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249 2
2007-01-08
<P align=center>西轴合资之痛-外资吞并国企套路揭秘</P>
<P align=left>[焦点访谈]西轴合资之痛 <BR>  2001年,德国FAG轴承公司与西北轴承股份有限公司组建合资企业――富安捷铁路轴承有限公司。通过合资-控股-独资的"三步走"策略,该合资公司的技术、品牌、市场最终全部被德方控制。<BR>  西北轴承股份有限公司地处宁夏银川市,是大型国有骨干企业。他们产品中的铁路轴承一项,合资前占全国市场的40%,利润占全公司的40%。他们的NXZ商标是国家驰名商标,利税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支柱大户。<BR>  2001年,本着"市场换技术"的意图,西北轴承与德国FAG公司合资,合资公司中,中方占股份49%;德方占51%。中方以土地、厂房、设备、品牌、市场及生产资质入股,德方出资852万欧元。合资公司投入运转,但人们很快就发现,FAG公司前两年并没有进行技术改造和有效管理,同时还架空了中方管理人员。第一年,合资公司亏损980万元,第二年,又亏损1300万元。<BR>  连续两年亏损后,中方没有资金继续增加投资。这时,德方立即出资买下中方原来的49%股份,合资公司变成独资公司。改成独资后,富安捷公司的产品迅速通过了美国和英国认证,开发了国际市场,生产检验技术得到提升,原来的亏损也变成了赢利。中方丧失了品牌、市场、生产资质等多年打拼的成果。<BR>  西北轴承的工作人员认为,当初谈判时草率签约,盲目求成埋下了日后失败的苦果;有关部门负责人也表示,为了政绩,急于求成,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BR>  据了解,像西北轴承这样的情况在全国并不鲜见,有些地方已经成了外商吞并中资企业的一种套路。<BR>  详细内容<BR>  演播室主持人 方静: <BR>  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焦点访谈》。<BR>  从1980年5月1号,第一家合资企业诞生以来,我国累计利用外资6000多亿美元,兴办几十万家合资企业,他们对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有些地方的有些企业在合资过程中,也走过了一段弯路。原国有企业西北轴承股份有限公司就在反思自己的合资之路。 <BR>  解说: <BR>  西北轴承股份有限公司地处宁夏的银川市,是大型国有骨干企业,当地人都叫它西轴。他们的产品中铁路轴承一项,占全国产量40%,;利润占全公司的40%,他们的NXZ商标也是国家驰名商标,地税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支柱大户。1996年他们成为轴承行业的首家上市公司后,在2001年又要成为宁夏工业里的首家合资公司了,合资对象是德国的FAG公司,要合资人家有先决条件,就是要控股。李树明 西北轴承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最难谈的一个焦点就是关于控股权的问题,德方当时提出来就是说他必须控股,如果不控股他就不来。<BR>  解说: <BR>  妥协的结果是中方占股份49%,德方占51%。 <BR>  李树明:他就比西轴多了两个点,但是这两个点就恰恰决定了合资公司所有的经济运行。 <BR>  解说: <BR>  答应了控股条件谈判成功,中方以土地、厂房、设备、品牌、市场以及生产资质入股,德方出资852万欧元,当时合6000多万人民币。合资公司投入运转,但西轴人很快就发现不对了,企业是双方的,怎么什么都没有中方说话的份? <BR>  李柏如 富安捷铁路轴承(宁夏)有限公司原中方副总经理:从来没有听取过你的任何意见。 <BR>  记者: 也就是中方在这方面提出的意见建议,在那边基本没用? <BR>  李柏如:没有任何人听取过。 <BR>  记者:那这个副总在那儿干什么呢? <BR>  李柏如:给我安排的最具体的一件事是什么事,修它那个FAG公司的围墙。 <BR>  记者:所有这些和财富有重要关系的这些环节,你有发言权吗? <BR>  翟建华 富安捷铁路轴承(宁夏)有限公司原中方财务主管:没有。 <BR>  记者:任何发言权都没有? <BR>  翟建华:对,任何发言权都没有。 <BR>  记者:也就是说这个钱怎么花全听德方的? <BR>  翟建华:对,对。 <BR>  记者:资金要调走也听德方的? <BR>  翟建华:对。 <BR>  记者:跟你打招呼吗? <BR>  翟建华:不打招呼。 <BR>  解说:<BR>  其次,在技术上也看不到什么进步。 <BR>  记者:您在富安捷干了多久? <BR>  任学军 磨工:我在富安捷干了三年,合资之后。 <BR>  记者:生产铁路轴承的时候,您当时看到用的图纸是哪儿的图纸? <BR>  任学军:是原来我们西轴厂的图纸。 <BR>  记者:还是原来西轴的图纸? <BR>  任学军:对。 <BR>  记者:生产设备是哪儿的设备? <BR>  任学军:还是我们以前的设备。 <BR>  记者:西轴的设备? <BR>  任学军:对,它没增加设备。 <BR>  解说: <BR>  当初合资协议上,对方还有100万欧元的无形资产技术投资呢,这到底是什么呀? <BR>  李柏如:我就没见到这100万欧元的无形资产是什么东西。 <BR>  解说:<BR>  就这样公司的经营不但不能发展,而且迎来的是迅速的亏损和萎缩。 <BR>  李树明:他当年亏损了1400万,这是他给我带来了49%的亏损,大约是六七百万的亏损,这是一块。再一个就是说,他对我公司直接造成的影响,就是我减少了大约1.5亿到2亿的销售额。 <BR>  解说: <BR>  对于亏损原因双方各执一词。 <BR>  记者:我们注意到合资的第一年和第二年出现了连年的亏损,您觉得这个亏损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BR>  戈尔格·霍夫曼 富安捷铁路轴承(宁夏)有限公司总经理:轴承等于是我的销售价格,就是不能来承担我自己的生产成本,包括我自己的原材料这块,就是这整个加起来,会比我的销售价格要高,所以当时我们的决策就是我要尽可能减少我的产量。 <BR>  李柏如:对中国的国情根本就不理解,对银行,包括上级ZF,方方面面的关系。 <BR>  记者:市场。 <BR>  李柏如:对,市场。 <BR>  解说: <BR>  第二年又亏损1300万,连续两年亏损后,面临的是双方要增加投资,问题就出来了。 <BR>  李柏如:先是合资,他是51%,我们是49%,这是维持了两年,这两年全力以赴的亏损,头一年亏损980万,第二年亏损1300万,到了第三年要求双方按比例配股增资。 <BR>  记者:他提出来增资? <BR>  李柏如:是,要流动资金。 <BR>  记者:咱们这边增不起? <BR>  李柏如:增不起,增不起只有把我们所占的49%股份卖了,到第三步就是他独资了。 <BR>  解说: <BR>  你出不起钱,就只能卖给我,马上合资就变成了独资,这个独资可不仅仅是股份卖给了人家,随着流走的还有更大一堆宝贵的东西。 <BR>  记者:整个一个西轴连设备,带品牌、带市场、带技术全部卖了2900万? <BR>  李树明:对,再加上原来的3100万的设备费,加在一起就是6000万。 <BR>  记者:而你这49%的股份拿回来2900万,也就是你正常运行时候的一年半左右的利润? <BR>  李树明:对,应该是这样的。 <BR>  解说: <BR>  改成独资后,这个富安捷公司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产品迅速通过了美国和英国的认证,开发了国际市场。从德国富安捷公司提供的图片对比上,我们清楚地看到从厂区面貌到生产检验技术,从合资时的亏损到现在的营利,整个是旧貌换了新颜。 <BR>  记者:刚才看到一张旧的2003年的是吗? <BR>  陈新苗 富安捷铁路轴承(宁夏)有限公司生产支持总监:对。 <BR>  记者:你是2002年来的? <BR>  陈新苗:对。 <BR>  记者:这个车间是从什么时候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的? <BR>  陈新苗:2004年的年终。 <BR>  记者:什么时候开始动手改造的呢? <BR>  陈新苗:2004年年初开始改造的。 <BR>  记者:也就是说改变成独资的开始就进入了改造? <BR>  陈新苗:是。 <BR>  记者:通过您刚才放映的图片和我们到车间的参观,一直到看到产品的实物,发现从2003年年底结束了合资之后,整个企业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我们想问的是,这一切的变化为什么不能发生在合资期间呢? <BR>  戈尔格·霍夫曼:整个公司的改善不可能一步完成,我必须是逐渐地循序渐进地来完成这个改进。 <BR>  记者:可是我们现在看到还是这个厂房,还是这些工人,还是这些设备,你们生产的产品已经开始开拓国际市场了,并且前景良好,我们也有疑问就是这种良好的市场前景,在双方合作的时候,为什么没能出现? <BR>  戈尔格·霍夫曼:在当时的情况下,当时的队伍,当时队伍的理念,包括整个公司的体系来说,当时要达到一个国际水平是不可能的。 <BR>  解说:<BR>  富安捷公司从2004年改为独资开始日新月异,但这些已经没有我们什么事了,除了西轴公司的损失之外,它作为西宁夏的支柱企业,我们还该关心一下宁夏的税收损失,据税务部门提供的数字,2001年没合资时西轴纳税额是3711万元,而合资的2002、2003两年纳税共67万元,这不能不让我们反省一下我们合资的目的是什么呢? <BR>  李树明:我们原来西轴想的是,用我的市场,用我的品牌,用我的市场准入,来换你的技术这种善良的愿望,实际上这种愿望只是我们中方的一个良好的出发点。随着事情的发展不是按照我们的这种想法去实现的。 <BR>  记者:人家有这个愿望吗? <BR>  李树明:那咱们就说不清了。 <BR>  记者:富安捷公司最早来到中国和西轴合作的时候,当时抱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愿望呢? <BR>  戈尔格·霍夫曼:当时的意愿也是希望和西北轴承厂一起在中国铁路市场里面,这个领域里面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BR>  记者:我们的愿望是非常好的,也揣测对方可能也有这么良好的愿望,而我现在进一步想问的是揣测别人也怀着同样良好的愿望,我们做过分析、论证、调研,甚至用合同条款来约束他,做过这个工作吗? <BR>  李树明:没有。据我所知是没有。 <BR>  记者:就是懵着一猜? <BR>  李树明:想象着人家想来了,人家也想过来,我想着他来了,他是有他的所图。 <BR>  记者:是不是到了今天,都不能够准确地说出对方来跟我们合资的目的? <BR>  李树明:现在都说不清楚,我现在都说不清楚。 <BR>  解说: <BR>  在经历了这样的合资后,我们还该问一下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结果呢?事实反映出的是在当初谈判时,草率签约、盲目求成就埋下了日后失败的苦果。 <BR>  李树明:人家有一个专家组,人家的专家组把它(协议)做很精细,完全所有的合作条款,都是对人家德方非常有利的,然后这些东西做出来以后,我们没有认真地讨论,也没有把所有的合资条款一章一节地来去过一遍,而就是把这些东西做出来以后,翻译成中文以后,中方的代表就签字了。 <BR>  记者:我们既没有专家组,也没有律师团? <BR>  李树明:对。 <BR>  记者:人家都有? <BR>  李树明:对。 <BR>  记者:对于对方提出的合同条款,做过重大的修改吗?提出过意见吗? <BR>  李树明:没有提出过修改意见,真正合资以后,我们把这些条款拿出来一页一页地翻,然后再做一些深入研讨的时候,才发现很多很多的问题我们都是吃了亏的,但是已经没有办法改变了,因为终归已经签字了。就是光我们中方代表当时签字的时候,在所有的当时每一页上都要签名,整整签了大约半天多的时间才把所有的字签完,所以根本没有时间去看具体里面条款约定的是什么内容。 <BR>  记者:连条款都没有看清就签了? <BR>  李树明:对。 <BR>  解说: <BR>  这样的合资最后留给我们的只有教训,如果真能汲取这个教训也可以说是一个收获吧! <BR>  王强 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有大中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咱们合资企业在合资方面不能为了合资而合资,我们合资的目的是吸引资金,引进技术,增加财政税收,增加劳动就业岗位,如果这些目的达不到,合资就是一句空话。 <BR>  记者:从现在西轴的合资经历上看,您说到这几个目的有没有达到的? <BR>  王强:我感觉到没有达到。 <BR>  记者:一个都没有达到? <BR>  王强:都没有达到。 <BR>  记者:这个不能为合资而合资是个什么含义? <BR>  王强:我感觉到还是为了政绩吧! <BR>  演播室主持人 方静:今天我们剖析西轴,就是希望提醒有关部门在合资中,一定要学会利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继续积极引进外资的同时,还需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各种途径和措施,让我们的企业逐渐成长为真正可以与跨国公司竞争的大型企业集团。 <BR>  好,今天的节目就是这样,感谢您的收看,并欢迎您给我们提供更多的新闻线索,再见! <!--/newstext--> <BR></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1-8 13:29:00

外商耍心计股权市场通吃 政府图政绩胳膊肘儿向外

西北轴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树明说,我国轴承行业现状是需要先进技术、部分资金,而外国大企业正觊觎我国市场,绝不能让西轴吃过的亏再在其他民族工业企业的身上被复制、被重演,使民族工业现在所受到的伤害由皮肉扩大至筋骨,甚至导致支离破碎。

本想通过引进外资,引进技术,做大做强产业,却不料丢了市场丧失了优势,遭受难以承受的合资之痛。我国100家最大机械工业企业、轴承行业六家大型一档企业之一的西北轴承集团在合资中的深刻教训为我国工业企业用市场换技术敲响了警钟。

德方的条件相当苛刻

西北轴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树明向介绍说,还是在1997年,当时铁路轴承企业在全国共有八家,七个是系统外的,一个是系统内的。按照铁道部的思路,要形成两个品牌并存竞争的格局,当时世界第一大轴承公司——瑞典SKF已经在国内合资组建了南口斯凯孚轴承厂。铁道部只允许国内再组建一家合资企业。西轴不争取,国内其他具有竞争实力的铁路轴承生产企业就有可能与外方组建新的公司,西轴乃至宁夏地区将永远失去这个机遇。

西轴当时是铁道部批准生产铁路轴承的厂家之一,年生产铁路轴承能力为新制20万套,全年现金收入近两亿元,占西轴当时全年现金收入的40%以上,产品占全国铁路轴承市场的25%,在行业内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FAG公司是世界第三大轴承公司,德国最大的轴承企业。过去20多年来,FAG公司一直直接或间接参与中国铁路轴承的研究开发工作。受资金困扰的西轴与正在中国寻找最佳合作伙伴的FAG公司接上了头,“借助于FAG的先进技术、科学管理和知名品牌,嫁接于西轴的精华部分——铁路轴承,让它发展壮大,带动西轴跻身于全国乃至世界轴承行业前列”,成为了双方合资的初衷。

但是,在谈判中德方的条件相当苛刻。西北轴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福清说,德方提出必须要最好的产品,最好的市场,包袱都甩给中方,还必须控股,董事长、总经理要由德方担任,中方只能配副职。1999年双方开始谈判,经过长达三年磋商,在中方一再退让的情况下达成一致意见:即德方以现金和技术投入,中方以原铁路轴承公司的设备、土地、厂房以及公司热处理分厂的精良设备和厂房投入,组建铁路轴承合资企业。

其实,中方更想控股,却不得不处处退让。甚至在德方资金迟迟不能到位的情况下,继续忍让,主要原因就是政府要求企业“从招商大局出发,坚决把合资搞下去。”

2002年5月16日,双方开始组建合资公司。合资前,原铁路轴承公司共有职工1100多人,德方决定只留用500人。为了合资大局,西轴将未被合资公司聘用的近600人全部予以安置。在合资公司聘用人员工资问题上,由于德方不采纳中方意见,造成合资公司录用人员不签订劳动合同,两次罢工。在此情况下,西轴多次召开原铁路轴承公司职工大会和职工代表会,稳定职工情绪,协助德方做好招聘职工的工作,使被录用职工与德方签订了劳动合同。2002年下半年,德国依纳公司整体收购FAG公司后,合资公司控股方转为德国依纳公司。

转眼变成独资企业

自从合资以后,西轴未尝到一丝甜蜜,却不断吞咽苦果:连续两年亏损千万元以上。按合资比例,西轴仅合并财务报表便合并亏损1000余万元。2005年5月,合资公司聘用的职工劳动合同期满,裁员250人。西轴全部接收了原西轴股份公司员工身份的裁员。

在合资公司连续两年亏损,市场大幅萎缩的情况下,西轴多次与德方控股方依纳公司进行联系和协商,试图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并提出两种选择,一是合资公司由中方收回,重新改变被动局面,打开销售市场;二是中方参股权由德方购买,中方可以借机摆脱亏损的被动局面,由德方独立经营。“为了自治区招商引资大局,为了留住德国依纳公司”,西轴不得不于2003年12月17日与德国依纳公司签约,将西轴持有合资公司的49%股权出售给依纳公司。德方支付给西轴2850万元人民币,合资公司从此变成了德方独资企业。

李树明说,外资企业通行的做法是用亏损逼迫中方就范,慢慢退出企业,亏损增资扩股,以钱压人,这正是中方企业的致命弱点。铁路轴承生产资质是铁道部限制生产的,德方一下子拿到了资质,进入了很难进入的行业领域。回头来看,教训太深刻了,辛辛苦苦20年的主导产品被低价拿走了,7000万就卖了,从此失去占企业40%的市场。没拿来什么技术,以股权换管理和技术,只是天真幼稚的幻想。

仔细分析西北轴承的合资,就会发现中方放弃了对技术学习的控制权。为了合资,西北轴承让出了控股权和品牌。不仅如此,在外方资金迟迟不到位的情况下,中方仍然退让,甚至在德方违反合资协议而对合资企业的任职和用工数量单方面采取行动时也忍气吞声。结果是毋庸置疑的,就是西北轴承失去了自己一块优良的业务,以及在这个业务领域中的资产和能力。

宁夏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李文庆评价说,西北轴承合资的教训是什么?就是在开放的条件下必须坚持自主。开放是必要的,引进也是必要的。但被一些人混淆的事实是,如果不坚持自主,那么由开放所带来的潜在利益是无法实现的,而且还会丧失自己的核心利益。此外,跨国公司的研发基地一般都在本国,他们决不会把核心技术投入合资公司。他们把在华的合资公司作为一个加工厂,甚至仅仅是一个他们的生产车间。在实际中若把握不好,希望通过付出自己的一部分市场换取外方的先进技术,往往只是中方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望,最后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8 22:39:00

引入外国资本和卖企业被官员们当成一项政绩,它们才不管对中国经济的伤害和民众的生计问题。因为社会舆论,官僚体系内部的论调都是这种形式,这完全就等于与皇帝的新衣,遭殃的不仅是皇帝,而是全中国的民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8 22:40:41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