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227 0
2012-01-18
银行业的失信 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 约翰•加普

在将世界推到经济崩溃边缘三年多之后,银行业仍然深陷困境。它们现在面临的,不是正常情况下已经发生的绝地反弹,而是甚嚣尘上的欧债危机。

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的合法性危机自2008年起也开始蔓延:“占领华尔街”运动(Occupy Wall Street)从最初聚焦于纾困和银行家薪酬问题,扩大为“99%的人”表达不满的全球标志性运动,就说明了这一点。然而,银行业才是导致这场危机的根源,并且仍然是其核心所在。
银行业造成的麻烦不仅限于金融领域。上世纪九十年代和本世纪头十年,银行业成为西方经济的领导力量之一。它们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份额急剧上升;高盛(Goldman Sachs)之类的华尔街银行把它们的触角伸到了欧洲和亚洲;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银行家们拿到了高额报酬、甚至在人们眼中也变得迷人起来。
如今,人们憎恨它们通过变得“大到不能倒”而把纳税人绑为人质。许多人指出,银行已经偏离它们的基本社会职能——通过发放贷款、承销证券和为企业提供咨询来促进经济增长——变成了受自身利益驱动、不择手段赚钱的机构。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监管放松之后,华尔街和伦敦金融城(City of London)形成了一种薪酬惯例,即在一定程度上仿效老式的合伙制架构、向投资银行家和交易员支付高额奖金。这种惯例加剧了人们的敌对情绪。大金融机构从交易和冒险行为中赚取到了收益,却让社会来承担它们的损失。“银行必须面对关于合法性的深深质疑,”波士顿咨询集团(Boston Consulting Group)高级合伙人拉努•达亚尔(Ranu Dayal)表示。“如果人们没有看到银行进行了改革或在经济复苏中发挥重要作用——再或者,因其薪酬架构或赤裸裸的贪婪而倒闭——他们对银行业的深深憎恨还会加剧。”
如果银行不能找到办法清楚地证明自己的有用性、收敛最让外部人士寒心的做法,它们就将面临与监管新规展开的长期“壕沟战”,令自身元气大伤。对经济而言,这可能会抑制一个繁荣发展、专注本职的金融业所能带来的好处。
被推迟和掩盖的风险
长期以来,银行业乘着信贷市场增长的浪潮顺利前行。推动这波增长的,是金融衍生品的兴起、监管和资本金规定的放松、以及下面这种自大的思想:银行业认为,自己已通过某种方式打破了在经济下滑阶段亏损数十亿美元旧有模式。事实上,正如英国央行(Bank of England)执行董事安德鲁•霍尔丹(Andrew Haldane)所断言的,这“既是一个奇迹,也是一个幻觉”。
结果表明,大部分风险只是被推迟和掩盖了,就连银行自身的董事们也不知情。正如英国主要监管机构金融服务管理局(FSA)主席阿戴尔•特纳(Adair Turner)去年所说的:“一些金融活动……根本没有从复杂难懂的方式中增加价值,相反却造成了金融不稳定,并产生了经济危害。”
人们对这些危险视而不见。“人们信心满满,以为风险已经被转化、我们所处的银行业模式不同于往昔,”金融作家、前伦敦金融城分析师菲利普•奥格(Philip Augar)表示。“这都是受了ZF的鼓惑,而ZF则是听信了投资银行家的话,并对他们授以高位。ZF人士被告知,他们唯一需要做的就是不要挡道。”

银行业以往曾依赖多种业务赚钱,从并购咨询到证券承销,现在则已严重向交易业务倾斜。根据波士顿咨询集团的数据,外汇交易量在1977年至2010年间增长了233倍,交易业务(尤其是债券和外汇交易)占最大几家银行2010年营收的80%。

“银行从传统的企业银行业务和股票及债券交易,转向了要靠细致入微的了解才能识别其风险的各种新式产品,”达亚尔表示。“银行业的发展超出了监管者所能预见的范围。”
这一度带来了高额的利润,但也使银行有用论无法再站住脚。“投行业已偏离了原本的核心业务,那就是为实业筹集资本并提供咨询服务,”埃森哲(Accenture)资本市场咨询部主管鲍勃•加赫(Bob Gach)表示。
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斯特恩商学院(Stern School of Business)的托马斯•菲利蓬(Thomas Philippon)教授估计,银行业占美国GDP的份额,已从1950年的约3%升至2010年的逾8%。与零售业的情况不同,信息技术的密集使用并没有让银行提高效率,它们只是变得比以往更大了。

菲利蓬教授表示,交易业务的增长既没有为证券市场带来更清晰的定价,也没有为实业公司提供更好的金融保障。“过去约翰•摩根(J.P. Morgan)之类的银行家做的业务不比今天的银行业少,而且效率更高。我越是审视交易业务的增长就越是断定,社会丝毫没有从中受益。它根本就是无意义的。”
平衡的恢复
对ZF来说,这个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健康银行业体系所具有的重要性,在危机时期,ZF和央行历来愿意为存款机构提供支持——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早期的英国次级银行危机,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存贷危机,皆是如此。
但即使是这一点,也被有意地模糊了——央行官员不愿承认有哪家机构“大到不能倒”。而且,这种支持显然并不打算涵盖证券经纪公司和投行。自1934年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Glass-Steagall Act)开始,美国就刻意将投行与商业银行区分开来。
2007-08年的危机毁掉了这种微妙的平衡,不仅迫使欧洲各国ZF出手纾困大银行,还迫使美联储(Fed)向高盛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敞开贴现窗口、为它们提供保护。原有的模糊消失了,“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这一受保护的俱乐部扩大了。
但一家银行具有系统重要性——即如果倒闭,将对整个金融市场造成严重破坏——并不意味着它就具有经济重要性。银行最重要的职能也正是它们最朴实无华的职能: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这一职能已与风险更大的交易相关业务交织在一起,难以分离。
最积极的应对努力来自英国。英国ZF对维克斯委员会(Vickers Commission)“圈护”(ringfence)零售银行业存款的提议予以了支持。而在其它地方,银行业对像“沃尔克规则”(Volcker Rule)这样限制自营交易的监管规则进行了反抗。“监管议程太过温和,以至于无法启动,同时,银行的政治势力强大得令人难以置信,”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MIT Sloan School)教授西蒙•约翰逊(Simon Johnson)表示。
然而,长期一意孤行、同时反抗监管,对银行的合法性无益,对它们所处的经济也无益,而且无助于解决必要的重组问题。而迫使银行展开重组的,是一种基本的经济力量,即银行现在面临的财务压力。瑞银(UBS)和花旗集团(Citigroup)这样的机构,目前很难从危机造成的损失中复原,而欧洲银行业去年总共损失了4万个工作岗位。交易业务收入在2008年危机后曾出现反弹(当时央行下调了利率),但随后已大幅下降。


银行业或许能够通过争辩和拖延来摆脱当前的麻烦、并等待人们逐渐忘记它们存在的问题。但事态的发展未必会产生这样的结果,而且对整个社会而言,这也不是最好的结果。在规模和业务范围上都健康的银行业体系,对于经济健康至关重要。

另一方面,监管并非银行面临的唯一挑战,市场也在施加强大的压力,迫使它们做出改变。
与此同时,企业银行业务承受着在增长时期没有得到解决的“产能过剩”。“本质上,银行业是一种大宗商品行业,并且非常成熟,”伦敦城市大学(City University, London)卡斯商学院(Cass Business School)教授彼得•哈恩(Peter Hahn)表示,“大部分行业都通过整合来解决这一问题,但银行业的整合并不会减少‘产能’。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银行通过吸纳更多资产,躲过了资产回报率滑至低位且不断下降的局面。它们对资产负债表进行杠杆化,从而将股本回报率推至历史高位。上世纪九十年代,许多银行的股本回报率仅为个位数,而到本世纪头十年中期已升至20%或更高。

回报的降低
尽管监管姗姗来迟,但央行正在提高资本金和流动性要求,使银行无法再像以前那样贪婪地使用杠杆。正如债券经纪商MF Global去年破产所显示的,市场也对资产负债表高度杠杆化、资金状况脆弱的机构施加了更严厉的惩戒。
这对银行造成了很大的问题。过去,它们能够通过承担更多风险、扩大资产负债规模来弥补核心业务盈利能力的下降。现在,任何试图这样做的银行,即使得到监管者的允许,也要冒信用评级被调降、融资渠道灰飞烟灭的风险。
如果银行无法创造新的收入,另一个选择便是削减成本,并向其它大宗商品行业一样缩减规模和合并。不过,ZF会提防让它们变得大到不能倒,此外,这一代银行高管从未在不断收缩的银行业中从事过经营。
“现在,银行业完全是由一批错误的人在经营,”哈恩教授表示。“这并不是说他们是傻瓜。但是,在这三十年来的大部分时间里,银行业都是一直靠扩张规模和累积风险来获得成功。新时代是效率和成本的时代,而他们谁都不明白这一点。”
一位投资银行家表示,业内人士的头脑是清醒的。“收入和资本都面临压力,并且影响了薪酬和就业前景,造成了相当程度的紧张。人们并不消沉,但也不是太乐观。”
过去,大银行有强烈的动机去大举投资新投行业务,并从其它银行那里聘请银行家团队,以求跻身“大牌”全球性银行俱乐部。正如特纳指出的,交易和证券承销这样的业务是“天生的寡头垄断”,市场份额大的银行切走利润蛋糕的大部分。
但瑞银之类的银行现在已退出了不计成本实现增长的战略。相反,它们正尝试把精力集中在它们具有优势的业务上,比如国内零售银行业务、财富管理以及证券托管之类的专业领域。
杠杆降低加上野心受到抑制,可能使银行的盈利能力大大降低。达亚尔预测,“银行业股本回报率将从18%左右降至10%左右”。其盈利能力将回归到与公用事业行业更加类似的水平。
如果股东愿意接受较低的回报率,银行或许能够重新获得一些社会合法性。那些专注于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的银行,会有更大的机会被ZF视为具有经济重要性的银行。即使是那些专注于证券承销和咨询业务、而不是交易业务的投行,也会有较大的机会。
问题在于,银行业是否能够且愿意转变。一些人对此持怀疑态度。“我不认为投行业到头了,”奥格表示。“它的盈利水平和规模会下降一段时间,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不会再看到那么多想成为全球性银行的银行在奋力跻身顶级俱乐部。但这段时间也不会太久。或许五年吧?”
译者/方舟

[url=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2768?page=1][/ur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