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四大经济危机状态
一:低物价、低产出;比如改革开放前的中国;
二:高物价、高产出;历次的经济过热情形,大幅扩张的信贷货币拉动造成的;
三:低物价、高产出;严重的通货紧缩,一般发生在经济周期后期;
四:高物价、低产出;为了拉动经济,投放的大量货币沉淀到资本性生产要素中,引起生产成本上涨,而企业已经历练成寡头,因此减产保价成为主要的策略,形成所谓的滞涨。
这四大危机状态各有特点,又相互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转换。
它们都是危险的状态,不但引发经济系统崩溃,更会引发社会动荡。
十二、八大经济路径
一:物价上涨,产量增加;
二:物价下跌,产量减少;
三:物价下跌,产量增加;
四:物价上涨,产量减少;
五:物价恒定,产量增加;
六:物价恒定,产量减少;
七:物价上涨,产量恒定;
八:物价下跌,产量恒定;
前四种比较常见,后四种则是管制情形。
十三、过剩商品
即卖不出去的存货,比如倾斜入海的牛奶、无人收割的白菜土豆、人迹罕至的巨大空城等。尽管有因为技术落后而被淘汰的商品,但它们不是,有很多人需要牛奶、土豆与住房,但他们支付不起奶钱、菜钱、房租;白送当然会一抢而空;只是商家不愿意,因为白送将使仅存的需求也消失了,剩下的商品更没有了销路。
于是,大量的资源、劳动力投入被白白浪费消灭,另一面是饥寒交迫的穷人在煎熬,但这却是市场经济人的理性选择。
十四、过剩资本
即在分层产业模型中,初级与中间级产业供应商的利润货币与工资剩余储蓄以及ZF财政盈余,它们不再当前消费,而是要求保值增值,由于总需求约束,它们继续投资则必然亏损,于是被迫逸出寻找出路。
汇市、股票、国债、黄金、房地产、艺术品、贵金属、大宗商品、甚至酒、茶、葱、姜、蒜都成了它们炒作的对象,但由于没有持续的外部货币增量注入,也就是缺乏制度性的利润增值机制,注定了它们的零和负和游戏本性,因此,泡沫此起彼伏。
它们的危害显而易见,其一推高了社会生产要素的成本,形成滞涨;其二导致大量社会财富浪费,比如空置房,其买入不是为了居住,也不是出租,而是空置等待升值卖出;其三它们的逸出是总需求约束的主要原因。
所以应当加以节制、引导、利用。
十五、大企业死局
据总需求约束的数学模型可以看出,居于顶层产业的大企业受到的总需求约束最大,一方面它是最大的借贷者,产值也最大,另一方面亏损也最大。
它给出的指导意义是在经济高涨期,大企业尤其是行业龙头必须保持冷静,不得按线性思维进行激进投资,扩大规模,因为它已经触到了发展红线。
现实中,世通、通用、雷曼、贝尔斯登、现代、大宇、柯达等大企业的死局尽管原因千奇百怪,但宏观意义上的约束却很少有人注意到。
十六、银行呆坏账
大企业死局导致的破产倒闭,意味着其巨额债务转嫁到银行身上,于是每一次经济周期都有巨额银行呆坏账产生,美国、日本、欧盟、中国都没有例外。
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之后,经济界与ZF部门认为银行呆坏账主要是监管不足引起的,但随后的加强监管的法案并未奏效。
银行家的高额薪水成为人们攻击的焦点,但不是主要原因,因为即使他不拿工资,呆坏账一样存在。银行本身的自有资本很少,其利润主要靠借贷差,也就是说,即使零利率,呆坏账也是普遍的,而不是特例。
十七、次贷危机
为了摆脱消费不足,消费信贷迅速发展,即通过消费者向商业银行按揭贷款信用贷款,甚至由央行购买其债券,的确拉动了当时的产出与消费,但其债务负担愈发沉重,其猛增的货币必然引发通胀,央行被迫加息,则不堪重负。如果引发过剩资本回流,势必导致房产缩水贬值,一旦形成负资产,房奴们断供,银行抵押债权破灭,危机爆发。
美国的次贷危机原由不具资格的贷款人引发,后来扩展到正贷,也即所谓的合格贷款人的债务危机。
十八、主权债务危机
所谓的主权债务危机是指由于实行了凯恩斯主义的扩大ZF开支增加投资,以促进就业与产出,企图以此摆脱总需求约束,但该理论只看到了对下级产业的拉动作用,而没有考虑其本身的投资利润实现问题,结果必然是ZF债台高筑,不能自拔。
老牌的市场经济国家都是如此,美国、日本、欧盟、英国等国家的债务已经达到了天文数字,并且没有丝毫减少的迹象。
现在的欧债危机愈演愈烈,而美国好像平安无事的原因仅在于欧盟财政不统一,欧洲央行不能象美联储那样直接购买ZF债券。
依靠ZF强行扩大投资的做法必然引发滞涨,这是因为投的钱越多,供应商的货币利润沉淀越多,它们迟早要抬高资本性生产要素价格成本;而顶级投资企业的亏损也越多,又只能进一步借贷,其利润被沉重的债务负担吞噬,生产规模逐步萎缩。
十九、贸易战争
借贷消费、ZF赤字、企业借贷都不能有效解决总需求约束,于是重商主义出现了,它竭力货币贬值,增设进口壁垒与出口补贴,拼命增加出口,减少进口,甚至实施倾销,结果使进口国的逆差大幅增加,就业减少,引发贸易战。
当然,这其中除了ZF的主动行为外,也是资本的本性所决定的:先发的市场经济国家由于实施了周期性的粗放的货币投放,基本上都陷入了滞涨的泥潭,而国外的市场化后进国家的劳动力成本极低,且原材料丰富,法制不健全,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产业外移是必然的选择。
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对于大国来讲,依靠贸易顺差解决自身经济系统性的约束问题不可持续,必须寻找新的出路。
二十、储备需求
储备需求即以过剩资本适时买入可储备的存货,动态更新;以及央行定时增发主权货币买入重大专利、勘探成果、艺术品、荒漠绿化、水资源等财富,并向社会免费使用。
前者由商业银行吸收过剩资本、储蓄、养老金、ZF财政盈余,组织储备基金实施,在丰产、过剩时买入粮棉油、钢铁、煤炭、原油等储备起来,在减产、稀缺时卖出;其规模要保持一定水平,不间断地更新。这样一方面使过剩资本重新进入实体经济,防止其绑架经济;另一方面使存货得到有效保护,整体社会财富增加。它的高抛低吸使原材料价格运行于一个基本稳定的区间,避免了生产规模的大起大落。而只有将零散的过剩资本组织起来,才能克服其追涨杀跌的投机本性,具备了扭转乾坤的宏观力量。
央行的定时增发与免费使用改变了传统的债务货币的性质,从根本上消除了货币的债务性;它买入的诸多具有正外部性的财富可以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增加产出,平抑物价,并可靠地保障了资源供给、环境的改善,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二一、节俭悖论与储蓄难题
节俭悖论即指一方面微观个体的节俭美德能够致富,另一方面凯恩斯却发现在宏观上,总体的节俭导致消费不足,使生产陷入通缩,企业普遍亏损倒闭,工人失业,并进一步使消费衰减,陷入恶性循环。
储蓄难题指的是一方面货币利润、与工资储蓄等累积量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它的保值增值却难以实现。
到底要不要节俭?微观个体行为为什么与宏观反应不一致?怎么才能有效解决储蓄难题?
储备需求解决了困扰经济学多年的这两大难题。
原文发表于《理论经济学——小百科》
http://lilunjingjixue.baike.com/