密区,在青年人才培养上拥有其他市州无法比拟的优势。区域内有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国防科大、湖南师大、湖南农大、湘潭大学、湖南科大、湖南工大等四十余所高校。要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加强校际合作,地方政府应在加强校际合作方面做出更大努力,促进高校硬软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鼓励跨校、跨市互聘兼职教授或硕导、博导。鼓励专家学者在其他高校开设课程或联合主持研究项目,合作开展科研。鼓励学生在其他高校选修课程,实现实验设备和仪器、图书资源和信息资源共享。推进校园网络联网,共同开展网络教育工作。互相借鉴人才培养、教学管理、学科建设等方面的经验,积极开展教学合作,争取在青年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上都有所突破。只有充分利用各高校的资源才能创造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5.4 共建三市互通的人才市场

长株潭三市要打破人才市场建设和运作上的行政区域界限,消除行业壁垒,实行合理布局,逐步统一人才市场准入标准、设立程序、营运规则,构建统一的区域人才市场体系。三市人才市场要加强联合,充分运用网络技术,构筑畅通、快捷、统一的人才市场信息交流平台。定期召开由三市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的人才交流大会,为外来人才及三市人才自由流动提供快捷渠道和良好服务。开通绿色通道,改革有碍于人才流动的户籍管理制度,降低区域内人才流动和开发成本,促进人才自主、自由流动。

5.5 共营环境

5.5.1 三市共同推进三市的人事制度改革

长株潭三地政府机构,要进一步深化人才选拔任用机制改革,各地事业单位要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协调职称政策,不断完善和强化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积极推行个人申报、社会评价、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单位聘用、政府宏观调控的管理模式。企业人事制度改革,要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变企业经营机制的要求,建立健全人员聘用、培养、考核、激励等制度,运用市场手段选拔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技术人才。这不仅需要市场的配置,更需要政府的协调作用,将人才资源充分置于市场之中,减少行政干涉。

5.5.2 联手打造三市良好的社会环境。

长株潭三市要着力于健全人才交流的政策法规体系,构建公平竞争的人才法制环境和人才生态环境,防止过度竞争、无序竞争和垄断现象的出现。加大对人才政策和优秀人才的宣传力度,加大人才政策落实的监督力度,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坚决制止和纠正有令不行、不尊重人才的现象和行为,努力改善人才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要创造一个既能留住人才又能引起人才的积极的社会环境。

总之,长株潭人才资源开发一体化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笔者认为必须要坚持四个一体化:管理体制一体化、运行机制一体化、法制建设一体化、人才市场一体化。在人才市场一体化的过程中,要形成以市场为导向,政府保障,社会参与的混合机制,形成一个区域内的“人才开发”共同体。

参考文献:

[1] 胡跃福 宋本江 王文强 潘小刚 许冰凌 李瑞梅 长株潭人才资源开发一体化研究[J] 企业家天地.理论前沿 2005.(05):46—47

[2] 胡跃福 宋本江 王文强 许冰凌 李瑞梅 长株潭青年人才资源开发一体化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 2005。(01):93—96

[3] “推进长三角人才开发一体化研究”课题组 长三角人才开发一体化的若干基本问题[J] 中国人才 2006.(03):44—45

[4] 王宏源 中部崛起人才[J] 人事人才 2006.(02):9—10

[5] 宋巍 国际经济竞争中人才资源流动的四个条件、四化工程[J] 商场现代化2005.(10):

[6] 陈秀山 张可云 区域经济理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7] 湖南省统计局 湖南统计年鉴[M] 2006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4-23 19:37:0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