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关系的主干是人类的经济关系,经济关系的主干又是人类的财富交往关系。本文将从财富在人间的交往关系出发,去解析经济关系的两种形式以及两种分配方式和两种经济模式的特点。
经济关系由人类的经济行为所形成,而人类的经济行为是指人类生产、交往和消费财富的过程。因此,人类的经济行为自始至终不能离开人与财富的相互关系;经济关系就是通过物的关系去表现人的社会关系。但是,财富的生产主要由技术科学去研究,财富的消费主要由生活科学去研究,只留下财富的交往归经济学来研究。因此,财富的交往以及财富在交往中的形态变换成为了经济研究的主要内容。
从社会生产的不同环节出发可以将财富分为产品、商品和用品;从财富的功能出发可以将财富分为具有自然功能的使用价值物和具有社会功能的价值物;从财富的消费内容出发可以将财富分为生存资料和发展资料。
在人类发展的初期,由于财富非常缺乏,人类的经济关系也非常稀疏。当财富不断增加后,人类的经济关系才会逐渐地密切起来。原始人主要依赖自然资源来活命,发展后的人类才主要依赖将自然资源改造成得财富来活命。当财富取代自然资源成为人类主要的生存资料后,经济关系才成了人类发展的物质基础。前面讲过经济关系主要是财富的交往关系,哪么财富的交往关系跟人类的生存有何关系呢?在现实中,每个人首先是消费者,他们为了生存必须要消费生存资料。可是,每个人只有在一定的时期才能成为创造财富的劳动者。虽然他们在作为劳动者时能够为自己创造生存资料,但是当他们是纯消费者时的生存资料必须由他人来供应。所以,有许多的消费者或每个人一生中的一定时期必须依赖他人才能生存。看来,财富的交往关系对于人生非常重要,而对于纯消费者就是一条生命线。
人类的经济关系以生命的依赖为起点,这种依赖关系形成了人类最早最初的经济关系,它就叫奉献关系。这种经济关系是劳动者对消费者的财富供应关系,是劳动者单向无偿的奉献行为的结果,也是消费者满足需求共享财富的关系。在奉献关系下,人类组成了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这种单位在人类的初期就是集体劳动的家族。每一个由奉献关系所形成得经济单位都是公有制的共同体,共同体内的劳动者负责生产,共同体的消费者共享财富。在劳动者无偿地奉献出劳动产品后,共同体通过单向交往的方法把财富按需分配给所有的消费者。共同体内的劳动产物叫产品,这些产品只具有自然功能。由于在共同体内交往的财富都是产品形态,所以这种以产品为媒介的经济形态被称为产品经济模式。产品经济模式具有如下特征:早期由血缘关系组成,后来由不计利益的依赖关系的人组成;产品只能在共同体内交往;以消费者或消费为组织的目的;以整体利益为组织原则;个体利益的维护须通过整体利益的形式来实现;采用无偿的集体形态的奉献行为去创造财富;所创造的财富只具有自然功能或是纯使用价值物;产品或利益的单向无偿转让,也叫产品或利益的按需分配。为什么要在共同体内实行按需分配呢?那是因为:原始人的物质财富非常稀缺,这些财富主要是让人活命的生存资料,这些资料主要用于满足人们的生存需求。生命应该高于一切,满足生存的需求也就高于一切。因此,对于人类的生存需求必须要按需分配。
随着生产的发展,人类的财富也出现了剩余。当财富的种类从生存资料提升为发展资料时,当不同产业的交往成为生产发展的必要前提时,人类对那部分用于生产发展的资料已不能再采用人人有份的分配方法了。因此,人类必须发明一种可以在不同共同体间交往的、利于发展资料合理配置的、能够提高生产效率的、促进社会进步的财富交往方法,这一方法就是交换行为。这一方法把共同体内的单向无偿交往转变为在共同体间双向有偿的交换,把不同集团不同产业不同利益不同产品的劳动者连接在了一起。动物们可不懂交换,远古原始人也不懂交换,只有生活在近五千年私有制时期的人才懂交换。交换行为是人类高于动物的重要特征,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经济行为。
由奉献关系所形成得交往只限于共同体内,因此这种关系比较狭隘。由交换关系所形成得交往可用于共同体之外,因此它比较广泛。由于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大,那些遥远的世界各地也缩小为了地球村。在交换关系下,不同的生产者被整合在社会分工的商品生产体系之中,不同品种的财富可以有偿地随意交换了。财富的互补让生产的效率大大地得以提高,人类的财富也多多地得以涌现。
现 在我们来分析一下由交换行为所形成得交换关系。首先,交换的双方是两个具有独立利益的个体或共同体,“他们必须彼此承认对方是私有者。”(“资本论”第一卷第102页)其次,双方生产的财富都从产品变成了具有私产性质的商品。最后,这些不同种类的商品采用双向有偿的方法相互交换。交换关系是一种真正的社会关系,是超越血缘关系的经济关系,它能形成交换双方各自占有各自商品的权利,还能形成默契下的法权平等意识。虽然这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别人需求的对象,但是商品所包含的价值和利益却是自身法权的象征。商品特性中价值的私有性与商品本身使用价值的社会性让商品成为一种社会性的矛盾体,这种矛盾即为交换提供了保障,也为矛盾的解决提供了方法。商品这种价值物对于生产者来讲是直接的法权利益和间接的使用价值,而对于对方来讲是直接的使用价值和间接的价值。财富从产品变为用品的过程中插进了一个中间的媒介,这个媒介是在共同体内财富交往所没有的商品形态的财富。因此,由交换行为所形成得双向交往是一种间接性的交往,是借助于价值形态的商品所进行的使用价值形态的产品的相互交往。由于在共同体间经济交往的财富是商品,所以这种以商品为交往媒介的经济形态被称为商品经济模式。商品经济具有如下特征:由两个以上的利益独立的经济单位构成,每个单位都是具有独立法权的“私有者”或私有集团,每个单位所生产的产品都须转换为商品这种间接的使用价值;商品在不同的共同体间平等交换;商品生产以生产者或生产的保障为组织的目的,因此商品生产是一种供需平衡的经济体制;以生产者的个体利益为组织原则,以追求利润或价值为组织目标;等价的交换并不损害个体利益,有偿的交换让利益的转换得以平衡;采用有偿的私人劳动去创造财富;必须生产具有双重价值的商品;商品在利益不损失前提下的等量交换,也可以叫商品或利益的按劳分配。为什么要在商品经济中实行按劳分配呢?那是因为商品经济是一种劳动至上的体系(生命在产品经济体系中才至上),在商品经济体系中,生命的地位已被生命力的地位所取代,人权也被法权所取代。谁创造了财富,谁才有资格占用财富。商品体系是劳动者的乐园,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商品体系却不是消费者的天堂,那些不能劳动的纯消费者将会不得生存。虽然消费者有许多的需求,但是商品体系只能满足那些具有购买力的需求。把消费需求的满足从所有的消费者缩减为具有劳动能力的部分消费者,把无限的满足缩减为有限的具有购买力的满足,这就是经济原理在作怪。但是,这一改变却让生产与消费达到了供需的平衡,并让生产的损耗能够得以补偿,有利于再生产的扩大。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人类的经济关系有两种。一种是奉献关系,它形成产品经济的模式,对消费实行按需分配的方法;另一种是交换关系,它形成商品经济的模式,对消费实行按劳分配的方法。在产品经济下生存的人都是自然人,他们之间通过血缘关系形成相互依赖的“人的依赖关系”。由于人的依赖不讲利益得失,相互间的交往才采用单向无偿的奉献方式。人类的奉献行为能体现人性中的爱心和情谊,被单向转移的财富也成了“爱”与“情”的信物。在商品经济下生存的人都是“经济人”,他们之间的利益相互独立,只是通过劳动产物的交换才形成一定的社会联系,并形成相互为对方服务的“物的依赖关系”。由于物的依赖中的人对利益比较计较,相互间的财富交往才采用双向有偿的交换方式。双向的交换主要体现了人的独立性和权利的明晰化,被双向转移的财富也成了“无情无义”的法权的替身。谁占有了商品,谁也就取得了社会性的法权。谁占有了货币,谁也就取得了满足消费的购买力。虽然两种经济模式具有明显的对立,但是两者还是有必然的联系。首先,产品经济模式是所有经济关系的原始基础,也是所有经济关系的联系起点。其次,商品经济模式是在生产方式进入到私有制时期才出现的一种新型的经济关系,是将生产从家族扩大到社会的必然过程。虽然在商品经济中的人性有些失落,但却产生了一种更全面更科学更经济的法权人性模式。其实,商品经济不可能独立存在,它必须以产品经济的存在为基本经济单位。或者说,产品经济是商品经济的交往起点。当商品经济有些片面的按劳分配只把财富分配给生产者时,每个基本经济单位的产品经济共同体又把这些财富通过按需分配的方式分配给所有消费者。因此,两种模式的互补让人性的实现得到了全面。
人类的两种经济关系早已存在,但是两者的区分却并不常见。由于经济学产生于交换关系出现以后,所以它解释的经济关系主要是利益关系,而不计利益的奉献关系经常被排除在外。因此,重视奉献关系对经济的作用应该提上日程,而且它还是中国传统意识的理性表现。伟大的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就发现:奉献关系是人支配生产的过程,交换关系是生产支配人的过程。也可以讲,奉献行为是人类主动的主观行为,交换行为是人类被动的客观行为。因此,人类才无法主宰商品经济中的价值规律。这也说明,人类的社会运动始终要受到大自然自然规律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