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起源于古代的桃符,桃符是避邪之物。最先写春联之目的是为了避邪,到了现代,写春联基本上都是为了给春节平添喜乐之气氛!目前已知最早的春联乃是唐朝的。只有八个字:“三阳始布;四序初开”。
春联,是对联的一种,要谈怎样写春联,偶们先谈怎样写对联?关于对联的对法,后人总结了很多种。但“万变不离其宗”,对联总有对联的规律。
说到规律,大家首先会想到声律,平仄相谐,仄起平收!当然,对于字数相等之类,大概就不用说了。字数都不相等,那还叫对联吗?果真如此吗?
事实上,“世事无绝对”,还真有字数不相等的对联。虽然大部份对联都遵守平仄韵律,但“破律”的也不在少数。当然,胡说八道肯定是不行的,“破律”也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
借此,我们谈谈这些规则,说说对联的写作技巧,最后,大家一起来写写春联。
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规律,我们先从字数不相等的对联说起,这类对联,通常也叫“缺字联”!
一般来说,缺字联有两种:形缺而实不缺,实缺而形不缺。
形缺而实不缺的对联很多,既然是春联,就先看两幅春联吧:
1.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
2. 祝 气浓,新岁 景, 雨春花
送寒春 ,柔波微 , 柳绿篁
——
注意空 格。
第一幅对联属于藏头藏尾的那种,缺(衣)少(食)。这类对联比较广泛,名联也不少。
第二幅对联中,上联藏了“贺新春”,下联藏了“达兴盛”。
添上去就成了。
祝贺气浓,新岁春景,春雨春花
送寒春达,柔波微兴,盛柳绿篁
————
其实与前面的藏头尾联一样,缺的几个,恰好是要表达的意思。
一般来说,对联都遵守仄起平收的规律,这比一般诗词的韵律要求更严格一些。不遵守“仄起平收”规律的对联有时候会让人分不清上下联。所以,一定要记住,除非万不得已,不要轻易的突破“仄起平收”这一规律。历史上已有对联,突破这一规律的可谓万中无一。
比较典型的突破是问答联和拆字联,问答联是一问一答,所以不存在分不清上下联的问题。而拆字联则是受字所限,不得已而为之。
与不遵守平仄的一般诗词和对联不同,突破“仄起平收”的好对联很少。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属于对联之人才华不够,而不是因为有什么“佳句”。
关于突破“平仄与韵律”,除了遵循“意在词先,词在韵前”以外,还有一个规律,就是“用典”。
“用典”有很多种,这里所说的“用典”是指引用古文中已有的句子。
比如说,李白的《上李邕》写了这样一句“大鹏一日同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这里李白用了庄子中的典故。
看看这两句诗的平仄,属于哪一种?完全不遵守规律。
而到了后世的对联当中,“九万里”这一个词,经常可以在对联中看到。这一种情况,属于遵守韵律,而不属于“破律”。也叫“破而不破”。
也就是说,如果前人已经突破了,并且被广泛认同,后人再引用,就不属于“破律”了,而属于“守律”。
语言总是由人们创造出来的。
今天大家都认为“一窃不通”的语言和诗句,在某种情况,被某一个人活学活用,然后得到广泛认同。以后再有人,就属于遵守规律了。
这类似于成语,如果没有“指鹿为马”“一饭千金”这样的典故,你在语句中写一句,“指鹿为马”“一饭千金”,那属于狗屁不通。等到这些故事被大家广为传涌,广泛认同的时候,它就属于汉语的精华了。
当然这种创造是不能随意进行的,如果大家都可以随意进行创造,汉语也就不能成为语言,也没有看人懂你在说什么。类似的情况,在英语中同样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