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破解A股迷局对策 应停止股市做空机制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1月12日 15:39  
《中国经济报告》杂志
  王  健 
  中国股市进入了迷局:一面是中国GDP增速世界第一,一面是A股熊冠全球;一面是中国实体高速增长,一面是虚拟经济急速下跌,股市成经济反向晴雨表;一面是股市资金流入少、流出多,似乎缺乏资金,一面是国内社会流动性充裕,货币供给量M2高达82万亿元的天量;一面是股市跌跌不休,一面是新股持续发行;一面是股市僵户高达95%,一面是股市规模不断扩张。此等迷局导致经济增速下滑、居民投资缩水、消费疲软、错失人民币国际化的良机,因此当务之急是破解股市迷局,恢复和发展资本市场。  
  一、   中国股市迷局
  1.中国股市熊冠全球
  2011年,在全球经济与金融市场起伏不定的背景下,美欧股市尽管亦有波动,都重回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的水平。但中国A股市场连创新低,在彭博跟踪的全球89个市场指数中表现最差,以累计超过21%的跌幅位列全球表现最差的市场之列,熊冠全球。
  2.股市常见惨绿,股市一夜回到十年前
  中国股市跌跌不休。2001年6月14日,上证指数为2245点,2011年12月22日,上证指数仅为2186点!同样的十年间,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2001年12月31日的点位为10021.60点,尽管期间遭遇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现在也在12000点之上,涨幅超过20%。可中国的股市一夜之间跌回了十年前。
  3.中国A股有95%的僵户
  目前沪深股市开户的一亿多股民中,据说只有800多万户还在股市里继续进行交易,仅占全部股民5.12%,其余95%都是“僵户”。这就导致进入股市的资金变少,但股票供给却在增加,股市跌幅加深。
  4.A股成了宏观经济的“反向晴雨表”
  中国经济在世界上一枝独秀,但股市走势令人失望。与A股市场在原地踏步形成鲜明对照的是:2001年到2010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黄金十年”,年均经济增长速度超过9%,中国的GDP总量从不到10万亿人民币增长到2010年的39.8万亿元。被喻为市场经济晴雨表的A股,却成长为中国经济的“反向晴雨表”。
  5.号称“定海神针”的基金为股市下跌推波助澜
  按照证券市场监管当局的说法,每当股市出现大幅波动时,机构投资者往往是稳定股市的磐石。反观沪深股市,基金发了一个又一个,但基民股民发现它除了更乐于做波段、具有高超的吸金术外,实在没有看到什么“磐石”和“定海神针”的作用,反而给哀鸿遍野的股市投入一个个威力巨大的炸弹,加剧股市下跌。
  6.A股规模扩张,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A股具有中国特色,与国际证券市场有着明鲜的差异。国际证券市场下跌,往往是因为社会资金或企业资金不足,通常伴随着股市规模收缩的困境;而中国股市却相反,目前中国的广义货币M2高达近82万亿元的天量,货币供给充裕,大多数上市公司尤其是国有大企业的利润大幅度增长,股市上市公司的业绩良好,股市规模大幅度扩张,但中国股市却跌跌不休,令人费解。
  7.美欧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大于欧美
  在中国有资本项目管制的条件下,从理论上来说,国际资金是不能进入A股的。因此,从国际资金流动的视角而言,国际金融动荡对中国的影响应该小于美国欧洲资本市场。但在现实中,美欧债务引起的国际金融动荡对中国股市的伤害更大。在2011年6月之前,即国际金融动荡出现之前,美国欧洲证券市场指数基本恢复到国际金融危机前的水平,而中国证券市场指数还不到国际金融危机前的50%。国际金融动荡后,美欧证券市场是从高位振荡下行,而中国证券市场是从低位波动下行,因此,本轮国际金融动荡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冲击甚于美欧证券市场。
  二、   股市迷局成因
  1. 紧缩且多变的货币政策打击了股市投资者信心
  对紧缩货币政策的担忧,导致股市需求疲软。虽然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两会”一直都强调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然而,股民们看到的却是中央银行不断的、灵活地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股市投资者进入股市时,随时担心紧缩的货币政策出台,稍有盈利就从股市撤出,不愿意长期持有股票。在股市大跌、回升态势不明朗时,投资者更不愿意轻易动用撤出的资金抄股市的底,因而股市的资金流出多流入少,股市做空动能增加,股市需求减少。
  2.股市不断扩容,供给持续增加
  新股不断发行导致股市供大于求,股市易跌难涨。股市不断地扩容和上市公司再融资消息及现实,持续地增加股市的供给,奠定了股市做空的基础。股市是一个资金游戏,大盘每次下跌总是与股票供给多、资金面紧张有关。新股的不断发行和再融资,让投资者刚刚燃起的一点“希望之火”很快熄灭,A股又重蹈无休无止的调整之中。
  3.“铁公鸡”盛行
  股市上的“铁公鸡”,是指那些多年不给股东分红、对投资者吝啬而对公司高管慷慨加薪的上市公司。越来越多的“铁公鸡”导致证券市场投机盛行。面对大量几乎不分红的上市公司,投资者将资金投入股市,仅仅是为了赚取股票的差价,他们的盈利模式是追涨杀跌,获得投资收益,股市在剧烈波动中下跌。
  4.股指期货是股市暴跌的原凶
  2010年4月16日,
沪深300(
2435.219,
-0.39,
-0.02%)股票指数期货合约上市,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从此告别了只能依靠股价上涨来盈利的单边市。但由于证券市场规制不健全,缺乏对股指期货和股市做空的有效监督管理,因而,股指期货放大了下跌幅度。在股指期货推出后,投资者利用股指期货和股市双双做空,沪深两市股指即大幅跳水。股指期货既是股市下跌的拉手,也是股市上涨的推手,股市投机性更强,脱离宏观经济面持续地振荡。
  在当前A股暴跌成因的讨论中,有人认为导致A股下跌的元凶不是股指期货。
  然而,股指期货市场与股市现货市场实际上是一场“犀牛”与“大象”的角力:股指期货是“犀牛”,股市是“大象”。在这场“犀牛”与“大象”的争斗中,“犀牛”尽占上风而“大象”处于下风:
  第一,股市供给大于需求,奠定了股指期货做空的市场基础。面对一个供给大于需求的股市,做空股指期货的投机者,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消息打压股市,打击股民做多的信心,在做空股指期货的同时在股市卖出股票,使本已信心脆弱的股市更加不堪一击。
  第二,做空股指期货的投机者,利用股指期货的四大优势打压股市。每当股市大盘稍有反弹迹象,期货市场就会空单涌出。每当期指稍有犹豫时,股市指标股、银行股就会杀跌打压大盘指数。投机者们在股市和股指期货两个市场上都做空赚取丰厚的利润。
  这样看来,股指期货无疑是股市暴跌的原凶,导致股市暴跌、逆宏观经济趋势而波动,股市成为宏观经济的反向“晴雨表”。
  5.有关“国际板”的信息打击了股市
  在A股市场上推出“国际板”,无疑是对现有股市资金的分流,必然打击股市,导致股市暴跌。虽然国际板需要等待法律法规体系的健全,但是,对于信心不足、历来对扩大融资规模十分敏感的国内投资者而言,不啻晴天霹雳,股市骤然下跌。
  6.圈钱无度,上市公司高管股票套现
  上市公司圈钱无度,只要能融资,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即使融资之后并没有像样的项目。上市公司高管减持井喷,助推股市下行。2011年11月中小板、创业板公司共有258位高管出现了减持行为,减持股份合计1.48亿股,按照交易平均价或变动期间股票均价计算,套现金额合计29.87亿元,环比10月份增加了8.7倍,创下年内月度新高。上市公司高管股票频繁套现,“杀鸡取卵”式地减持,股市沦为股东或高管“资金抽水池”,加速了股市下行。
  7.国际金融世鳄暗算、做空中国股市
  在美国爆发的“做空中国概念股”浪潮,2011年下半年逐渐蔓延至香港市场。6月末以来在香港市场股价连续暴跌,已经对国内相关板块上市公司股价造成了联动影响。也就是说,国际金融巨鳄即使没有买卖A股,也可以左右A股的涨跌,尤其是有了股指期货之后,金融巨鳄可以更自如地进行远程操控了,在熊市的环境中,他们可以非常自如地利用股指期货的杠杆设计,用很少的资本持续地做空中国股市。
  三、   股市迷局对经济的影响
  1. 股市迷局降低经济的协调性,导致经济增长速度下滑
  股市迷局导致企业直接融资成本高,市场效率低下。股市跌跌不休,股市迅速集中资本、降低融资成本、促进实体经济增长的功能弱化,马克思预言的股市的“生产规模惊人地扩大了,个别资本不可能建立的企业出现了”的作用弱化,虚拟经济不能有效地为实体经济增长集中必要的资本,股市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以及带动劳动力、技术和自然资源在实体经济部门之间的优化配置的功能大打折扣,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助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也弱化,显著地降低了经济效率,导致实体经济增长速度下降。
  股市迷局,资本市场的财富正效应转为负效应,降低消费意愿,消费疲软。虚拟经济滞后于实体经济,不仅虚拟经济从业人员的收入下降会减少消费,而且虚拟资本持有者财富减少,降低消费愿意。
  股市迷局,居民投资渠道狭窄,财产性收入减少。资本市场不能为社会过剩的流动性和居民日益增长的收入提供合法的投资渠道,股票消费能力和应对通货膨胀能力下降,经济增速下滑。
  股市迷局,加剧了企业融资难。资本市场持续下行,企业难以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更多的企业依赖间接融资。而在贷款规模控制的情况下,企业间接融越来越困难,转向高利贷和影子银行高息贷款,加剧了中小企业的困难,影响了经济增长。
  2. 股市迷局导致人民币失去国际化的良机
  国际金融动荡本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良机。国际金融动荡导致国际资本市场跌宕起伏,美欧经济低迷,美元欧元双双疲软。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外汇储备独占鳌头,人民币稳步升值,中国又一次迎来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良机。但是,目前虚弱的A股市场成为放松资本项目管制的最大障碍,阻止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纵观国际货币,一国的主权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需要具备三大功能:国际结算、国际储备、国际投资。相应地,人民币也国际化需要分三步走: 第一步,人民币作为国际结算货币,已迈开坚实的步伐,如香港作为人民币离岸中心,已经积累了8000多亿人民币;第二步,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也有了良好的开局。中国已经与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将有效地推动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进程;第三步,人民币成为国际投资货币,至今步履维艰。在资本项目管制条件下,境外投资者持有离岸人民币,却不能顺利地、自由地在境内资本市场投资。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最为关键的一步,也是最艰难的一步。
  当前中国不能开放资本项目,主要障碍是A股市场极度衰弱。此时,中国开放资本项目,不仅国际游资可以直击A股,国内资本市场会先坐上过山车、而后一蹶不振,而且会冲击中国的金融体系,进而影响实体经济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