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990 1
2012-01-16
金融与核物理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 吉莲•邰蒂

2012年欧洲会发生金融“熔毁”(meltdown)吗?在投资者对银行“有毒资产”(toxic assets)感到恐慌之时,糟糕的政策决策会引起“链式反应”(chain reaction)吗?如果是这样的话,欧洲的银行会变得具有“放射性”(radioactive),把“放射尘”(fallout)扩散到全球市场吗?还是说,问题将得以“遏制”,“爆炸”(explosions)将被“拆除引信”(defused)?

这些问题眼下正压在投资者的心头。但在所有关于经济学的辩论中,值得思考不仅是原始数字,还有相关术语。在危机绵延了数月之后,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几乎已经完全习惯了那些被四处传播的用语;在2011年之后,报纸上大字标题中的危机已经无法让人产生震憾感。
我最近参加了一个跨学科会议,会上讨论了21世纪各个不同生活领域中的系统性风险。我和一些工程师及核物理学家聊了聊,他们调侃说,看到人们现在谈论金融问题时经常引用核领域和原子科学的术语真是有趣。“好像不借用(核行业)术语就没法再谈论金融问题似的。”一位物理学教授笑着说。他承认,对于这种语言上的扭曲,不知道自己应该感到得意还是失望。
比方说,如果你盘点一下Factiva这个新闻数据库,你会看到,在有关欧元区的文章中,“熔毁”和“放射尘”这两个词语被使用了2000多次。在有关银行的文章中,“有毒”被提到的次数不相上下,而诸如“链式反应”、“爆炸”、“过热”(overheating)和“放射性”之类的词语也反复出现。相比之下,从自然领域或其他科学领域(例如医学)引用的大多数术语就相形见绌了,出现频率可与它们相比的只有“风暴”(storm)。

这是为什么呢?一个可能的解释是新闻记者(或交易商和政客)拼命想吸引人们的眼球。毕竟炮制一条重磅财经新闻通常来说并非易事:如今的金融在网络空间运行,各种数字和概念往往极其深奥。所以也就难怪人们要从科学或自然界寻找比喻来传播金融思想:倘若不然,金融就不能让人产生“真实”的感觉。这真是讽刺。
但说到引用核术语,我不由得怀疑,这里面难道没有更加微妙的缘由吗?毕竟,正如上述风险会议上的科学家们所说的,金融和核能这两个领域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截然不同,如今却因为一些有趣的共鸣而被联系在一起。请想一想。就最基本的形式而言,金融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公用事业,与核行业一样。当资金或能源在整个经济体系中流动时,它使经济活动得以发生。但在两个行业中,通过这项公用事业所能产生的“能量”近年来呈指数级增长。技术的复杂程度同样如此。这就产生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结果:虽然信贷的“能量”或发电能力已经大幅上升,但普通人理解这些过程的能力却没有长进。相反,金融和核科学如今控制在一小群技术专家手中,其他所有人则依赖于他们。大多数时候,选民们并不担心这种状况。但一旦发生事故,普通老百姓就会再次意识到自己已经对事态失去了控制——而且如果这些技术专家出了岔子,他们可能抵挡不住突发的冲击。毕竟金融领域的灾难大多都是人为的,而非天意所致;核电行业通常来说也是如此。
当然,有一点也同样值得指出来,那就是两个领域至少存在一个重大差异。在核行业,设计和运营核电厂的科学家们能拿到多少奖金,一般并不是看他们能生产多少能量。相比之下,金融业则构建了旨在刺激产出最大化(以撮合交易和做交易的形式)的激励机制,而不管是否有人需要那些货币“能源”(亦称信贷),也不管是否违反了安全规则。于是,银行业频繁发生事故也就不足为奇了。假如以华尔街式的奖金机制来管理核电站,近几十年来核丑闻大概会大大增加(事实上,一些核科学家告诉我,一些北欧国家的ZF官员曾短暂尝试过在核电站引入奖金机制,但当他们看到安全标准下降后,就终止了这种做法)。或者,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想建设更安全的金融体系,我们或许应该认真研究一下工程和核电领域,从中摸索如何创建更有效的奖励机制和更完善的安全检查机制。
眼下还没有什么迹象说明有人正在这么做。尽管核物理术语或许已经渗透到了整个金融领域,但激励结构却还没有,这让人遗憾。我觉得这个世界大概需要看到一场更重大的灾难,或者说一次真正惊人的金融“熔毁”,才可能发生这样的文化转变。
译者/何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1-16 14:36:1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