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6263 10
2007-01-10

  杨福家院士读初中时,竟是个“捣蛋鬼”:“你们恐怕不知道,我刚进初中时候曾被勒令退学,因为我在老师的黑板擦里埋了一只粉笔头!...[全文阅读]

  初中时我曾被勒令退学

  杨福家与香港大学校长郑耀宗向广州中学生传授人生经验

  近日,中国科学院两位院士杨福家、郑耀宗来到广东实验中学,旁听了一节高一物理课,和学生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对话。

  实话实说

  “学”很先进但“问”太少

  这是一节有关重力实验的物理课,广东实验中学运用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传统的黑板已经完全被电子板书代替。“你们的课堂有这么多现代化的工具设备,是我们当年完全没有的,”课后,杨福家走上讲台,“你们的课堂实现了师生互动,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方式,这和我在中国其他中学里听到的课不一样,你们的老师在教学改革上已经向前迈了一大步,我应该向你们的老师致以敬意!”

  他随后又说:“我们搞物理的人很实在,所以对这堂课,我也要提出我的意见。

”院士认为,中学课堂的争论还太少,学生们一面倒地支持一种观点,同时提问的气氛不够浓。他以复旦大学校训为例讲解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学问二字,不仅要学,更得要问。”

  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听课,两位院士已经背靠着墙,杨福家说:“如果班级人数少一点就更好了。”院士们说到,在美国,20多人的班级人数都已经算多,教育部门还在致力于减少到十几人,因为小班教学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教育都有极大好处。

  正面教材

  爱捣蛋不等于不能成才

  杨福家院士读初中时,竟是个“捣蛋鬼”:“你们恐怕不知道,我刚进初中时候曾被勒令退学,因为我在老师的黑板擦里埋了一只粉笔头!当然我没有退学,我的母校上海格致中学改变了我,帮我树立了人生观,找到了人生的兴趣和动力。刚进校时,我的数学常常‘吃红灯’,后来我整个夏天不出亭子间,做了1000多道数学题,从此再也不怕数学了,见到数学都是乐趣。”

  对于近年越来越热的中学生出国留学风,杨福家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我不赞成出国念大学,如果条件许可,读研究生是可以的。因为我在国外见到了不少很不成功的中国大学生,他们出国的年龄太小,还比较幼稚,对外面的世界了解太少,没有学会怎样做人,其中有些孩子的境况是比较糟糕的。所以我认为当人格成熟以后再出去收获会更大。”他还认为,目前中国正在下很大决心提高教育水平,当代中学生的学习条件已经比他们当年好太多了。

  校长忧心

  基础学科不能速成少人学

  杨福家认为,中国教育最大的弊端就是“一分定终身”。“假如北大要600分,复旦要550分,一个学生考了599分,第一志愿报北大不够,第二志愿报复旦,却因为是第二志愿不能被录取,这是很不公平的,”杨福家说,“应该是学生选择学校,而不是学校选择学生。”他认为可以参考国外一年多次高考的形式,减轻一次高考的压力。

  香港大学校长、微电子学专家郑耀宗院士提到,今年香港8所高校面向内地招生,超过九成学生都希望报考商科、医科等专业,选择基础学科的少之又少。“我只想把我的人生经验告诉你们,不要太短视,不要急于求成,一定要把兴趣放在有用的学科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1-10 16:54:00

“小班制”是很好的办法,老师可以走下去和学生面对面交流,学生也可以相互探讨。

但就我们目前重点学校(或称示范学校)班额普遍大,每班五六十人是很正常的,多的一个班甚至可以超过100人,学生根本无法提问,教师也顾不及学生的问题,刚讲完下课,另一个教师已经等在那儿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 08:24:00

赞成文章的三个观点。其中:“学”很先进但“问”太少——这是现实。

现在的中小学中,学校具备硬件设施与师资队伍都好的学校较少,优质的教育资源当然成为家长与学生追逐的对象,——他们去听课的学校便是重点学校。有一部分学生是凭考分进来的,留有相当多的指标为“钱”谋或为“权”谋,有钱的有权家里的孩子的纷纷涌入,学校班级人满为患,根本没有“问”的机会;另一个方面,一切为考试,会做题了就行,也使学生没有了“问”的兴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2 02:20:00

现在的人才选拔机制决定了相应的人才培养机制,其根源是人才评价机制的不健全.

当一个群体急于改变落后的局面的时候,一切在短期内有效的手段都将成为其不二之选.问题是在我们已经拥有一定大物质基础的条件下,我们是否有勇气面对现实的问题,是否勇于改正那些曾经带给自己辉煌的错误!

现在,我们在报刊和杂志上见过太多的讨论,不可否认这对于我们认清问题的本质有一定的益处,但试问天下有几人实践之.中国从来不缺少睿智的理论家,但亲身实践者缪缪.

太多的不得已,太多的言不由衷.当一个社会的价值评级体系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其结局不言自明.

同样,一个社会人才的培养从来就不存在一个唯一的模式,一个永续的人才培养架构来源于勇于实践经验的老师,来自于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来自于一个更加宽容大社会,同样也来自于一个更加完善的价值评价体系,来自于你我一点点真正的努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3 16:25:00
基础学科不能速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4 00:17:00

博学而孥志,切问而近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