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好像没有直接联系。
弗里德曼认为,人们在计划自己的消费水平时,不是依据短期的实际收入,而是把消费与持久的、长期的收入联系在一起。短期的可支配收入由于受许多偶然因素的影响,是一个经常变动的量,人们的消费不会随它的波动而经常变动。消费者为了实现其效用最大化,实际上是根据他们在长期中能保持的收入水平来进行消费的。一时的非经常性的短期收入变动只有在影响持久收入水平预期时,才会影响消费水平。
莫迪利安尼等人曾用生命周期理论来分析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对消费及经济活动的影响。从短期看,把财产作为影响消费的因素之一,就意味着货币政策不仅可以通过传统的投资渠道来影响总需求,而且还可以通过对财产(如债券价格的变动)的影响来通过消费渠道影响总需求。另外,由于消费取决于一生收入,现期收入的变动对消费的影响甚微,所以,财政政策中的临时所得税变动对消费的影响很小,也就难以影响总需求。从长期看,对消费征收累进税比对本期收入征收累进税更合理,因为前者更接近于对长期收入征税,可以影响消费,而后者的影响不大。
还可以运用这一假说来分析赤字财政政策的短期与长期效应,政府通过增加预算赤字来增加支出将由几代人支付,而通过增加税收增加支出则要由这一代人支付。当经济处于萧条时,举债支出(尤其辅之以相应的货币政策)不会排挤投资,它的影响是提高收入与储蓄,因此赤字是有利的。但当经济实现了充分就业,举债支出就有挤出效应,因此应采取周期性平衡预算。
生命周期假说还被用于研究遗产和收入分配、人力资本投资、劳动力供给的生命周期以及社会保障的效果等问题。
然而,消费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广泛的经济与非经济因素,生命周期假说理论不可能包括这一切因素,例如,它没有涉及到价格变动对消费的影响,没有考虑收入分配对消费的影响,也没有分析不同家庭的收入特点。但这一理论的重大意义在于,它把消费与一生收入及财产联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